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李邕的結果 展開

李邕

唐朝大臣,書法家,文選學士李善之子

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漢市江夏區)人。唐朝大臣、書法家,文選學士李善之子。

出身趙郡李氏江夏房,博學多才,少年成名。起家校書郎,遷左拾遺,轉戶部郎中,調殿中侍御史,遷括州刺史,轉北海太守,史稱“李北海”、“李括州”。交好宰相李適之,為中書令李林甫構陷,含冤杖死,時年七十。唐代宗即位,追贈秘書監。

作為行書碑文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後主稱讚“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宣和書譜》“李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王右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大事件

0678

出生

678年出生。

0725

為玄宗獻辭賦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泰山封禪回歸長安,車駕路過汴州。李邕從陳州趕過來謁見,並接連獻上幾篇辭賦,深得玄宗賞識。

為玄宗獻辭賦
0747

逝世

747年交好宰相李適之,為中書令李林甫構陷,含冤杖死,時年七十。

人物生平


出身趙郡李氏江夏房,博學多才,少年成名。起家校書郎,遷左拾遺,轉戶部郎中,調殿中侍御史,遷括州刺史,轉北海太守,史稱“李北海”、“李括州”。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與杜甫相見。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泰山封禪回歸長安,車駕路過汴州。李邕從陳州趕過來謁見,並接連獻上幾篇辭賦,深得玄宗賞識。
交好宰相李適之,為中書令李林甫構陷,含冤杖死,時年七十。唐代宗即位,追贈秘書監。

主要成就


撰寫碑文

他工文,尤長碑頌。善行書,變王羲之法,筆法一新;並繼李世民《晉祠銘》后以行書書寫碑文,名重一時。其書風豪挺,結體茂密,筆畫雄勁。傳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等。唐竇蒙在《述書賦注》中說:時議云:“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其為文,長於碑頌,多自書。唐人說李邕前後撰碑八百首。杜甫詩曰:“干謁滿其門,碑版照四裔。豐屋珊瑚鉤,麒麟織成罽。紫騮隨劍幾,義取無虛歲。”

精通書法

李邕的書法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恰道出李邕善學之處。《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魏晉以來,碑銘刻石,都用正書撰寫,入唐以後,李邕改用行書寫碑。書法的個性非常明顯,字形左高右低,筆力舒展遒勁,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他提倡創新,繼承和發揚古代書藝。曾說:“似我者欲俗,學我者死。”蘇東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頫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閑雅”的書法境界。他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8年7月,浙江省教育廳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寫字課本就採用李邕的書法字體,作為浙江省義務教育教科書《寫字》課本。相信不遠的將來,李字也像王字一樣豐美全國。
法華寺碑
法華寺碑
李邕《出師表》局部
李邕《出師表》局部
李邕端州石室記
李邕端州石室記

北海如象

李邕《晴熱帖》
李邕《晴熱帖》
李邕能詩善文,工書法,尤擅長行楷書。當時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觀常以金銀財帛作酬謝,請他撰文書寫碑頌。他一生共為人寫了八百篇,得到的潤筆費竟達數萬之多。但他卻好尚義氣,愛惜英才,常用這些家資來拯救孤苦,周濟他人。李邕撰文書寫的碑文,常請伏靈芝,黃仙鶴和元省己鑴刻。據明代楊慎的《丹鉛錄》考證,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傳世作品有《葉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東林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傳世書跡以《嶽麓寺碑》《李思訓碑》最為世人重視。
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李邕的書法藝術,在當時與後世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他的為人和才情更為世人所敬重。他的父親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學的人,為官遭貶,后專心學術,所注蕭統《文選》六十卷,至今被視為《文選》最主要的注本之一。李邕天資聰慧,幼承家學,少年時以擅長辭章而聞名。但他在仕途上,卻因為人耿介磊落,不畏權貴,屢遭貶謫。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獄,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書如其人

唐李邕書臧懷亮墓誌
唐李邕書臧懷亮墓誌
“書如其人”,李邕的書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他的人格的寫照。他的書法初學右軍,又參以北碑及唐初諸家楷書及行書筆意,變法圖新,形成了他自己鮮明的風格特徵。《宣和書譜》云:李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即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裴休見其碑云:“觀北海書,想見其風采。”夫人之才多不兼稱:王羲之以書掩其文,李淳風以術映其學。文章書翰俱重於時,惟邕得之。當時奉金帛而求邕書,前後所受鉅萬餘,自古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觀邕之墨跡,其源流實出於羲之。議者以謂骨氣洞達,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於實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為世之仰慕,率皆如是。

個人作品


李邕有自撰自書碑八百通,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數種碑帖,影響最大的要數《李思訓碑》和《麓山寺碑》。

李思訓碑

李邕書李思訓碑
李邕書李思訓碑
《李思訓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又稱《雲麾將軍碑》。
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立碑在陝西蒲城縣
此碑用筆瘦勁,方圓兼備,字體略呈斜勢,而不失莊嚴,奇險中更見其穩健。這種豪爽雄健之氣是東晉二王以來的行書所沒有表現出來的。

麓山寺碑

李邕行楷書《麓山寺碑》
李邕行楷書《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又名《嶽麓寺碑》,碑額有陽文篆書“麓山寺碑”四字,原石在長沙嶽麓書院。今有宋拓本傳世,此碑是最能體現李邕成熟的行書風格的代表作。古人有“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明董其昌《跋李北梅縉雲三帖》中語)的說法,這是唐代書法家中惟一一位讓後人將其與書聖王羲之比肩並立的人物。所謂“北海如象”,大概就是指他的《麓山寺碑》這一類行書的風格特徵。如果說《李思訓碑》於豪爽雄健之氣中尚透出一股風流瀟灑之氣;那麼,《麓山寺碑》則可說是雄放蒼老,穩健奇崛。這種風格的形成,得之於他對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的學習和理解,更在於他有大膽創新的精神。他將二王一派行書的靈秀與北碑的方正莊嚴巧妙地糅合起來,吸收南帖的靈活多變,而不取其柔弱的一面;除卻魏碑的呆板,而保留其厚重的一面,在廣泛接受前人成果的同時,或者是不自覺地將他自己的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筆墨之中。董其昌以“北海如象”來比喻李邕書法的力度,亦可謂形象傳神。
李邕的行書對後世行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宋元的幾位大書法家如蘇軾、黃庭堅、趙孟頫等無不受其影響。

軼事典故


酷濫

唐朝文學家牛肅在其所著的筆記《紀聞》中,為我們披露一件跟日本遣唐使團有關的秘聞:江夏李邕也,日本國使至海州,凡五百人,載國信。有十船,珍貨數百萬。邕見之,舍於館。厚給所須,禁其出入。夜中,盡取所載而沉其船。既明,諷所館人白云:“昨夜海潮大至,日本國船盡漂失,不知所在。”於是以其事奏之。敕下邕,令造船十艘,善水者五百人,送日本使至其國。邕既具舟具及水工。使者未發,水工辭邕。邕曰:“日本路遙,海中風浪,安能卻返?前路任汝便宜從事。”送人喜。行數日,知其無備,夜盡殺之,遂歸。邕又好客,養亡命數百人,所在攻劫,事露則殺之。后竟不得死,且坐其酷濫也。七十時,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殺。

鬻文獲財

李邕自刺史入京聽候考核升遷。邕一向負有才名,卻屢遭貶斥。都認為他既能寫一手好漂亮的文章,又廣為交朋結友,是漢時賈誼、戰國時的信陵君。因此,朝內主事的達官貴人都忌恨李邕,使他被免去官職流落京師之外,一向有很大的名聲,朝中庸碌無識之輩卻不賞識他。李邕入京后每在路上行走,受到很多人的圍觀,以為他是前朝古人,或者認為他相貌不凡。一些士子爭相結納,登門拜訪,或者求人打探,索求李邕新寫的文章,暗中為科考試卷,竟然不能改動。天寶初年,李邕被升為北海太守。他性情豪放好奢華,不拘小節,喜歡騎馬狩獵,縱情享樂。稍後,柳績獲罪被關入牢獄,宰相吉溫令柳績誣陷李邕,朝內對他的功過爭議很大。吉溫用重金賄賂柳績,使其連續訴狀誣陷李邕,終於使皇帝頒發詔書賜李邕死。羅希奭攜帶詔書馳往北海郡,就地處死李邕。李邕很早就遠播才名,尤其擅長撰寫碑石記文。他一生為人撰寫碑石記文幾百篇,接受饋送達許多萬。自古以來靠賣文致富發財的,沒有人像李邕這樣的啊。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舊唐書》: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後所制,凡數百首,受納饋遺,亦至鉅萬。……其《張韓公行狀》、《洪州放生池碑》、《批韋巨源謚議》,文士推重之。(李)嶠為內史,與監察御史張廷圭薦邕文高氣方直,才任諫凈,乃召拜左拾遺。……邕之文,於碑頌是所長,人奉金帛請其文,前後所受鉅萬計。邕雖詘不進,而文名天下,時稱“李北海”。盧藏用嘗謂:“邕如幹將莫邪,難與爭鋒,但虞傷缺耳。”后卒如言。

歷代評價

唐朝
竇蒙:時議云:“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
宋朝
歐陽修: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鍾、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餘,余偶從邕書而得之耳。
米芾: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
葉夢得:李邕、蘇源明詩中極多累句,余嘗痛刊去,僅各取其半,方為盡善。
蔡夢弼:《金石錄》曰:唐《六公詠》,李邕撰,胡履靈書。余初讀杜甫《八哀》詩云:“朗詠《六公》篇,憂來豁蒙蔽。”恨不見其詩。晚得石本,其文辭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為一章,狄丞相為一章。
元朝
劉有定:初行草之書,自魏晉以來,惟用簡札,至銘刻必正書之。故鍾繇正書謂之銘石,虞、褚諸公,守而勿失。至邕始變右軍行法,勁拙起伏,自矜其能,銘石悉以行狎書之,而後世多效尤矣。
明朝
項穆:李邕初師逸少,擺脫舊習,筆力更新,下手挺聳,終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此行真之初變也。逸少一出,會通古今。李邕得其豪挺之氣,而失之竦窘。
清朝
馮班:董宗伯雲王右軍如龍,李北海如象;不如雲王右軍如鳳,李北海如俊鷹。
吳德旋:學趙松雪不得真跡,斷無從下手。即有真跡臨摹,亦先植根柢。昔之學趙者無過祝希哲、文征仲,希哲根柢在河南、北海二家,征仲根柢在歐陽渤海。
朱履貞:李北海正書筆畫遒麗,字形多寬闊不平;其行書橫畫不平,斯蓋英邁超妙,不拘形體耳。
錢泳:古來書碑者,在漢、魏必以隸書,在晉、宋、六朝必以真書,以行書而書碑者,始於唐太宗之《晉祠銘》,李北海繼之。
阮元:李邕等亦皆北派,故與魏、劉諸碑相似也。
包世臣:降及唐賢,自知才力不及古人,故行書碑版皆有橫格就中。九宮之學,徐會稽、李北海、張郎中三家為尤密,傳書俱在,潛精按驗,信其不謬也。北海如熊肥而更捷。
劉熙載:李北海書氣體高異,所難尤在一點一畫皆如拋磚落地,使人不敢以虛憍之意擬之。李北海書以拗峭勝,而落落不涉作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此北海所謂“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也。李北海、徐季海書多得異勢,然所恃全在筆力。東坡論書謂“守駿莫如跛”,余亦謂用跛莫如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