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堂

長春堂

乾隆年間,北京有位走街串巷的遊方郎中,此人為山東道士孫振蘭,人們俗稱其為孫老道。孫老道以自制消暑聞葯“避瘟散”、“無極丹”為主,經多年的苦心經營積攢了些錢財,乾隆五十五年在前門大街鮮魚口衚衕里的長巷頭條北口置了間鋪房,掛上了“長春堂”的字型大小,形成了前店后廠(自製成藥,加工藥材和飲片),固定經營的方式,結束了遊方郎中的生活。

避瘟散


長春堂
長春堂
說到“長春堂”,老北京人馬上會想起“避瘟散”,二者之間密不可分。消暑聞葯避瘟散具有香、涼、祛瘟消暑的效用,取用少許抹入鼻腔,清涼感直通心腦。在30年代的老北京曾經流傳過“暑熱天您別慌,快買暑葯長春堂,抹進鼻孔通心腑,消暑祛火保安康”的順口溜,時至今日,盛夏時節,到長春堂購買避溫散的顧客仍舊絡繹不絕。避溫散具有祛暑清火的功能,芳香開竅,提神醒腦,祛邪氣,藥效迅速。

發展史


舊社會

艱苦歲月
民國初年,國力衰弱,列強軍閥爭戰不已,洋貨日貨充斥市場,當時日本的祛暑葯“仁丹”和“寶丹”在中國大肆宣傳,大量傾銷,幾乎每個城鎮的大街小巷都貼有仁丹廣告。為了抵制日貨,長春堂當時掌柜張子余先生和藥師蔡先生通力合作,在原避瘟散的基礎上開發出紫、綠、黃、白四種不同顏色新劑型的避瘟散,可以針對不同癥狀、不同病人,使用不同顏色品質更為完善的避瘟散。這種避瘟散是裝在一個八卦形的小盒內,打開盒蓋,用指頭蘸上一點往鼻孔里一揉,深吸氣,立即感到一股清涼氣息由鼻而入,沁人肺腑,周身舒暢、清爽。避溫散也可以用水沖服。與此同時,他們還完善了與生產配套的印刷廠,專門印刷包裝紙、使用說明和宣傳廣告,開設了鑄造錫制八卦藥盒的生產車間,形成了採購、製造、包裝、銷售一條龍的生產規模,有效地抵制了日貨,佔領了市場。 30年代時,年產量達到了250萬盒,不僅行銷國內,還在泰國、印度尼西亞、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打開了銷路。那時遍布京城的大小百貨店、小雜貨鋪、茶葉店等都代售長春堂的避瘟散。長春堂在山西太原、天津等地開設了分號,並在前門外鮮魚口一帶開設了棺材鋪、紙店、油鹽店、百貨商店等共八家商店,這時期的長春堂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七七事變,北京淪陷,長春堂的經營也陷入困境。日本人限制長春堂避瘟散向外省市的郵寄業務,迫使其生產驟減至64萬盒。日本人得知長春堂資本雄厚,便再三地打它的主意。長春堂掌柜無端受到日本憲兵綁架、勒索,再加上1942年不慎失火,解放前夕的長春堂難以維持。解放后,長春堂獲得了新生。店址兩次搬遷,由鮮魚口原址遷到了現址。

新社會

發展壯大大
解放后,長春堂藥店從鮮魚口內遷到了前門外大街路東,隨著前門商業大街的繁榮,長春堂的業務量不斷擴大,目前經營的品種達6000餘種,以經營參茸補品和中成藥為主,隨後又開設了西藥專櫃,醫療器械等成為北京市規模較大、經營品種較多的知名大藥店。
進入90年代,長春堂藥店對房屋進行了翻擴建,建成了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具有民族風格、雕梁畫柱的新營業樓,於1996年6月18日重張開業。當天,全國政協副主席洪學智、前衛生部部長崔月犁、前北京市領導段君毅、焦若愚親臨現場為長春堂201周年重張開業剪綵。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先生為長春堂留下墨寶:“作好藥品供應,為人民健康服務”。崔月犁先生的墨寶是“中藥是中華國粹,要努力發揚光大”。

社會評價


新一代長春堂人決心繼承發揚老字號的優良傳統,重樹店訓“與人為善,正道而行”,發掘中醫中藥遺產的寶庫,發揚光大中醫中藥文化,以飽滿的熱情、周到的服務,迎接海內外八方賓客。

歷史文化


長春堂藥店於1795年開張營業,距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1996年重新開張后擁有建築面積2160平方米、營業面積960平方米,中西藥批發零售、中醫醫館、代客郵寄等業務。其獨具特
色的仿古建築成為前門商業大街新的景觀。內部購物環境舒適。被國家授予“中華老字號” “北京市旅遊定點商店”。
清朝乾隆末年在前門外長巷頭條有一家坐西朝東的小藥鋪,以經營人們喜歡的聞葯為主,這就是長春堂的創始老店。1888年孫三明開始經營長春堂后,為了與日本產的仁丹和清涼聞葯寶丹相抗衡,他潛心鑽研,經過十年努力最終試製成功了一種新的聞葯—避瘟散。到1933年左右,避瘟散終於取代了日貨寶丹而獨佔市場。其中1933年銷售達250萬盒,以華北、華東銷售量最大,同時在泰國、印尼、緬甸等國都有銷路。當時北京曾流傳著“三伏天,您別慌,快買聞葯長春堂,抹進鼻里通肺腑,消暑祛火保安康。”的順口溜。這一時期應該說是長春堂的鼎盛時期。它先後在鮮魚口一帶開設了長春堂印刷廠、長春堂棺材鋪、慶豐飯館、油鹽店、億兆百貨商店,又在東曉市開有東升木廠,在地安門開設了仁和堂藥鋪,連同外地分號,總共有八個商店。掌柜張子余被北京商界稱為四大巨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