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社會分層的結果 展開

社會分層

專業術語

社會分層(social stratification)是專業術語,拼音為shè huì fēn céng,是指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佔有不同而產生的層次差異現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的制度化的社會差異體系。

定義描述


分層

社會分層是以一定的標準區分出來的社會集團及其成員在社會體系中的地位層次結構、社會等級秩序現象,體現著社會不平等。
在社會學里,這個詞最初是從地質學中引入的。地質學中稱為stratify,指的是地質的沉積成層現象。後來,這個詞被引入社會學,用意在於:採用地質中的分層現象來比喻人類社會各社會群體之間的層化現象。如果從學術上給社會分層下定義的話,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佔有不同而產生的層化或差異現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的制度化的社會差異體系。
這裡之所以採用“社會資源”概念,是因為造成地位差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會資源是對人有價值的資源的總稱,它包括:政治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等等。當然,在社會資源中最核心的還是包括財產、收入在內的經濟資源。既然社會資源是多元的,那麼,造成的層化現象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因經濟資源不同而形成富裕層與貧困層,因教育資源不同而分成高學歷群體和低學歷群體等等。
在目前的西方社會學研究中,社會分層與階級、階層經常混同使用,以分層研究取代階級、階層分析。而當前中國社會學研究中,社會分層概念與階級、階層概念並用。社會分層的意義較為寬泛,並涵蓋階級、階層。一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見認為,分層內容具體包括階級、階層、層界。
社會分層
社會分層

社會流動

社會流動,英文是social mobility,指人們的地位、位置的變化。更準確的說,它包括個人或群體在社會分層結構中未知的變化和在地理空間結構中位置的變化兩個方面。當然,社會學更注重研究前一個方面,即社會地位高低的變化。像農民工流入城市、工人調動工作、家庭成員幾代人的變遷、幹部升遷、富裕集團的形成等,都屬於社會流動的領域。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兩者密切相關,一個講的是社會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另一個講的是人們怎樣進入這種層次。

社會結構

社會分層是指社會形成一種制度化的社會不均等體系,社會學通常稱之為“社會結構”或“社會分層結構”。所以,對於社會結構,不同學科往往有不同的側重,社會學更加關注社會群體的地位結構,也就是上下、高低不等的垂直結構。
最典型的社會分層結構就是“階級結構”,它是指各階級群體因為經濟地位、經濟資源佔有不同而形成的地位差異結構。當然,階級結構是社會結構的一種而不是全部,比如社會還有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組織結構、城鄉結構等等。這些結構也會表現出地位差異的制度化體系,比如,在我國當前的城鄉結構中,城市處於較高位置,農村處於較低位置。總是,社會學在理解社會結構時比較強調這種地位不同的差異體系,也就是“社會分層體系”或“社會分層結構”。

研究意義


一、社會分層研究在社會學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
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是整個人類社會,偏重於強調社會整體,面對芸芸眾生,研究的一個最基本的科學方法就是對複雜的研究聚合體、研究對象進行分類。社會分層實際上就是對人群的一種基本分類,而且是一種本質的分類。社會上的差異現象有千千萬萬,有差異就可以進行分類,所以,分類也有千千萬萬種。但在所有這些分類中,分層研究的問題是非常本質的問題,分層首先關注的是人們社會地位高下的不同,造成社會地位高低不同,最為核心的還是經濟方面的原因。所以,社會分層研究的是個人之間、群體之間的利益差異,特別是經濟利益的差異,這涉及對社會群體分類的最根本問題。
社會分層
社會分層
二、幾乎所有重要社會學理論家,對分層問題都有所關注
社會學這門學科,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到現在差不多有170多年的歷史。在這樣長一段歷史過程中,湧現出很多重要的社會學家,從孔德斯賓塞、馬克思、韋伯、塗爾干到帕克、帕金斯、米爾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等等,幾乎每個重要的社會學家都從某個方面闡釋了社會分層現象。所以,我們只要講社會學,就要講社會分層。
三、社會分層研究對於中國社會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社會分層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十分講究等級層次的社會。迄今為止,無論是出席禮儀、會議發言、電視上鏡頭、報紙上排名之先後,都常常遵循非常嚴格的級別順序。
四、關於中國社會急劇分化的現實與社會分層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遷。迄今為止,中國社會仍然處在分化、解組、整合、流動比較劇烈的時期。研究證明,社會分化和社會分層已經成為激化社會矛盾的重要背景,幾乎所有社會衝突都與分層問題有關,社會分層是今日中國關乎社會安全、社會和諧、社會穩定的研究領域。

形成過程


形成機制

第一,社會制度、社會文化定義了社會資源的價值。不同制度、文化的社會關於什麼有價值、設么無價值的定義並不一樣。
第二,社會分配規則決定這些資源在不同位置的社會群體中如何分配。
第三,社會分層機制形成的最後一個方面是社會流動。社會流動將社會中的個人或社會群體引導到社會分配的高低不同的層級位置上去。

構成方面

第一,社會的不均等結構或者說“地位差異結構”,即社會分為地位高低不等的結構或社會地位差異的網路。這是我們考察任何一個社會、社區時,一眼就可以看到的。
第二,人民究竟是怎樣進入地位差異結構的,社會學家管這種進入的程序叫做“地位準入”機制。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公平觀。一種公平觀認為,社會分層結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要實現公平就必須消除此種層級結構,即“消除地位差異”的公平觀。另一種公平觀認為,分層結構本身的差異是難以消除的,公平是指人或人群進入這些結構中的過程是公平的,即“地位準入”的公平觀。

各類標準


分層目標

從宏觀上看,社會分層、階級分層的目標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旨在發動和組織社會運動、階級鬥爭,因而它更強調社會不平等對立與衝突的一面。依此目的,社會分層、階級劃分的標準必須十分嚴格,各階層、群體、階級之間應有本質區別並需要揭示衝突的內在根本原因。另一類則旨在調和各利益群體或階級,依此目的劃分的階層、階級的標準則可以較為寬泛。各群體、階層、階級的區分多是非本質的。

十種標準

分層本質上講的是社會資源在各群體中是如何分佈的,因此,資源的類型和佔有水平也就常常成為劃分階層、社會地位的標準。相比較而言,可以用來分層的資源中,以下十種資源最為重要,即生產資料資源、財產或收入資源、市場資源(以上三種屬於經濟資源)、職業或就業資源、政治權力資源、文化資源、社會關係資源、主觀聲望資源、公民權利資源,以及人力資源。
社會分層的十種標準
序號標準代表人物
1根據生產資料的佔有或剝削與被剝削劃分社會階層馬克思,米爾斯(C.W.Mills),布雷弗曼(Harry Braverman),賴特(Erik Olin Wright)
2按照收入劃分社會分層群體
3按照市場地位劃分階層韋伯
4根據職業劃分社會階層塗爾干,丹尼·貝爾,戈德索普(John Goldthorpe)
5根據政治權利劃分階層韋伯,達倫多夫,普蘭查斯(Nicos Poulantzas)
6按照文化資源區分階層凡勃侖(Thorstein Venblen),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迪馬季奧
7社會資源(社會關係資源)雅各布斯(Jane Jacobs),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8根據社會聲望資源不同劃分階層沃納(Warner),倫特(P.S.Lunt),米克(Marchia Meeker),伊爾斯(Kenneth Eells),帕森斯(Parsons)
9民權資源的分配馬歇爾(Thomas H.Marshall)
10人力資源或人力資本的分配舒爾茨(Theodore Schultz),貝克(Gary Baker)

測量方法

不平等指數
指用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的比例之和表示社會不平等程度。即將最高收入者佔總人口的比例與最低收入者佔總人口的比例相加,兩者之和代表不平等程度。在實際調查中,若難以確定最高和最低收入者的界限,則一般把貧困線以下的社會成員視為最低收 入者,把收入超過平均水平2倍以上的社會成員視為最高收入者。
不平等指數反映社會貧富兩極人口的分佈狀況。如果指數高,意味著貧富分化程度高;反之,則表明社會中間階層佔大多數,社會分化程度低。
社會分層
社會分層
五等分法
指把總人口分為五等份,考察每一部分在社會總收入中所佔比例。這種方法最早由F.W.佩什提出的,他以人均收入的高低為標準將人口分為五等份,然後測量每等價人口佔總收入的比例。
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C.基尼提出。他根據洛倫茨曲線設置測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標。其公式為:g=a/(a+b)其中,g代表基尼係數;a:實際由入分配線與絕對平均線之間的面積;b:實際收入分配線與絕對不平均線之間的面積。
基尼係數較準確反映了財產、收入等分配不平等的程度,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分層的研究中。
指食物支出額與全部生活消費支出額的比率。它最早由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提出。其目的是測量社會成員的總體生活水平狀況。一般把恩格爾係數在58%以上視為赤貧;51-58%的視為溫飽水平;41-50%的視為小康水平;31-40%的視為富裕;30%以下的視為極富裕。
社會經濟地位量表
用來測量社會地位的綜合狀況。它以經濟收入地位、社會教育地位和職業地位的綜合值為指標,反映社會成員社會地位的高低。每個地位分五個等級,把各個地位的所得值加起來,總分即為指標值。這樣,可根據社會成員的總分值劃分不同的社會地位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