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劑
祛濕劑
組成:祛濕葯。
治證:水濕病證。
1、濕邪特點:重濁粘滯,易困氣機,易傷陽氣,向下,病程長,難愈。
2、與臟腑關係:肺主氣,通調水道—調水在肺脾主運化—制水在脾(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腎主水—主水在腎。其次與膀胱三焦氣化失常,水道不通有關。
3、治水濕大法:開鬼門,潔凈腑、利小便。
● 英文名稱:Desiccating Formula/Dampness-dispelling Formul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素問·至真要大論》)
● 以祛濕藥物為主配伍組成,具有化濕行水,通淋泄濁作用,治療水濕為病方劑的統稱。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祛濕劑是以祛濕葯為主組成,具有化濕利水,通淋泄濁等作用,用於治療水濕病證的方劑的統稱。《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濕淫所勝……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為其立法依據,屬“八法”中的消法。
● 祛濕劑是為治療濕病而設。根據濕邪所在部位、轉化方向及兼證的不同,可將祛濕劑分為燥濕和胃劑、清熱祛濕劑、利水滲濕劑、溫化水濕劑和祛風勝濕劑五類。
● 燥濕和胃劑:適用於濕阻中焦,脾胃失和的病證,如噯氣吞酸、脘腹痞滿、嘔吐泄瀉、食少倦怠等症。
● 清熱祛濕劑:適用於濕熱諸症。如濕熱外感見頭痛惡熱、面色淡黃、午後身熱等;濕熱內蘊見一身面目俱黃等;濕熱下注見小便短赤、身重疲乏等。
● 利水滲濕劑:適用於水濕壅盛所致的病證,如淋濁、癃閉、水腫、泄瀉等。
● 溫化水濕劑:適用於濕從寒化或濕與寒結所致的病證,如水腫、白濁、小便頻數等。
● 祛風勝濕劑:適用於外感風濕所致的病證,如頭痛身痛、腰膝麻木、痹痛等。
● 燥濕和胃劑:以蒼朮、厚朴、藿香、豆蔻等化濕葯為主組方。多配伍行氣葯、健脾葯、解表葯。代表方有平胃散、藿香正氣散、不換金正氣散、六和湯等。
● 清熱祛濕劑:以茵陳蒿、薏苡仁、滑石等清熱利濕葯為主組方。多配伍宣暢三焦葯、寒性瀉下藥、理氣葯、補養氣血葯。代表方有茵陳蒿湯、八正散、五淋散、三仁湯、甘露消毒丹、當歸拈痛湯、二妙散等。
● 利水滲濕劑:以防己、茯苓、豬苓、澤瀉等利水滲濕葯為主組方。多配健脾葯、溫陽化氣葯、養陰葯。代表方有五苓散、豬苓湯、防己黃芪湯、五皮散等。
● 溫化水濕劑:以桂枝、附子等溫陽葯與茯苓、白朮等利濕葯配合組方。多配健脾補腎葯、理氣葯。代表方有苓桂術甘湯、真武湯、實脾散、雞鳴散等。
● 祛風勝濕劑:以羌活、獨活、防風、秦艽等祛風濕葯為主組方。多配活血葯、益氣補血藥、補益肝腎葯。代表方有獨活寄生湯、羌活勝濕湯等。
● 使用祛濕劑應注意此類方劑多辛香溫燥或苦寒滲利,易於損傷津液,且辛香也易耗氣,故素體陰血虧損、病後體弱者及孕婦等均應慎用。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