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林山
位於雲南文山州麻栗坡縣南部的猛峒地區
扣林山位於雲南文山州麻栗坡縣南部的猛峒地區,在中越邊界騎線點的我方一側。扣林山其主峰海拔1705.2米,整個山勢崎嶇險要,坡陡路窄,溝谷縱橫,蒿草徠茂密。佔據扣林山,即能俯視麻栗坡一帶縱深20餘公里的中越邊境。
自宋初交趾獨立,中越邊界便大體形成,但很多地段經常存在小幅變動。清末中法戰爭后,法國取代中國成為越南的宗主國,雙方開始正式確定邊界。扣林山位於猛峒村境內,周圍還有幾個山村,生活的主要是苗民。這一片地區在小賭咒河以南,清中期時雍正皇帝因安南“累世恭順”,便將這塊地方賜給了安南。因此,中法勘界初期扣林山地區是劃在越南境內的。
![扣徠林山](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0/m00bf404c1056ae1834e41acb5ae88031.jpg)
扣徠林山
為了維護邊境地區的正常生產生活,中國軍隊發起拔點作戰。這就是扣林山之戰的歷史背景。
越軍的“王牌部隊”以扣林主峰為主要依託,在相連相鄰的8個大小山峰上構築了密密麻麻的明碉暗堡,形成了“明暗結合、上下相通、內外相連、正側交叉”的嚴密火力配系。在陣地右側配置了火力強大的各種曲射火炮。同時,在陣地前沿埋設了大量地雷。整個扣林山,就象一隻張開了血盆大口的惡虎,兇險地高卧在荒草怪石之中。
1981年5月7日凌晨,攻擊扣林山的是昆明軍區14軍42師126團。14軍前身主要是中原野戰軍4縱的11旅和22旅,4縱司令員正是鼎鼎大名的陳賡大將。從紅四方面軍31軍,到八路軍129師386旅,到中原野戰軍4縱,再到陳賡兵團,這支英雄的部隊西征,北上,東出,南進,縱橫中原江南,鐵流萬里,殲敵50萬,留下英名無數。14軍42師則是由淮海戰役起義的原國民黨第12兵團所屬廖運周部110師改編而成的,在解放軍序列里是一支年輕的部隊。
5月7日,42師126團在2個122榴彈炮營,2個107火箭炮連和1個85加農炮連的火力掩護下,經8小時艱苦攻堅收復扣林山主峰陣地。殲滅越軍313師14團9連和11連大部,斃敵170人云南邊防部隊對入侵雲南省麻栗坡縣扣林山的越南軍隊進行反擊。第3連迅速穿插合圍,粉碎越軍4次突圍。曾獲“鋼刀連”榮譽稱號的第1連擔任主攻,連克3個高地,第2連在雷區開闢了通路,第1排首先攻佔越軍主陣地──1705.2高地主峰,各連打搜結合,全殲守軍,收復了扣林山。
6月11日,越軍約1個連的兵力在炮火掩護下,向3連第7班守衛的30號高地反撲,7班9名戰士在戰友們的支援下,浴血奮戰6個小時,打退越軍4次反撲。該營在66晝夜的戰鬥中,共打退越軍13次反撲,擊斃200多人,守住了陣地。
![扣林山](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2/m0224cba859de040aa044baf7ff3061b6.jpg)
扣林山
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還擊戰後,越南吃了虧,想辦法要找回面子。除繼續向中國境內開槍開炮外,還越境佔據邊界騎線點,有更大企圖,要“消滅對方100公里境內的侵略據點”,來一次反“反擊戰”。於是,在廣西方向侵佔法卡山,在雲南方向佔據扣林山和羅家坪大山,控制了相當一段地方的邊境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