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貨幣政策
宏觀貨幣政策
宏觀貨幣政策是根據凱恩斯經濟學的收入均衡分析進行需求管理所運用的一項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指政府通過中央銀行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然後通過利息率的升降來增加或減少投資,達到使總需求和總供給趨於一致為目的的一系列措施。凱恩斯首先假定:人們只在貨幣和債券這兩種形式之間進行選擇,債券是貨幣的唯一替代物。根據公式:債券價格=債券收益÷利息率,債券價格上升即意味著利息率下降。因為人們只在貨幣和債券這兩者之間進行選擇,貨幣多了,就想購買債券,債券價格就上升。所以貨幣供給增加將導致債券價格上升,也就導致利息率下降。
目錄
宏觀貨幣政策具體應用三項主要措施:
(1)調整法定準備。法定準備率是法律規定的商業銀行必須保持的存款準備金的比例。經濟蕭條時期應降低法定準備,這樣會引起存、貸款的增加,使貨幣量增加,利息率下降,使廠商願意投資;通貨膨脹時應提高法定準備率,使貨幣量減少,利息率上升,使廠商減少投資。
(2)調整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貼現。亦稱中央銀行利率政策或再貼現政策。貼現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的借款行為,蕭條時中央銀行降低貼現率,且放寬貼現條件,商業銀行就向中央銀行增加借款,以增加其自身的準備金,擴大放款;同時,商業銀行的利息率也會隨著中央銀行貼現率的降低而降低,也可使放款增加,從而增加企業投資;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提高貼現率,且緊縮貼現條件,商業銀行就會減少其借款,以致自身準備金減少、信用緊縮;同時,商業銀行的利息率也提高,導致其放款減少,企業投資也減少。
(3)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以調節貨幣供給量。蕭條時中央銀行應買進政府債券,把貨幣投入市場。出售債券的廠商和居民得到貨幣后存入銀行,使銀行存款增加,通過銀行創造貨幣的作用使貨幣流通量增加,利息率下降;另一方面,中央銀行買進債券還會使債券價格上升,也會引起利息率下降。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應賣出政府債券,可引起與買進時相反的一系列結果,使利息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