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風舞

土風舞

土風舞一詞是由英文 Folk Dance 翻譯而來,其字義為富有鄉土風味之舞蹈。其意義則指自然形成的、受地理、地形、氣候、生活習慣、風俗民情、歷史背景等影響的、為地區人民深愛與地區民族傳統文化有密切關聯的、有自己獨樹與獨特舞姿的舞蹈。

特色


土風舞是民族性的反映,舞蹈的風格和樣式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
(1)民族傳統
(2)宗教信仰
(3)祭典儀式
(4)生活方式或求生技能
(5)地勢和氣候
(6)民族服飾
(7)社會中的男女觀念
(8)樂器和音樂

各地特色


希臘

希臘土風舞可分為四大類:「皮特其托」(Pidikitos)、「希爾托」(Syrtos) 、「旁狄」(Pontic)及「尼比狄哥」(Rebiko)。「希爾托」意為「拖曳」,舞蹈動作輕柔而 飄拂,鮮有跳躍的動作。「蜜絲羅小姐」屬「希爾托」類,站在右端為領舞者,常拿著手帕搖晃。希臘舞蹈具有傲慢的姿態及自然高雅的風格。習慣上是男、女分開跳,但現代已變成男女混合跳。希臘的鏈狀舞蹈中,半月形是尊敬月亮女神的象徵。

羅馬尼亞

土風舞
土風舞
在羅馬尼亞,圓形舞(Circle Dance, also known as Hora)最為普遍,是群眾在村落廣場的周末消遣。這類土風舞經常隨音樂的節拍而加速。『Alunelul』的意思是「小榛子」。頻密的踏步和迅速的重心轉移是模仿小果子掉落地後跳動的形態。

以色列

以色列的舞蹈許多都從聖歌中產生,舞蹈較慢而優雅。但葉門人的舞蹈卻配有強勁節奏,在鼓聲、掌聲及歌聲中漸漸加速。「呼拉莎達夏」是催促谷麥生長。「水舞」是慶祝尋獲水源的喜悅。

蘇格蘭

蘇格蘭舞蹈可分為鄉村舞(Country)及高地舞(Highland)兩種風格。舞蹈 的特質,尤其是高地舞,多半都是步法輕巧且帶高貴及驕傲。舞步乾淨利落而表現高度控制。男、女子於社交或節日時穿著的低跟和軟底舞鞋使「快樂歌頓斯」中的撲踏步更形輕巧。

俄國

俄國土風舞包括單圈舞、行進舞及雙人舞等。其特質是充分表現感情,動作從熱帶國家的緩慢動作到寒冷國家的強力動作都有;但一般來說大多較具活力。俄國的舞蹈時常邊 唱邊跳,音樂與東方音樂相似。『Korobushka』的意思是小販的籃子 在俄國和東歐有不同的舞 步和跳法。

美國

土風舞
土風舞
美國的土風舞音樂是很活潑和無拘束的。隊形通常是四方形、圓形或行列隊形。「快樂水手」是典型的美國舞蹈,步法輕鬆、調皮。「黑鷹華士」是借來了社交舞的華爾茲模式的雙人舞。「快樂行列舞」是兩對男女一組編排的混合舞,可以雙重圓或行列隊形排列;舞者在舞蹈當中會轉換組別。

丹麥

丹麥舞蹈的風格是活潑多於溫和,但絕不浮誇,非常簡潔及有良好身體控制。因丹麥人都喜愛參與群體舞蹈,舞蹈本身具有交誼性質。舞蹈在丹麥十分流行。每個鄉村和小 鎮都有自己的民族舞蹈組,而較大的城市像哥本哈根會有數個民族舞蹈組。鏈形舞或環形舞在丹麥是最流行和最原始的舞蹈,但近年雙人舞和四人的方形舞也變得十分普遍;尤其出現在連接組合及圖形舞組合中較多。「四人莎蒂士」是兩對男女一組的混合舞 ; 除了舞者會在末段以 踏跳步轉換組別外,所有走位均以莎蒂士步進行。

名稱跳法


舞蹈名稱(國家)預備隊形 / 舞 姿 主要舞步
蜜絲羅小姐(希 臘)Misirlou 單圈,面向圓心,不分舞伴,全體牽手。踏步、交換步
阿路娜(羅馬尼亞)Alunelul 單圈,面向方向線,不分舞伴,全體牽手下垂。快踏步、重踏
呼拉。莎達夏(以色列)Hora Shadasha 單圈或單行,全體牽手下垂。莎蒂士步、藤步(交叉側進步)、轉身拍手
水 舞(以色列)Mayim 單圈,面向圓心,不分舞伴,全體牽手。藤步(交叉側進步)、單足跳點
快樂哥頓斯(蘇格蘭)Gay Gordons 雙圈,男在內圈,維沙維尼舞姿。踏步、撲踏步
快樂水手、玩具狗(美 國)Salty Dog Rag 雙圈,男在內圈,面朝方向線,伴遊舞姿。莎蒂士步、踏跳步足踵點地
黑鷹華士(美 國)Black Hawk Waltz 雙圈,男在內圈,閉式舞姿 華士均衡步、華士轉步
販子舞 (俄 國)Korobushka 雙圈,男在內圈,舞伴面相對,牽雙手。莎蒂士步、崩步、踏跳步
販子舞 (東 歐)Korobushka 雙圈,男在內圈,舞伴面相對,男交叉手平胸,女提裙。莎蒂士轉步、崩步、均衡步
快樂行列舞(美 國)American Contra 雙圈:兩對(四人)一組,各對男左女右,兩對面相向;或兩排:男女各站一排,兩排面相向。左、右手星、互繞步
四人莎蒂士(丹 麥)Moskrosser 雙圈:兩對(四人)一組,各對男左女右,兩對面相向。莎蒂士步、環小姐、左、右手星、踏跳轉步

台灣發展


發端時期

1957,12月,由“救國團”主辦、請美國人李凱·荷頓(RickeyHolden)來台教了30首土風舞,當時人數123人,對象是國小老師,地點在國際學舍。現仍有人跳的,主要有水舞(Mayim)、農家樂(ShibolethBasakar)二首。
1960,2月,李凱·荷頓(RickeyHolden)二度來台,介紹12首,現存蜜色羅小姐(Misirlou)仍有人跳。
1962~1968,“救國團”共舉辦六場康輔人員研習會。
土風舞
土風舞
1963,4月,美國人JosephineKidd小姐在台中體專和東海大學教授近十首。1964,7月,台北Y.M.C.A.(青年會)張慶三提供唱片翻譯舞步說明三十首。
1964,8月,美國人DareRosenbers先生來台教舞。
1965,7月,美國人JeanM.Foster,小姐來台教舞。
1969年止,唱片全部由女王唱片公司投資出品,共計一百三十片。
1974年止,全台跳過土風舞者粗估計三百萬人以上。

全盛時期

1977年,台灣政府以“教育部”為主導推展全民運動,土風舞活動為其中之一。
1978年開始,台灣“教育部”開辦土風舞指導員研習會,以培訓各地指導人員。后使用1981年出版的統一教材。
1981年,由台灣“教育部”主編、“內政部”策劃、“國防部”印刷的《土風舞選集》上下冊正式出版,內分中國、美國、歐洲、以色列、東南亞、其它及自編舞共500首經典之作,為非賣品,由當時“教育部體育司司長”蔡敏忠博士擔任主編,現存高雄市體育圖書館。此書做為年度台灣培訓指導員統一教材,內容取材非常嚴謹,由張慶三親自審定。

固定時期

1979年以後迄今,經歷全盛時期,為迎合暴增的各階層人口,各式非土風舞之自編舞大量出籠,歷經近十年時光考驗,參與人口逐漸下降,直至1990年左右保持在一固定水平不再下降。
目前在狹長型的台灣島要跳經得起時間考驗,且較固定的土風舞曲,在北、中、南三區發展出三個經常性活動地點如下:
A、北部:中正堂,楊大姐
B、中部:南投、彰化社教館
C、南部:常春土風舞協會,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