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黃江芙蓉寺

佛教勝地和旅遊勝地

東莞黃江芙蓉寺始建於明朝崇禎十二年仲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位於東莞黃江寶山森林公園內,“寶山石瓮出芙蓉”曾是東莞八景之一。現在的芙蓉寺是近年在東莞市政府和各界慈善人士的共同捐助下而建的。

歷史


東莞黃江芙蓉寺始建於明朝末期崇禎十二年仲秋(見原舊址供奉的銅鐘記載),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該寺位於東莞市黃江鎮寶山森林公園內,東莞舊八景之一的“石翁芙蓉”就是因寺而名的。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昔日的芙蓉寺曾香火鼎盛,慧燈高照,慈風飽浸,法鼓長鳴,進山朝拜禮佛的信男信女絡繹不絕,后因侵華日軍進駐騷擾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芙蓉寺於解放前夕倒毀。

現在的芙蓉寺


半個世紀以來,當地民眾對芙蓉寺倒毀的相惜之情和懷念之意綿長濃郁,社會各界對芙蓉寺遺址的踏訪和追念也從未間斷。改革開放后,民間對修復芙蓉寺的呼聲日益強烈和高漲。
於2004年釋了空法師與這塊沉寂已久的福德寶地感應互動,心心相印。當下發願:此地即此,迎難擔當,隨順眾生,接續慧命
十方善士傾力捐助,於2005年6月25日奠基動工。一期工程山門、居士樓、天王殿於2007年1月21日竣工啟用,並舉行佛像開光儀式。當日,法雨甘露,慈容善臉,十方信眾,諸山長老,同注盛況,共享發喜。
寺邊兩棵百年古樟參天之勢,述說著古剎曾有的鼎盛。
在東莞市民宗局、廣東省樟木頭林場、黃江鎮人民政府的大力主持下,芙蓉寺修復擴建於2005年6月25日奠基動工,廣大善士捐助1000多萬元,一期工程山門、居士樓、天皇殿於2007年1月21日竣工啟用,並舉行佛像開光儀式。近年來,慕名前來芙蓉寺參觀、取經朝拜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不斷增多,未來芙蓉寺有望成為最令人嚮往的佛教勝地和旅遊勝地。
東莞黃江芙蓉寺
東莞黃江芙蓉寺

芙蓉寺大鐘


明崇禎十二年製造的青銅器,高87公分,直徑55公分,周長155公分,重250公斤。此鍾原保存於芙蓉寺內,是和尚上山砍柴、念拂、用膳、作息、傳遞信號的僧鍾。寶山芙蓉寺由於長年失修毀壞后,雞啼崗群眾將次鍾收藏於黃氏宗祠內存放至今。

寶山石瓮


主峰筆架山西北山麓建有芙蓉寺,寺的兩側有兩條小溪潺潺流過,距寺40米處交匯合注,直瀉中空的石瓮形巨石,奔響如雷,瓮中水花翻滾四濺,狀若芙蓉,蔚為壯觀。故稱:“寶山石瓮出芙蓉”。

瑞像祥光


據承建新“芙蓉寺”的“殷祖古建園林工程公司”老闆董博介紹,重建施工期間,2006年4月4日下午4時許,2007年11月16日,2007年11月18日,2007年10月17曰,數次出現瑞像祥光。

寺與景的瓜葛


現存於黃江鎮雞啼崗黃氏宗祠內有一鑄鐵古鐘,“重二百餘斤”。據傳,為寶山芙蓉寺所供奉,鑄刻有“崇禎十有二年仲秋吉旦立……”銘文字樣。以此推算,寶山芙蓉寺建成於崇禎十二年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史料載,該寺興盛於清朝中近期,衰落於清朝末期,凋敝於民國中期,毀於解放前夕。清朝中近期,芙蓉寺香火鼎盛,遊客如織,在東莞乃至惠陽、博羅等周邊地區頗負盛名,眾多善男信女遠道而來,參拜許願。芙蓉寺位於群山合抱之中,四周古木參天,被列為“寶山八景”之首。
應該說,芙蓉寺是由東莞舊八景“石瓮芙蓉”洐生出來的一個景點(古剎鐘聲)。寺因水而名,水因寺而生;寺傍水而建,水繞寺而流;寺與水相依,動與靜相宜。
東莞黃江芙蓉寺
東莞黃江芙蓉寺
如果寺有四百年,那景就更悠遠。如水流穿石成瓮,那又何止千年…… 重建之路
近年來,經多方努力,森林公園的建設已初具規模:佔地60畝、總投資5000萬元、東莞市目前規劃最大的佛教道場——芙蓉寺修復工程自2005年分三期投入建設,現已完成一二期工程,三期工程正在緊張施工,目前已對外開放。由於此寺在東莞民間影響極大,開放后香客如織,佛事活動較為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