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遇天寶樂叟

江南遇天寶樂叟

《江南遇天寶樂廋》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詩。全詩借與天寶樂叟的對話,表現華清宮今昔的巨大不同,感慨唐王朝的盛衰變遷。詩中前二十四句敘述天寶樂叟懷念華清宮昔日繁華和感慨自己的遭遇;后八句以詩人的視角向天寶樂叟華敘述華清宮當今的狀況。全詩感昔傷今,深喻諷今之意,詩中處處呼應,事事關聯,承轉無痕,過渡自然。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開頭“白頭老叟泣且言,祿山未亂入梨園”,天寶樂叟似乎是極偶然地向詩人訴說一個故事,而詩人則以“我自秦來君莫問”一句接敘他的見聞。他們所以有共同語言,互相傾聽對方的哀怨,都是建立在“自秦來”三字上。兩人都對國家的前後變遷有深刻的體會。天寶樂叟的不幸遭遇,激起了詩人強烈的共鳴;而詩人本人正過著凄苦的貶謫生活,是他們產生共鳴的內在原因,因此他們也同是“天涯淪落人”,結構安排和藝術手法雖然有別,但與詩人的《琵琶行》實為異曲同工。天寶樂叟敘述的故事並不複雜。安史之亂前,他是唐玄宗身邊的一個藝人。那時天下太平。每當皇帝到華清宮時,他就隨侍身邊,以演奏琵琶和法曲為業。那時千官問候起居,萬國朝拜皇帝,眾多命婦的首飾照亮了石瓮寺。更有宛轉柔媚之楊貴妃,衣袂飄飄,舞姿翩翩,繁華熱鬧啊。然而好景不長,燕寇至,胡語喧,玄宗倉皇出逃,繼又憂鬱而死。樂叟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職業,不幸漂泊南土,秋風江上,暮雨舟中,日日只有借酒澆愁而已。這個故事之所以真切感人,不僅在於老樂叟是“邊泣邊言”,飽含著極深的感情來敘述這段悲劇,更在於詩人運用了對比烘托等藝術手法,對天寶盛世的繁華景象的鋪陳與安史之亂后“萬人死盡一身存”的悲劇場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兩相對比,給讀者的印象極為深刻。從“千官起居環佩合”至“春風蕩漾霓裳翻”八句渲染盛世的繁華,詩人不僅運用了“千官起居”“萬國會同”這類顯示氣勢宏大的辭語,更兼“金鈿照耀石瓮寺”一句用眾多命婦金鈿首飾之光的強烈從側面來加以烘襯。這四句是面的描繪,接下來關於楊貴妃的四句是點上的刻畫。點面結合,正如寫景詩既有遠景,又有特寫,容易加深印象,感染讀者的心靈。“豳土人遷避夷狄,鼎湖龍去哭軒轅”,這兩句詩人以亶宜父遷豳、鼎湖龍去的典故設喻,十分妥貼。
詩的最後八句是詩人告訴樂叟驪山渭水遭受戰亂后的凄涼景象。詩人訴說他“自秦來”,親眼看見“驪山渭水如荒村”,到處是“欹瓦”“壞垣”。那裡宮門緊閉,只有一年一度的寒食節,作為宮使的“中官”才前來祭掃開一次宮門。詩人通過寫景,寫驪山渭水的“樹老”“紅葉”“青苔”,一片荒涼,從而映襯出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的一片蕭條。
樂叟所述個人遭遇和詩人所言驪山渭水一帶的巨大變遷,從本質上揭示了唐代社會盛極而衰的整個歷程。全詩由樂叟與詩人的兩段對話組成,通過樂叟所述安史之亂前後自己生活境況的天壤之別以及詩人介紹的華清宮頹敗之狀,形象而真實地反映出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程,勾勒出六七十年間的滄桑變化,不愧為一部以一個典型側面反映社會巨變的史詩。在布局謀篇的構思上,詩人匠心獨運,對話中夾敘夾議,形象鮮明生動,而且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極富藝術感染力。

名家點評

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白樂天云:“白頭病叟泣且言,祿山未亂入梨園”,“歡娛未足燕寇至”,“萬人死盡一身存”,讀之可為凄愴。

創作背景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正月,詩人以中書舍人的身份,上疏論述如何解決河北藩鎮之亂的問題,未被採納。這時,朝政日荒,朋黨傾軋,詩人便請求離京。七月,詩人改官杭州刺史,同年十一月至杭州。詩人便在任杭州刺史時作下這首詩。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其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