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汾

大汾

語徠出:《淮南子·墬形訓》:“何謂九塞?曰:‘ 大汾、澠阨、荊阮、方域、殽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大,一本作“太”。高誘 註:“太汾 在 晉。”

詞語簡介


大汾社區立於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位於莞城區西面6.1公里處,屬萬江區。東與上甲村接壤,南與新村隔海相連,西與流涌尾村為鄰,北與小享社區、望牛墩鎮的白市、扶涌隔海相連接。轄區面積2.63平方公里。
大汾社區聚居的姓氏以姓何居多, 20戶以下的姓氏有:馮、莫、劉、梁、謝、嚴、袁、胡、吳、林、黃、陳、譚、張、庾、賴、鍾、盧、朱、周、倫、萬、蘇、歐等。
1960年總戶數569戶,戶籍人口2359人,其中男1038人,女1321人,農業人口 2359人,耕地面積1893畝,魚塘面積139畝:1970年總戶數751戶,戶籍人口2910人,其中男1327人,女1583人,農業人口 2450人,居民人口460人,耕地面積1833畝,魚塘面積141畝:1980年總戶數842戶,戶籍人口3282人,其中男1534人,女1748人,農業人口 2619人,居民663人,耕地面積1738畝,魚塘面積145畝;1990年總戶數824戶,戶籍人口3187人,其中男1503人,女1684人,農業人口2792人,居民人口395人,耕地面積1549畝,魚塘面積143畝;2000年人口總戶數1007戶,戶籍人口 3199人,其中男1543人,女1656人,農業人口2793人,居民人口406人,耕地面積1344畝,魚塘面積160畝。
大汾聚落呈帶狀分佈的一個連體大村,沒有自然村之名。較早前有坊名之分,清代時期,屬延福鄉,統轄37條村,大汾屬其中一村;民國時期,屬汾涌鄉,轄大汾村之連步橋坊、第八甲坊、南耀坊、廣生園坊、文廟坊、橫滘坊,塘麵坊、馮屋坊、第八坊、耍屎欄、德茂坊、錦衣里、文林坊、石地塘、黃屋基、新圍、新屋場、袁屋基、沙滘、長門樓、種德橋、三界坊、向西圍、許屋坊、向南坊、觀音圍、上壆坊、下壆坊、大三坊、大明坊、仁厚坊、玄壇坊、莫屋坊。
大汾有新村渡口、沙滘渡口、公路渡口等3個。水路交通便利,可航行各港口。鄉道水泥路與廣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直接相通。1950年12月至1952年12月屬東莞縣八區,統轄稱大汾鄉,1953年1—3月在土改複查期間屬東莞縣十三區。統轄稱大汾鄉;1954年6月30日,東莞縣十三區改為道滘區,屬道滘區大汾鄉;1957年12月26日屬新村大鄉,大汾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的9月20日廢除大鄉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屬道滘人民公社,大汾稱第八營;1961年6月21日,由道滘人民公社分出新村人民公社,改為大汾大隊;1961年5月,大汾從原來一個大隊分為嚴屋、流涌尾三個大隊,1961年10月,大汾大隊又分為羅屋壆、燈龍橋、上甲口、文廟、大汾、沙滘、青雲橋等七個大隊;1963年1月30日,新村公社部分大隊併入道滘公社,部分大隊併入萬江人民公社,大汾屬萬江公社大汾大隊。1963年1月,文廟大隊、大汾大隊、沙滘大隊、青雲橋大隊等4個大隊;合併為大汾大隊;1983年10月,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公社改設區公所,撤銷生產大隊,設立萬江區公所大汾鄉人民政府;1987年10月11日,全市撤銷小鄉,成立管理區,屬萬江區,稱大汾管理區;1999年8月,全市撤銷管理區,成立萬江區大汾村民委員會。
1984年3月興建汾溪大橋,1985年12月竣工,是一座鋼筋混凝土橋,主跨56米,包引橋全長135米,橋面寬6米;1991年3月又興建—座汾新大橋,於1991年10月竣工,是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橋面寬8米,包引橋全長185米。
1992年8月,興建村內主幹公路一汾溪公路;1994年12月竣工通車,路面寬36米,長1.3公里;1985年5月興建村內河邊水泥路,於1986年3月竣工通車,路面寬8米,全長1.5公里。村內6米至14米寬通往各廠區的橫向公路有5公里。
大汾村外資企業有:美國落戶的杜邦華佳公司;香港的萬順化工廠;台灣的精俊玻藝廠、興傑工藝廠、保羅生皮革廠;大汾村辦的大汾磚廠、大汾聯興洗衣廠等二家;民營企業有,新發紙品廠、新達紙品廠、粵東彩印刷廠等24家。
1994年前,以歷史悠久的煙花、炮竹、炮竹引線、方 等全民性家庭手工業為主要副業。改革開放后,內聯業迅速發展,工業產品有衛生紙、汽車噴塗漆、印刷品、玻璃工藝品、制鐵罐、皮革、海綿、化工產品,制衣線、電池、羽毛製品、線路器材、線路板、繡花、紅磚、製鞋、傢具、織布、制衣、冷凍食品、調味品等。
1995年前,大汾村農業盛產水稻、黃麻、花生、甘蔗、塘魚等產品。近年來調整農業結構,轉向發展商品農業,以香蕉、蔬菜、瓜類、塘魚等產品。
大汾村商店有200多家。1994年建起一座2200平方米農貿市場,吸引從商者經營攤檔有360多位。
大汾社區有三座建於明朝的古橋。嘉靖年間的連步橋,紅砂岩砌築,長15.7米,寬3.6米,高4.8米,孔高4.5米,孔跨5.5米;嘉靖年的種德橋,紅砂岩砌礅式平拱橋,長13米,寬4.1米,高3.1米,孔跨4.1米,孔高2.3米,橋面設欄桿,兩端置石踏跺;萬曆年的青雲橋,為梁式平拱橋,橋身由紅砂岩構築,橋面欄桿和望柱為花崗岩,長17米,寬4.1米,高3.4米,孔高2.3米,孔跨4.8米。1993年6月,這三座橋被評定為東莞市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大汾科舉名人有:進士:馮麟;舉人:何應和、何瀚、何遵武、何梧日、何遇榮、何星榆、何衍源、何泰侖;武舉:何其相。
大汾歷史名人有:元朝:何東起,南海南沙灣巡宰。明朝;蘇觀生,(1599—1647)原名時澤,字宇霖(一作汝臨),原籍流涌尾基頭坊人,是抗清義士,曾任明朝吏,兵部二部尚書。
何尚智,王府經歷。
何 謙,湖廣黃州府蘄州知州。
何 瀚,河南開封邱縣儒學校諭。
何應舉,湖廣江華縣知縣桃墟巡宰。
何遵武,四川成都府灌縣知縣,署崇慶州知州,貴州鎮遠府同知。
何應和,福建長樂縣知縣,廣西永安州知州,雲南楚雄府南安州知州。
何 瑋,都稅司大使。
何媀嶺,山西御史。
何應積徠,福建邵武衛知事署邵武府邵武縣政
何承嗣,(何若泉)京都錦衣衛指揮使。
清朝:何延瓚,瓊州府澄邁縣儒學訓導。
何 求,潮州府普寧縣儒學教諭。
民國時期:
馮次淇,大汾村馮屋人。
何 振,(1888—1925)字仲達。
現代名人:
何作霖,(1900—1982)。
胡章伯,又名汝芳。
大汾是歷史悠久的書畫之鄉。從明朝、清朝以來,群眾性喜愛書畫。早期以何星榆、何泰侖、何友文、何文景等代表人物。1967年書畫家何為回居大汾,培養了不少青少年書畫愛好者,代表人物有:何成根、梁雨才、李皓東、何春、何敬賢等。1978年,何為回廣州工作后,由何成根、李皓東老師在學校也培養了一大批中小學生書畫愛好者;1978年1月,東莞文化館舉辦一期書法展覽,大汾青少年的作品佔有七成多。1978年5月,東莞縣文化局在大汾召開全縣書法現場會,推動全縣書法藝術在各地逐漸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