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血管成形術是採用經皮穿刺的方法,將帶導管的球囊置於血管狹窄處進行擴張成形的微創技術。
一直以來,心血管病都是世界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近50~60年來
醫學知識和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減少了心血管病相關死亡。促使
死亡率降低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對心血管風險因素的識別、冠脈治療單元的出現、
外科心肌血運重建和新型的降壓降脂療法。毫無疑問,Andreas Gruntzig等人首創的經導管冠脈球囊血管成形術在減少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發病和死亡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治療
冠心病的最常用方式,而球囊血管成形術則是外周動脈疾病患者血運重建的主要方式。為此,有學者以海報的形式概括了球囊血管成形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以及由該技術衍生出來的重要治療方式。
導管介入治療史是眾多創新和技術優化內容之一,它徹底革新了心血管病治療。很多先驅都為導管介入治療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29年,德國住院醫師Werner Forssmann在自己的身體上開展了第一例人體心導管插入術。儘管他的這一行為終結了自己的學術生涯,但後來他與同事Dickinson Richards及Andre Cournand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而Andre Cournand則在紐約貝爾維尤醫院發現了右心血流動力學評估方法。Mason Sones是一位
克利夫蘭診所的
放射科醫生,他在1958年10月30號執行了第一例擇期冠脈血管熒光電影照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