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會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著寫的小說

《園會》是英國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於1922年著的短篇小說。該作品描寫了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姐勞拉在一天里的活動:早上起來開心地籌辦茶會;中途聽說附近趕大車的年輕人意外死亡,她要求立刻取消茶會;她的建議受到了母親和姐姐的勸阻而最終沒有取消茶會;下午茶會結束後去慰問死者家屬。在這簡單的故事情節里,作者用委婉而簡練的筆觸揭示了故事的主題——悖情背理的階級差別和下層人民生活的窮困。

作品簡介


一個初夏的早晨,無風,溫暖,萬里無雲,正是舉行園會的完美天氣。謝爾登夫人一家正沉浸在籌備園會的歡樂氛圍中。突然間傳來了一個壞消息:住在他們山腳下的窮車夫斯科特不幸遇難,留下了孤苦的妻子和五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這時,天真善良的勞拉提出停止園會。但是,她的姐姐和母親都不同意取消園會。勞拉雖覺不妥,但由於姐姐和母親的堅持,她只能妥協,園會由此照常進行。園會結束后,勞拉造訪了斯科特一家,在看望車夫遺體的過程中,勞拉完成了關於死亡與人生的頓悟。

創作背景


女性主義思潮的興起與19世紀末第一次婦女解放運動的浪潮相聯繫。兩性關係的不平衡,受到了女權主義者的嚴厲批評。
曼斯菲爾德生活的時期正是第一次婦女解放運動時期,她的作品也集中體現了對兩性關係的思考與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園會》反映了曼斯菲爾德的女性主義思想成熟與變化,並將對生命的探討含蓄地蘊藏在故事之中。

角色介紹


勞拉
勞拉,一位十六、七歲,出生於富裕的家庭。天真、活潑、好理想化,生活在母親為她編織的夢幻世界之中。她對於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更不用說生活在貧困中的工人階級。參加園會是她扮演成人角色的第一個社交場合。園會世界與現實世界在一天中的三次衝突,中產階級世界觀與工人階級意識形態的三次碰撞,使她對世界的看法有了改變,對生命的意義有了全新的認識。這一“頓悟”使勞拉最終走出了園會這個夢幻世界,站在了現實世界的門前。
謝爾登夫人
勞拉的母親謝爾登夫人是一個典型的資產階級代表,每天衣著華麗,打扮優雅得體,交往的都是豪門貴族,同時也只讓她的女兒和那些豪門交朋友,而這些都僅僅只是為了滿足她的虛榮心,體現她的貴族身份。
喬斯
勞拉的姐姐喬斯,她的生活一直被禁錮在美麗的溫室中。她在母親的教育和園區生活的禁錮下,徹底地成為一個冷血者。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批判階級性
勞拉一家在籌辦園會過程中,偶然發生車夫斯科特慘死一事。勞拉擔心園會的歡樂聲會驚擾到山坡下死者的亡靈,喬斯和謝爾登夫人不考慮死者家屬的感受,堅持繼續舉辦歡樂園會。車夫斯科特的死亡事件被高德伯店的夥計“興緻勃勃”地談起,廚娘說斯科特留下了老婆和五個孩子。
《園會》故事中恰如人意的天氣,開著各種鮮花的花壇,溫馨的家庭早餐,為勞拉對階級的模糊化理解提供了溫床,這對她看來一切都是美好的。勞拉不自覺的優越感來源於抽象的自由,依附於財產地位與特權,從衣著談吐到交往都有明顯的印記。勞拉家庭富裕,優越感在她身上的體現並不奇怪。此時她並未對道德觀、階級性有任何懷疑。她發現自己不能擁有工人朋友,這恰好是勞拉階級性“家教”的體現:跟那些比她自己地位低的工人階級交朋友是笑話,是不允許的。
謝爾登夫人是中產階級的典型代表。這些擁有中產階級意識的人竭力裝出受過良好教育、穿著得體、在他人面前很紳士或者很淑女的樣子。謝爾登夫人為她所處的階級而驕傲,她希望所有到她的家裡來的客人都是高貴的,以此來滿足她的虛榮心。她提醒勞拉的朋友帶上象徵本階級的漂亮帽子;她還預定了一些花作為驚喜,這些都為了顯示他們的品味與財富。園會和院子因為那些漂亮的花而顯得更加美麗和奢華,而這正是謝爾登夫人所期望的。正是那頂象徵階級地位的帽子將勞拉的注意力從年輕馬車夫的死亡轉移到聚會上來。勞拉戴著綴有金雛菊的黑帽子去照鏡子,她端詳著鏡子中可愛的姑娘和一條長長的黑絲絨帶子。勞拉從來沒有想到她過自己能有這樣的美貌。只一會兒,勞拉眼前又閃過那些處於悲痛中的女人和孩子,還有那被運回去的屍體。勞拉決定,等園會結束后再來想這件事,而且這似乎是最好的辦法。
“講究實際”的喬斯對工人階級的苦難熟視無睹,堅持她自己的娛樂享受;而謝爾登夫人對窮人遭遇的無視迫使勞拉在雙重否定下開始懷疑她自己的想法——勞拉自我的認知又一次被誤導和左右。
勞拉母親的冷淡令她極其困惑,她分不清對錯。真正觸動勞拉內心的是對馬車夫家庭的造訪。當聚會結束時,勞拉的父親再次提到馬車夫死亡的消息。謝爾登夫人有點坐立不安,但是她極力表現出對這個不幸家庭的友好和同情。為了安撫勞拉和顯示自己的友好,謝爾登夫人讓勞拉為馬車夫家庭送去聚會剩下的三明治、蛋糕和布丁——這些本來是想扔掉的。勞拉穿著園會上的盛裝走出家門,向山下的小衚衕走去。一個在各方面都與園會世界截然相反的現實世界呈現在勞拉眼前。寬廣的馬路與昏暗的衚衕、富裕有與貧窮形成鮮明地對比。兩個階級之間的差異使勞拉開始困惑。當勞拉來到死者的面前時,她對死者說“原諒‘我’的帽子”。她想表達的真正含義是原諒她的階級。在故事的結尾,勞拉問她的哥哥“人生是不是……。”但是,人生是什麼,勞拉自己也沒有說明白。勞拉不再是天真和好理想化的小女孩,她開始重新認識現實中的工人階級、階級差別和階級不平等現象。儘管她還不夠成熟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但是她已經開始重新思考現實世界。

藝術特色

鏡像運用
作者通過鏡像,使小說中的人物獲得自我認知。該短篇小說一開始便顯示出勞拉對勞動階層的認同。她喜愛幫助搭建花架的工人,覺得他們十分可愛,她對死去的車夫充滿同情,當她的姐姐說車夫喝醉了酒,她憤怒地大聲駁斥。在謝爾登夫人家裡充滿歡聲笑語的過程中,街那邊傳來了年輕車夫死於車禍的噩耗,並且該車夫留下了妻子和五個未成年的孩子。勞拉不顧母親的指責和反對,大膽地提出取消聚會,以示對死者的尊重。然而,當勞拉在鏡子前看到母親送給她的那頂“綴有金色雛菊的黑帽子”時的迷人形象,她剛才對母親的埋怨和反對就馬上消失了。
勞拉心裡想,母親是對的吧。就在剛才,她還看了一眼那個可憐的寡婦和孩子們。而現在一切都變得模糊了,不真實了,就像報紙上的圖片一樣。勞拉決定等園會結束后再仔細想一想。好像目前的安排才是最好的。
母親給勞拉的帽子代表了一種階級地位的傳承和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勞拉通過自己的鏡像,她看到了真實的自己。她實際上和自己的母親是站在一起的。面對鏡子中的自我,勞拉所屬的階級偏見和自私自利的思想輕而易舉地就戰勝了她本能的同情。勞拉放棄了追求自我,回歸到社會與家庭所期待的角色上來。
詞語意象
園會——成人儀式:從勞拉母親的話里,可以判斷,這是一個專為謝爾登夫人家裡的女孩子舉行的園會,並且還是一輩子就這一回的重要園會。顯然,這不是一個平常的園會,而是一種隆重的儀式。按西方的風俗,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家長們就要為她舉辦一個舞會或招待會。自此以後,她就可以進入社交界了,而一旦女孩子進入社交界,她就等於進入了成年。因此,這類舞會或招待會就是一種成人儀式。勞拉滿懷期望地等待著園會的舉行,希望由它而進入那恭候已久的成人世界。
敘述視角
1、全知視角:全知視角是傳統小說中常見的敘述視角,它的運用在勞拉心靈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園會》中,作者以全知的身份偶爾出現,使小說更顯豐富飽滿。文中有一大段描述衚衕里那些農舍的文字便是極好的例子。這段話講述了農舍的破敗,與勞拉家華麗的房子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它們煙囪冒出來的煙都一派窮相,不象勞拉父母家煙囪冒出的大股銀色的筆直的濃煙。”這不僅講出了貧富的巨大差距,也從客觀的角度告訴讀者家庭對勞拉價值觀念的影響。從小時候起,勞拉就不被允許和這些窮苦的鄰居有所接觸。於是當她長大后,尤其聽說年輕男子的死亡后,她敏感的心靈與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產生了矛盾。全知視角的出現使得這些變化顯得更為真實。
該小說結尾描述勞拉看到死者模樣的一段文字也是通過全知視角展開的。在這樣的視角下,描述顯得更加平靜。勞拉麵對死者,頓然沐浴在一片純凈之中,她的心靈被催熟了,並且真正意義上意識到這些窮人和自己是平等的,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同情,而且更需要人格上的尊重。至此,她的心路歷程完成了走向成熟的三個階段。
2、內視角:在《園會》中,除了全知視角外,作者還運用了小說中主要人物的視角。這是“內視角”的一種即固定式人物有限視角。在《園會》勞拉探望死者家屬的那一片段中,敘述者採用了勞拉這一故事內人物的視角來觀察。“她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歪扭的低矮小廚房,裡面還點著充滿黑煙的燈。”這是勞拉對車夫家裡廚房的觀察。她用三個形容詞“低”、“矮”、“小”來描述廚房,而且廚房的燈是充滿黑煙的。通過勞拉的視角,讀者感受到了窮人的生活狀況。因為勞拉本是貴族家的小姐,當她看到和她平時生活不一樣的場景時,她必然是如實講述。所以這一點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
勞拉走入卧房,她看見了躺著的年輕人,“他快睡著了,睡得那麼香甜”。在讀者看來是多麼荒唐的描寫,把可怕的死亡居然簡單的比作睡覺。其實不難理解一個富家小姐為何如此輕描淡寫死亡,勞拉一直生活在家庭的大牢籠里,在她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通俗點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勞拉不能理解生活的本質:生活是一枚硬幣,有美好富有的一面當然也有貧窮困難的一面。所以敘述者勞拉的觀察是講的通的。但勞拉仔細觀察,發現“永遠不要再叫醒他。他的頭陷在枕頭裡,眼睛緊閉,在緊閉的眼皮底下永遠的沉睡了。”這種狀態似乎不像睡覺,此刻她內心收到了觸動,她“響亮地哭了出來”。或許經歷這麼多她終於明白了人生的真諦:人生有喜悅也有悲傷。因為是勞拉自己觀察的,所以得出的結論對讀者來說自然而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人物有限視角的運用有利於深化主題和塑造人物形象。

作品影響


短篇小說《園會》,也許是曼斯菲爾德小說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膾炙人口的名作。《園會》剛出版,就在美國連續再版7次,可見作品受讀者喜愛的程度。

作品評價


《園會》中的主人公、青春的富家女孩勞拉在接觸到鄰居窮車夫的死亡之後開始重新認識生活,她領悟到人生中除了歡樂和美好之外還有痛苦和不幸;對於痛苦於世的人來說,死亡是一種解脫、一種平靜、一種美。目睹死亡使勞拉從天真走向了成熟。
——王素英(河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作者簡介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年10月14日—1923年1月9日),1888年出生於紐西蘭,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園會》、《幸福》、《在海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