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尾猴屬

卷尾猴屬

卷尾猴屬(學名:Cebus):體長300-550毫米,尾長與身長相同,體重1100-3300克。因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纏卷功能而得名。所有種類均為36枚牙齒;無頰囊和臀胼胝;指和趾細長,具有扁的或彎曲的指甲,有的拇指退化,有的高度發育;鼻孔朝向兩側;尾毛大多密而長,在尾端下部有一無毛區,皮膚厚實,可抓握東西;毛色有暗灰、褐、赤褐和黑色。

棲息於熱帶森林的樹上,除飲水外很少到地面。性機敏,善跳躍和游泳。以家族式集群生活,每群有自己的領域。有的喜食水果、樹葉和花等,也有的喜食昆蟲、蜥蜴及小鳥等。白天活動。夜猴是猿猴類中僅有的夜行種。每胎產1仔。分佈於中、南美洲,北起哥斯大黎加,南至巴拉圭。

形態特徵


卷尾猴屬的物種體型大小差別很大,體長300-550毫米,尾長與身長相同,體重1100-3300克。頭頂生有簇狀毛,看上去像成一項帽子,全身毛髮為灰褐色。其尾端部捲成一圓圈,因而得名。
除了用四肢在樹上攀緣外,有一條長長的、能纏繞的尾巴,將身軀牢牢懸掛在樹枝上,這些都與蜘蛛猴十分相像。但是它的形態卻不同於蜘蛛猴。頭頂毛較長,臉上也有毛,四肢長而細。眼睛雖小,但炯炯有神。
所有種類均為36枚牙齒;無頰囊和臀胼胝;指和趾細長,具有扁的或彎曲的指甲,有的拇指退化,有的高度發育;鼻孔朝向兩側;尾毛大多密而長,在尾端下部有一無毛區,皮膚厚實,可抓握東西;毛色有暗灰、褐、赤褐和黑色。
卷尾猴屬
卷尾猴屬

棲息環境


喜歡棲居於濕潤的森林中,分佈區的最高海拔為2700米。生活在熱帶森林的樹上,除飲水外很少到地面。

生活習性


在生態方面,卷尾猴有許多獨特之處。首先是它的敏捷性。卷尾猴完全行樹棲生活,從生下來那天起,它們就在樹枝間竄跳不止,因此鍛煉了一幅以敏捷性為特點的攀緣本領。卷尾猴能在兩樹之間一躍而過。在樹間跳躍時,它們用後肢大力一蹬,身軀便在半空中呼嘯而起,瞬間它就穩落於幾米下面的樹枝上。特別是它在跳向一簇密葉藤蔓上時,能夠迅速的把四肢和尾巴全部伸開,以便在又亂又脆的目標中抓住一把。卷尾猴能夠從一棵大樹跳到3-5米外的另一棵小樹上,其上下間距離競達14米。
通常在白天成群活動,以家族式集群生活,每群有自己的領域。每群有10隻左卷尾猴右,猴群內的雄性個體多於雌性,但雄猴為群體的首領。性機敏,善跳躍和游泳。主要以植物為食,取食嫩枝和樹葉。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南美洲,哥倫比亞東部、委內瑞拉、蓋亞那、秘魯東部、巴西、玻利維亞、巴拉圭等國家和地區。
卷尾猴屬分布圖
卷尾猴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全年都能繁殖,但多數幼仔在旱季至雨季初期出生,妊娠期180天。雌性個體4歲性成熟,雄性個體8歲才成年。每胎產1仔,猴群內的所有成員都參與照料幼仔的安全。

該屬種類


卷尾猴屬(12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厄瓜多白額卷尾猴Cebus aequatorialisJ. A. Allen, 1914
2白額卷尾猴Cebus albifronsHumboldt, 1812
3棕帽卷尾猴Cebus brunneusAllen, 1914
4白喉卷尾猴Cebus capucinusLinnaeus, 1758
5盔冠卷尾猴Cebus cuscinusThomas, 1901
6凱奧波爾卷尾猴Cebus kaaporiQueiroz, 1992
7黑紋卷尾猴Cebus libidinosusSpix, 1823
8聖瑪爾塔白額卷尾猴Cebus malitiosusElliot, 1909
9黑卷尾猴Cebus nigritusGoldfuss, 1809
10黑帶卷尾猴Cebus olivaceusSchomburgk, 1848
11雜毛白額卷尾猴Cebus versicolorPucheran, 1845
12金腹卷尾猴Cebus xanthosternosWied-Neuwied, 182

種群現狀


該屬物種雖然分佈範圍較廣,但它發生的密度低,是塊狀分佈。適度數量少,有限,被認為有一個適度數量減少的趨勢,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棲息地喪失、降水量減少、旅遊影響、道路發展、農耕種植,致使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全部被列為生存近危以上的物種。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極危(CR)——3種;瀕危(EN)——3種;近危(NT)——2種;無危(LC)——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