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鎖蛟井

禹王鎖蛟井

禹王鎖蛟井位於河南省禹州市西區古城內八士坊街與西大街交叉口東北50米,是為紀念大禹治水徠功績而建造。

據歷史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泛濫,皆因水中的一種怪獸——蛟龍作祟。這種蛟龍能在水中興風作浪,鼓動水勢,衝垮人們所築的堤防,淹沒土地村莊,致使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大禹在眾神的幫助下,將九條蛟龍一一制服,並把其中的一條禁錮在一口八角井中。人們就把這口井稱為“禹王鎖蛟井”。

簡介


徠禹王鎖蛟井
徠禹王鎖蛟井
原井建於何時,因年代久遠已無法考證,只知道它位於古鈞台街中段東側。經過反覆論證,禹州人民政府於1980年在古鈞台街東側,重建禹王鎖蛟井。重建的禹王鎖蛟井為仿古歇山亭榭式建築,亭子挑角起脊,上覆青灰色古瓦,殿內粉壁彩屏,外壁檐下繪有24幅有關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殿內有一座高達2.84米的大禹像,坐落於鎖蛟井邊,井口以巨石掩蓋,石上穿有鐵索一條垂於井口,青石雕刻的蛟龍頭部淺露於水面,俯視井中隱約可見。

大禹傳說


在禹州各地廣為流傳,現僅錄一則以饗讀者:相傳大禹治水時,禹州城北住著一對無兒無女的老夫婦,他們收留了一個被水衝來的小孩做義子。這孩子聰明可愛,可他對啥也不感興趣,不管春夏秋冬,就愛整日泡在河裡戲嬉玩耍。老兩口生怕孩子有啥閃失,百般勸阻仍無濟於事,也只好由著他的性子來。一日大禹察看潁河水情,路過北關石橋時,發現一個頑童正在水中玩耍。定眼一看,立即認出此兒是蛟龍所變。為了不驚動蛟龍,大禹就悄悄離去,暗觀蛟龍行蹤。當他得知蛟龍化做人形,被一老夫婦收養后,來到老夫婦家中同兩位老人攀談。時到中午,老人留他吃飯,他也沒有推辭,老漢讓老伴做了麵條來招待客人。正吃飯時,那孩子從河裡回來,他看見大禹扭頭就跑,大禹從碗中挑起麵條一根,說聲“變”,麵條就變成一條又粗又長的鐵索,套在小孩的脖子上。只聽得大禹大叫一聲:“畜牲,還不快現出原形!”這小孩霎時就變成一條幾丈長、水桶般粗細的蛟龍來。兩位老人被嚇得魂飛魄散。大禹向兩位老人說明了真相。而後,就將蛟龍用鐵索拴住,禁錮在一口八角井中。蛟龍問大禹什麼時候才能放他出來?大禹不願他出來危害百姓,就對他說:“除非等到石頭開花!”也不知過了多少年,有一州官上任,他想看看蛟龍到底是啥樣兒,又怕烏紗帽掉入井內,就把帽子摘下,放在井口的石柱上。蛟龍看到石柱上的帽花紅紅綠綠,以為石頭開了花,就在井底拚命地掙扎著要出來,井中的水呼呼呼一個勁地往上漲,嚇得州官摘下紗帽掉頭就跑。蛟龍看到石頭上的花沒有了,就老實下來,只好安安生生地呆在井中。

縣誌記載


據禹州縣誌記載:明朝時候有一個新官上任,聽說著名的禹王瑣蛟井就在此地,沒來得及換下官服就跑去看。到了井口,師爺提醒怕把帽子掉進井裡,縣官把帽子放在井口伸頭去看,只見一片黑。忽然井下有了響動,隱隱有龍嘯和大浪的聲音,師爺想起老輩人說過的傳說。再一看,那紅彤彤、黃燦燦的官帽放在石頭井眼上,可不就象是石頭開花了嗎,趕快搶過官帽拉起縣官老爺就走。井裡才慢慢平靜下來了,後來這口井就被封了起來……

文革時期傳說


我聽我姥姥講過: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破四舊。有一天跑到禹王瑣蛟井邊把井蓋上的大石板挪開了后十幾個人一起拉井口的鐵鏈。拉出了十幾米長后。井裡開始往上湧出水來。還泛著血沫。像一口大鍋里的水開了一樣。紅小兵都嚇得不敢再拉了,也不破四舊了。趕快把井口用石板封住了。從此以後這口井就成了一個大迷,但是沒有人再敢去碰它。井的上面蓋了一座亭子,天花板上繪的就是禹王瑣蛟的故事,經常還有許多老太太來這裡燒香。

現狀


原井建於何時,因年代久遠無法考證。1980年禹縣人民政府在古鈞台街東側重修禹王鎖蛟井。重修的禹王鎖蛟井為仿古歇山亭榭式建築,亭子挑角起脊,上覆青灰色古瓦,殿內粉壁彩屏,外壁彩檐下繪有24幅有關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殿內有一座高達2.84米的大禹像,坐落於鎖蛟井邊,井口以巨石掩蓋,巨石中心鑿穿圓孔,繫於井側石柱上的鐵索順圓孔垂於井內。俯視井中,青石雕刻的蛟龍頭部淺露於水面,隱約可見。

環境


禹王鎖蛟井佔地約6000平方米,除主體景觀外,周圍還有綠樹、花叢點綴,曲徑通幽,布局巧妙。現為許昌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