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耳三鉗

清代滿族婦女須遵守的舊俗

滿族舊俗,女孩兒出生后,一耳穿三孔,戴三鉗,稱為“一耳三鉗”。耳鉗亦稱“耳環”,富者用金、銀、翠、玉為質,貧者以銅圈充之。清代宮廷后妃及民間女皆此妝束。

基本介紹


一耳三鉗:這種習俗,是滿族婦女必須遵守的,據載,乾隆四十年選秀女時,乾隆皇帝說:“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已飾,聯選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即禁止”。乾隆年間,滿族貴妃亦有一耳飾5鉗者。諸如此類記載在《清稗類鈔》中都屢見不鮮。以後嘉慶、道光等朝也都強調,所以這種習俗在滿族婦女中,延續了很久。清末宮廷社會中的女性一直遵守這一風習,如光緒《大婚典禮紅檔》中記錄典禮時皇后的冠服:“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東珠各二”。直到民國初年,在東北滿族聚居的地方,仍可看到一些老年婦女耳戴三鉗,有的竟因耳垂窄小,強扎三孔,結果將耳垂豁開的情景。可見,這種“一耳三鉗”的耳飾也是入關后滿族的標誌之一,有別於漢族婦女的一耳一墜。
一耳三鉗
一耳三鉗
男嬰扎耳孔者不多見,為避早夭,亦有扎1孔戴1鉗者。其俗延至近代。東北滿族聚居區,仍有不少耳飾3鉗的老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