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蹄蝠

大馬蹄蝠

大馬蹄蝠(學名:Hipposideros armiger)是蹄蝠科、蹄蝠屬動物。大蹄蝠體形甚大,前臂可達近100毫米,耳也大、三角形,毛長而細密,體色變化大,背色煙褐甚至黑褐,腹色灰褐,有些偏紫褐。

徠大馬蹄蝠群居性,也與其他蝙蝠生活在一起,冬眠,性兇猛,夏季夜間外出覓食,主要以鱗翅目蛾類昆蟲為食,繁殖期與棲息地息息相關,中國大蹄蝠一般夏初繁殖。多棲息於濕度較大的喀斯特洞穴或廢棄坑道的高處,分佈於柬埔寨、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基本信息


拉丁名:Hipposideros armiger (Hodhson)
英文名:Great Roundleaf Bat
徠其它名:大蹄蝠
分類地位:翼手目 > 蹄蝠科 > 蹄蝠屬。
分佈: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浙江,安徽,江蘇,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台灣,香港,澳門。

識別特徵


體長90.3mm,尾長60mm,前臂長65mm。體大,前鼻葉無中央缺刻兩側各具4片小附葉,頭骨鼻額區由前向後逐漸升高。呈斜坡狀,與矢狀脊前端呈一直線。體毛長而密,體色變化很大,好似兩個色型。頭骨具複雜的鼻葉。有額腺囊。耳大而長,呈三角形,后緣內凹,無耳屏。體背毛深棕褐色。胸部以下較暗,腹部毛色為淺棕褐色。翼膜呈黑褐色。
分類系統:Mammalia:哺乳綱 - Chiroptera:翼手目 - Hipposideridae:蹄蝠科 -Hipposideros:
學名:Hipposideros armigerHodgson
中文名:大馬蹄蝠
中文拼音:DàMǎTíFú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不祥
CITES公約級別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未定
中國特有

用途和價值


藥用、環保與生態用途。前臂長約95毫米,顱基長約29毫米。為體形很大的一種蝙蝠。臉部有複雜的鼻葉,由四部分組成。前面為一寬大的馬蹄形前葉,其兩側各有四小片副葉,前葉之後為鞍狀葉,最後為後葉,後葉為狹長形,並由縱棱隔成四塊。額部有一大腺囊,腺之開口為橫列狀。耳大,三角形。第2指僅有一掌骨,以後各指均由掌骨及兩指骨成。軀體背面毛色灰白或灰褐。毛尖深棕。腹面毛色為深棕色,其毛基少淺。前額骨甚退化。矢狀嵴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