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底

花底

《花底》是一首詩,寫於杜甫流寓成都時,地點是彭州九隴縣的丹景山。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杜甫在老友嚴武、高適等人的資助下,草堂蓋成。

杜甫幾經漂泊,終於暫得安寧的詩人應好友高適之邀。《花底》出自《全唐詩》卷234,由唐朝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花底》
紫萼扶千蕊,黃須照萬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

作品賞析


“紫萼扶千蕊,黃須照萬花”,此聯為互文,萼和花都指的是花瓣,蕊和須都指的是花蕊。從花卉園藝學看,牡丹的瓣化程度最高,萬瓣千蕊的花唯牡丹獨當。萬萼、千蕊雖為誇張筆法,但卻有所本,凡重瓣牡丹都是由多花形成,蒔養得法者,重趺累萼,迭樓層層,可至千瓣,面徑可達一尺。
首句讚美花的美麗。紫萼黃蕊寫花麗,頷聯“行暮雨”寫花潤,人朝霞”寫花鮮,頸聯“潘安縣”寫花多,“衛玠車”寫花美。詩人濃墨重彩,表現見花時的驚喜以及對花的讚歎。
惋惜花的易謝。“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見花的零落,表現詩人的惜花之情。
感嘆韶華已逝,生命易老。詩人時年四十有七,見花自嘆,感傷人生遲暮。

作者簡介


杜甫畫像
杜甫畫像
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詩人,漢族,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 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於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 《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 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 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流亡時期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