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峽

廣東省地標之一

羚羊峽位於西江肇慶城區下游,歷史上是旅遊勝地,北距鼎湖山3公里,可選擇鼎湖山至羚羊峽一日游。當游罷鼎湖山,可沿羅隱大道驅車直駛至盡頭,便見綿延起伏翠綠的群山,穿峽出谷洶湧的洪流,再沿西江堤迎羚羊峽而行至峽口的小集——后瀝,乘舟溯江而上,便可暢遊欣賞羚羊峽的江流風光,吸納山水的靈氣,接受大江河澎湃氣勢的洗禮。

建設背景


羚羊峽兩山南北對峙,高插雲天。高要就是因羚羊峽山高險要而得名。西江因羚羊峽的入口較窄,水流湍急。龍鳳章先生作《羚羊峽銘》描寫水流“猛虎奔前”。每年西江汛期,混濁洶湧的洪水以雷霆萬鈞之勢,穿峽出谷、迅猛直瀉,滾滾洪流,給人們顯示大自然的威力。描寫地勢“扼咽喉於嶺南”。羚羊峽鎖兩粵水路的咽喉,是天然的屏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險要的地勢。清朝咸豐帝在此設立海關,軍閥李宗仁白崇禧選在出峽口山腰築碉堡,抗日戰事在這裡設海軍艦隊。

文化活動


美麗傳說

傳說羚羊峽的山乃仙羊化石。並傳說廣州的五羊本是六羊的,因仙人鞭羊過此峽山東下廣州時,見這裡的山川秀美,將一頭仙羊放下而得名“羚羊峽”。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詩云:逆流入西江,已聞高峽中。何年神羊跡,羚峽開鴻。“。為水經作註解的清代文人阮元,還認為廣州的五羊是仙人從此峽騎去的,他寫下了”五羊仙人來何處﹖必從此峽騎羊去“的幻贊詩句。

歷史沿革


羚羊峽歷史悠久,風景優美,歷來是詩人墨客登臨之地,他們寫下了不少讚美的詩章。羚羊峽山連水,水連山。一水遠赴海,兩山高入雲,風光秀麗,波光船影。每年除夏季汛期,春、秋、冬季江水清澈,平靜如鏡,山水輝映,這裡全是綠色的生態文化區域。在平靜的江水中,常見魚兒戲水或遇險躍出水面,傲視漁翁。羚羊峽有“小三峽”之稱,山高林密,峭壁嶙峋,摩崖千尺,層林疊翠,四季山花爛漫,清風在枝葉,草叢間過濾千回,涼風習習。山形像虎、像獅、像羊,栩栩如生,故事傳說也動人。峻岭清流分飛於懸崖,在青綠的崇山峻岭上空,一綹一綹的白霧飄拂,為群山標緻著聖潔。見縫插針生長的蒼松,屹立於摩崖石掣之中,微風吹拂,似扭身歌舞。峽山江邊長有幾棵碧綠盤根抱石的古榕樹,是漁翁泊舟納涼的綠傘。春季怒放的紅棉花,在碧綠的山水中更顯得萬綠叢中一點紅,傲立於大地網路版人們視目之中。涼鳳生於高竹,炎光失於綠樹。青山綠水,巨禽走獸追逐,漁舟揚帆,筏流船影,還有撒網垂釣的漁翁,構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從唐代開始,羚羊峽的入口南建靈華寺,北建峽山寺,兩寺隔江鼎立,僧侶隔江呼喚,聲盪江峽,頗有情趣,夜幕降臨,歸帆片片,漁翁泊舟,有江風漁火,夜半鐘聲的實況。在鼎湖山慶雲寺未開山門之前,羚羊峽已遊人如鯽,暢遊沿江峽風光。登覽有:歸猿古洞、清風閣、龍門一幢天、二十里的古道、古橋二十四座、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古道的碑記(今存)、出入山虎、望夫歸(石)、文殊山的雙龍瀑布、老龍潭、娘娘廟、天后廟、古碉堡、老坑岩洞、太監廟、抗日英雄紀念碑……。在出峽江北岸上相距不足2公里,建有鎮溪廟、伏波公子廟、北帝廟、波羅廟(以上寺廟有的毀於兵災)。

旅遊信息


當旅遊者們飽覽江山秀色之後,坐在江邊的漁港餐卓上享用西江河鮮,品香茗,飲美酒,又一大樂趣。和風從峽山徐徐吹來,看漁翁撒網的美姿,覽滿載貨物頻繁來往的船隻以及泛起一排排的波浪,真是“對酒觀山色,把盞聽濤聲”,使人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羚羊峽發展


肇慶被評為全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旅遊事業不斷發展,江山勝跡、我輩游宗。羚羊峽的名勝古迹,青山綠水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省、港、澳遊人日漸增多。到這裡,流水放舟,探勝搜奇,是人生緊張工作之餘,鬆弛的好地方。
羚羊峽
羚羊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