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0條詞條名為李燦的結果 展開
李燦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
李燦,男,1960年1月出生於甘肅省金昌市,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主要從事催化材料、催化反應和催化光譜表徵方面的研究,並致力於太陽能光催化制氫以及太陽能光伏電池材料研究。2008年當選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4年獲得中國催化成就獎。

李燦院士
時間 | 院校 | 專業 | 學位 |
xx—1960-1 | 永昌三中 | ||
1978-9—1980-7 | 張掖師範專科學校(現河西學院)化學化工學院 | ||
1982-2—1983-8 | 陝西師範大學 | ||
1983-9—xx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碩士 | |
1985—xx | 大連物化所 | 博士 |
1993年晉陞為大連化物所研究員。
2003年至2012年7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月,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
2007年至2012年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2012年4月6日卸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職務(保留副局級待遇)。
主要從事催化材料、催化反應和催化光譜表徵方面的研究,研製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第一台用於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譜儀並開始商品化生產;在國際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譜解決分子篩骨架雜原子配位結構等催化領域的重大問題;最近發展短波長手性拉曼光譜和光電超快及成像光譜技術,發展了納米籠中的手性催化合成、汽油和柴油超深度脫硫技術等並已工業化;從2001年起,致力於太陽能轉化和利用科學研究,包括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還原等人工光合成研究和新型太陽電池探索研究等。先後在國際上提出了異相結、雙功能助催化劑和晶面間促進光生電荷分離的新概念,在光電催化領域,提出了助催化劑、空穴儲存層、界面態能級調控等重要策略,為高效太陽能轉化體系構築提供了科學基礎。
截至2016年,李燦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正式論文700餘篇(總他引次數超過15000次)。在國際Elsevier Science B.V.和Wiley出版系列中主編專著多部,獲得發明專利授權70餘件。截至2016年,李燦已培養博士研究生
時間 | 擔任職務 |
1998年-2014年 | 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2005年-2009年 | 中國物理學會光散射委員會主任 |
2005年-2012年 | 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主任 |
2007年-2012年 | 政協大連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 |
2008年-2012年 | 中國分子光譜學會主任 |
2008年-2012年 | 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主席 |
2008年3月-2013年3月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2013年3月-2018年3月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2018年3月-2023年3月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2014年-2017年 | 亞太催化學會主席 |
第16屆國際催化大會(ICC16)主席 |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副主編 | |
《Journal of Catalysis》編委 | |
《催化學報》共同主編 | |
2002年-2003年 | 皮埃爾瑪麗居里大學外聘教授 |
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 | |
香港浸會大學傑出客座教授 | |
蘭州大學兼職教授 | |
南京大學兼職教授 | |
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 |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 |
吉林大學兼職教授 | |
南開大學兼職教授 | |
中山大學兼職教授 | |
大連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 |
華南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 |
東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 |
陝西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教授 |
李燦在催化光譜表徵、多相手性催化、光催化等研究領域所做出的突出成就。(2014年中國催化成就獎評)
李燦長期致力於催化新材料,催化新反應及催化光譜表徵等研究工作,他領導的研究集體發展了高低溫一體化反應光譜技術,利用紅外光譜和同位素技術觀測到了稀土氧化鈰等催化劑表面的超氧和過氧等分子離子氧物種,發現了分子離子氧物種的溢流現象,觀察到甲烷在催化劑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態及其結構畸變的現象,為理解甲烷的活化機理提供了實驗上的證據;研製了用於催化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譜儀,解決了拉曼光譜用於催化研究所面臨的熒光干擾和靈敏度低的問題,建立了鑒定分子篩骨架過渡金屬雜原子的紫外共振拉曼方法;將均相手性催化劑通過有機-無機雜化嫁接入MCM-41分子篩的孔道,獲得具有與均相不對稱催化相媲美的多相納米孔手性催化材料,觀察到表面和納米孔的手性限閾效應等,這些成就對催化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評)
時間 | 獎項全稱 | 具體獎項 | 獲獎作品 | 頒獎機構 |
2016 | 全國十大科技人才獎 | |||
2016 |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 |||
2015 | 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一等獎 | 納米反應器中的多相手性催化研究 | |
2014 | 中國催化成就獎 | |||
2011 |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二等獎 | 催化材料的紫外拉曼光譜研究 | |
2010 |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二等獎 | 催化材料的紫外拉曼光譜研究 | |
2008 |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 |||
2005 | 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 |||
2005 | 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 | |||
2005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2004 | 國際催化獎 | |||
2003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2003 | 全國優秀回國人員成就獎 | |||
2000 |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 |||
1999 | 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 | 二等獎 | ||
1998 |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 |||
1998 | 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 |||
1997 |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傑出青年學者獎 | |||
1993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 二等獎 | ||
1993 | 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