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字明文,號珠園,清雍正元年(1723年)生於武平縣城北寨背窩裡(今平川鎮紅東村),是一位清代的著名畫家。有《珠圓集》、《醉翁集》、《八仙過海》等名作傳世。
李燦,字明文,號珠園,清雍正元年(1723年)生於武平縣城北寨背窩裡(今平川鎮紅東村),乾隆年間(1736~1820年)著名畫家。能詩善畫,又擅工書法。他的畫工力雄厚,筆法蒼勁,造詣很深。他工山水、花鳥,尤其擅長人物畫,所畫鬚眉歷歷可數,極為生動細緻,形態逼真。有《珠圓集》、《醉翁集》、《八仙過海》等名作傳世。
李燦山水冊頁(十二開)
李燦少時性倜儻有奇氣,好讀書不樂仕進,能詩嗜畫,善書法。但是青年時代的畫作技藝稍遜,時人評論為"山林氣太重"。後來他離家外出遊歷,先後到浙江、江蘇、山東、河南諸地,一邊尋師訪友,切磋畫技,一邊飽覽各地名山大川名勝古迹的絢麗風光,從此他頓覺"心思日異,藝術益精",其作品能與當時汀籍名畫家黃慎、上官周媲美,為汀人所推重,並享盛名。李燦的畫,無論山水花鳥蟲魚,均功力雄厚,形態生動而有奇趣;尤工人物,所畫鬚眉歷歷可數,意態逼俏;書法蒼勁,詩品亦清新超脫,耐人尋味。其所畫《牧牛圖》,畫一牧童騎在牛背上,因避風而伏身向下,背景為狂風大作,樹搖草偃,葉落雲飛。牧童頭上戴的一頂破笠被狂風卷上高空,牧童回頭仰視,作驚駭狀。其題跋云:"一陣狂風吹笠去,牧童也有出頭時",饒有興味。李燦作畫之前,對事物明察靜觀,雖蠅飛雀斗之微,亦必凝神諦視。其作畫方法也很奇特。相傳乾隆間
武平某知縣派人攜重金登門求畫,李燦當時正在廳里吃甘蔗,便把素絹掛在壁上,邊吃邊思索。接著,他用蔗渣蘸上濃墨,遠遠地朝素絹擲去,擲得絹上烏七八糟。差役大吃一驚,但又不敢攔阻。隨後李燦用淡墨在蔗渣痕迹邊添上幾筆,剎時一隻只生意盎然的鳴蟬便躍然絹上。再添幾筆枝葉,就成了一幅《鳴蟬圖》,見者無不叫絕。由於李燦畫技高妙,縣人中流傳著許多有關他的趣聞佚事。如說他中年曾遇呂仙,呂仙贈與七律一首,詩曰:"子是人間清品流,泛舟湖海任遨遊。虎頭使筆人爭羨,摩誥揮毫世罕儔。今日有緣同我會,昔時無意赴青州。當年回首渾如昨,惜爾星星鬢亦秋。" 縣人後來稱李燦為"畫仙"。稱他的畫為"仙畫"。相傳他畫的一幅《教子升天》中有一條母龍騰雲駕霧,吐氣成雲,正在教一條子龍如何飛翔。每當風雨陰晦之夕,隱隱可聞滾滾雷聲,其龍栩栩如生,似欲破屋飛去。又有一幅《月亮圖》,畫中月亮每隨朔望之期與天上真月同圓同缺。又傳他贈給出嫁后正在坐月子的女兒以一幅《狐狸》,畫中狐狸竟在門口跑掉,以後每天會銜一隻雞回來等等。
李燦的作品大都散失無存。所著有《珠園集》亦湮沒無聞,唯舊志中輯其
題畫詩數首,可略窺一斑。畫作中建國前夕仍存民間的有《漁翁圖》、《漁樵問答圖》、《醉翁亭》、《八仙過海》、《伯樂相馬圖》、《鵝》、《三笑圖》、《靜聽佳音》、《九獅圖》等。其中《伯樂相馬圖》等三幅被廣東軍閥嚴應魚倚勢豪奪據為已有,其餘亦大都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