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愷大道

廣東惠州仲愷高新區的公路

仲愷大道前身為惠樟公路,仲愷高新區成立后改為仲愷大道,並進行了數次擴建和改造。仲愷高新區因位於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先驅廖仲愷的故徠鄉而得名,於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

道路簡介


仲愷大道前身為惠樟公路,仲愷高新區成立后改為仲愷大道,並進行了數次擴建和改造。目前,仲愷大道改造工程北起惠城區鵝嶺立交,南至仲愷陳江梧村橋,分為惠城段和仲愷段,全長約14公里,總投資約19.9億元。
仲愷高新區因位於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先驅廖仲愷的故鄉而得名,於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剛成立時,基礎設施薄弱是當時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交通非常不便,貫穿高新區的只有一條9米寬的惠樟公路(仲愷大道前身)。1994年,惠樟公路進行第一次改造,路面由原來的9米拓寬到60米,此後的20多年裡,惠樟公路又經歷了數次擴建和改造,形成了今天的仲愷大道。

歷史沿革


前身徠為1923年修建的惠樟公路
據1998年出版的《陳江鎮鎮志》記載,惠樟公路始於民國12年(1923年),連接惠州至樟木頭(屬東莞),貫穿陳江東西。
為修建惠樟公路,當局設立惠樟公路局以董其役,局長由周醒南擔任,參與其事的有張友仁、翟雨亭、楊固初、曾固民等惠州知名人士。他們親自到工地督導,現場解決問題,加快了工程進展。1923年底,惠樟公路竣工。公路在東莞樟木頭與廣九鐵路連接,自此,從惠州到廣州、香港這兩個重要城市的時間大為縮短,對惠州加強對外開放,促進區內發展,產生了積極久遠的影響。
惠樟公路屬民辦公助性質,張友仁先生為惠樟公路汽車董事長。在抗日戰爭時期,惠樟公路是日寇重要據點和交通要道,多次從此路進犯惠州城和東莞城,日寇還在惠樟公路兩旁駐紮。為了阻止侵略,惠樟公路曾幾度被中國軍隊毀壞,后在1947年修復。新中國成立后,惠樟公路鮮有汽車通行,路上多為行人,此公路極方便人們出行。
惠樟公路從修好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路面都很窄,只有一條車道。據《陳江鎮鎮志》記載,1991年,陳江鎮政府(現陳江街道辦)投資40多萬元,進行了陳江城鎮內十字路口段的補路工作,鋪上瀝青。1994年,陳江三星電子廠至惠州的路段改築成水泥路面,擴寬至60米,並於1995年裝上路燈,這一路段曾被稱為“仲愷科技大道”。
大道改造工程
仲愷大道集國道、省道、市政道路於一體。近年來,因“擁堵”而備受網友詬病。據悉,2009年莞惠城際鐵路動工,仲愷段的大部分工程處於仲愷大道,因圍蔽施工和大型工程車輛輾壓等原因,再加上仲愷大道為惠城和仲愷之間的主幹道,車流量又大,導致這條路長期擁堵。
2016年9月以來,仲愷大道及鵝嶺南路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復工建設,全線分6個施工段同時施工。2017年8月,多位省、市人大代表現場走訪並調研仲愷大道等項目。市公用事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爭取2018年底仲愷大道改造工程全線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