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璧

清朝作家李漁著白話小說

《連城璧》又名《無聲戲》,為清代文學大家李漁徠所撰,是清代屢遭禁毀的小說之一。

內容簡介


該小說全集12集外編6卷。全集演一個故事,外編另演一故事。整體上有主要描寫市井人情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在勸善懲惡,有較強的市民情感人傾向。語言、情節和人物都有聲有色,在描寫男女愛情上尤為細微宛轉,頗具傳奇神采。

作品目錄


連城璧卷一 譚楚玉戲里傳情 劉藐姑曲終死節卷二 老星家戲改八字 窮皂隸陡發萬金卷三 乞兒行好事 皇帝做媒人
卷四 清官不受扒灰謗 義士難伸竊婦冤卷五 美女同遭花燭冤 村郎偏享溫柔福卷六 遭風遇盜致奇贏 讓本還財成巨富卷七 妒妻守有夫之寡 懦夫還不死之魂
卷八 妻妾敗綱常 梅香完節操卷九 寡婦設計贅新郎 眾美齊心奪才子卷十 吃新醋正室蒙冤 續舊歡家堂和事卷十一 重義奔喪奴僕好 貪財殞命子孫愚
卷十二 貞女守貞來異謗 朋儕相謔致奇冤連城壁外編卷之一落禍坑智完節操借仇口巧播聲名卷之二仗佛力求男得女格天心變女成男
卷之三說鬼話計賺生人顯神通智恢舊業卷之四待詔喜風流趲錢贖妓運弁持公道舍米追贓卷之五嬰眾怒捨命殉龍陽撫孤煢全身報知己卷之六受人欺無心落局連鬼騙有故傾家

創作背景


李漁的無聲戲和十二樓都是他自蘭溪移家杭州后數年間作成幷刊行的。最先刊行是《無聲戲小說》,12篇,繼而刊行了《無聲戲二集》,6篇。順治十七年(1660)工部侍郎張縉彥被劾,罪狀之一為曾“編刊”(實為資助)《無聲戲二集》,內有粉飾過去迎降李自成的話,結果張被流放。后李漁將二書重新編排,抽換了關於張縉彥的一篇,易名為《連城璧》,分內外兩集,共18篇。《十二樓》包括12篇小說,每篇都寫及一樓,幷以樓名標題,故名。卷首有杜浚序,初刊本序末署“順治戊戌中秋日鍾離浚水題。”
李漁作小說亦如作戲曲,自行刻售,是作為一種謀生之道。他將先出的小說集題名“無聲戲”,意即不演唱的戲曲,表明在其小說觀念中與戲曲一樣重視故事情節的新奇有趣,也意味著他作小說要贏得讀者的歡喜。所以,他擺脫了改編、因襲的作法,有自覺的創造意識,銳意求新。
他徠的兩部小說集共計30個短篇,大都是就個人的經驗見聞,運用想象自行結撰的。後來,他曾頗為自負地宣稱:“若稗官野史,則有微長,不效美婦一顰,不拈名流一唾,當世耳目為我一新。使數十年來無一湖上笠翁,不知為世人減幾許談鋒,增多少瞌睡!”
李漁的小說不是摹寫社會人生的實況,他所營造的小說世界,大都是與現實世界似是而非,所顯示的不是真實的生活,而是他別出心裁的經驗之論和遊戲人生的意趣。
在《妒妻守有夫之寡,懦夫還不死之魂》里,費隱公有二十多房妻妾,“正妻不倡酸風,眾姬妾莫知醋味”,一些不堪妻妾擾鬧的男子紛紛前來討教,他以“妒總管”自居,登壇說法,廣授“弭酸止醋之方”,還率領眾信徒向鄰家妒婦淳于氏大興問罪之師,展開了一場關於妒道與夫道的大辯論,最後鋪謀設計,制服了妒婦。他的《療妒羹》傳奇演的就是這個故事,讀者一眼便可以看出幷非真實生活的故事。聯繫李漁自己妻妾眾多,曾屢以“妾不專房妻不妒”自詡,不難看出他作此小說的底蘊,費隱公的“弭酸止醋之方”,也就是夫子自道其治家療妒的經驗。
李漁作小說也繼承了擬話本小說與生俱來的關乎名教、有裨風化的套數,篇首篇尾總要做一番說教,有少數作品徑直是勸善懲惡、維持世道的內容。但是,李漁絕少在封建綱常倫理上做文章,所發的大都是別出心裁的飲食日用之道,如“惜福安窮”、兒子無論親生養子都要一律看待、死時不妨勸妻妾改嫁等等,可見他幷非道學先生。有時,他還會做點調侃語。
《妻妾抱琵琶梅香守節》里,為主人撫養孩子的侍婢碧蓮最後主人歸來做了他的正室,作者說:“可見做好事的原不折本,這叫皇天不負苦心人也。”在一些篇章里,勸懲性的說教就只是一種敷衍。擬話本小說固有的教誨宗旨,在李漁的小說里完全變了味道。
李漁的小說創作突出地表現著一種玩世的娛樂性。他曾自謂其作小說戲曲是:“嘗以歡喜心,幻為遊戲筆。”(《偶興》,《笠翁詩集》卷五)表白得很坦誠,也很確切。他寫社會家庭間的紛爭,總是以“歡喜心”讓好人不必付出大的犧牲,最後得到好報,人生的酸味苦情都被沖淡、化解了;寫人生浮沉窮通,總是用“遊戲筆”讓困頓中的人物神差鬼使般地陡然時來運轉,富貴起來,好不歡喜。小說雖不全無勸懲之意,但主要還是娛樂人心。
《 換八字苦盡甘來》寫皂吏蔣成由於八字不好,事事吃虧倒霉,人稱“蔣晦氣”,算命先生為他戲改了八字,便交上了好運,要錢有錢,要官得官。作者儘管煞有其事地做點幷不能自圓其說的表面文章,說這還是因為蔣成老實,而實則是用調侃遊戲之筆編造了一個歪打正著的故事,讓讀者開心。
李漁意識到了藝術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不同,在小說創作中有著活躍的創造意識,但卻過分地強調了創造的自由性,以為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為所欲為”。所以,他的小說表現出一種主觀專斷的敘事特徵和情節的隨意性。他不掩飾他作為敘述者的存在,總是以自己的名義、口吻進行敘述,不僅在篇前篇后絮叨地發議論,敘述故事也會隨時介入他的解釋和俏皮的調侃。他很少放棄敘述,作客觀的展示,他說什麼就是什麼,懶得去描寫人物的相貌、氣質和活動的場景,藉以增強故事的可信性和情節發展的合理性。他選定了一個題目,便無顧忌地擺布人物,編織故事。他往往只憑著“時來運轉”、“因禍得福”、“好人好報”之類的口頭禪,便可以輕而易舉地讓皂吏蔣成、落泊文人秦世良(《失千金禍因福至》)、乞兒“窮不怕”(《乞兒行好事,皇帝做媒人》)富貴起來。他要寫才子的風流,便讓書生呂哉生交上桃花運,有三個妓女真情實意地愛上了他,還出資為他娶來了一位大家閨秀,兼收了一位傾慕於他的富孀。(《寡婦設計贅新郎,眾美齊心奪才子》)這就只能說是一些有趣的故事,而不是真實的人生寫照。
李漁畢竟精於人情世故又有文學才智,他編造的故事裡也蘊含著人生的機趣。他的幾篇小說大都取意尖新,突破才子佳人小說的模式。《譚楚玉戲里傳情,劉藐姑曲終死節》就伶人的身份和獨特的生活環境,寫男女主人公在舞台上借戲文傳情,在面臨被拆散的情況下,假戲真做,雙雙赴水殉情,成為李漁小說中最合乎人情物理而又最見其聰明才思的一段情節。

作品影響


李漁的作品很早就傳到海外,現已有世界上所有主要語種的譯本。海外對李漁的研究已相當深入。
據日本長崎港江戶時代的《商舶載來書目》記錄,在李漁去世不久后的元祿年間(1688-1703年)從清國舶來《連城璧》,“全集十二回,《外編》六卷”,並附小字注謂:“右小說正集十二回,外編六卷”。
1931年,孫楷第赴日本東京訪書,見到日本尊經閣藏有清初精刊的《無聲戲》十二回本,與中國所有《無聲戲合集》的標目聯對,次第皆異,極為珍貴。同年,孫歸國時取道大連,在大連圖書館又見到日本人的古抄本《連城璧》,其正集與外編共收十六個故事,為目前存世最全的。日本人以手抄流傳,可見其喜愛程度。在日時,孫還和神喜一郎、長澤規矩也兩位日本教授在前田侯尊經閣中發現了中國的康熙間刊印、偽齋主人作序的李漁的小說集《無聲戲》(即《連城璧》)。
由於李漁傑出的文學和藝術成就,也由於眾多專家學者的推崇、譯介與批評,李漁及其作品已成為世界文化的共同財富。

作品評價


李漁的戲曲創作數量雖多,但大都為滑稽劇和風情劇,且多情趣低下,甚至流於猥褻之病。就思想內容言,《十種曲》中只有《比目魚》和《蜃中樓》較為可取。前者寫譚楚玉和劉藐姑的愛情故事,刻畫出他們對愛情的忠貞;後者把柳毅傳書和張羽煮海兩個故事糅合在一起,歌頌了男女主角為了維護愛情的反抗精神和行為。但自清代以來,通常認為《風箏誤》是李漁的代表作,此劇寫韓世勛與詹淑娟婚姻故事,情節曲折,誤會叢生。論者認為它關目布置很工,賓白言談得當,曲詞本色平易,但也批評它有墮入惡趣的嚴重缺點。
李漁的小說雖大都取材於當時社會生活,但亦多格調低下,思想陳腐之病。所寫內容以男女婚姻為主,情節比較曲折。
李漁在戲曲理論方面卻取得傑出成就。《閑情偶寄》之《詞曲部》、《演習部》實為戲曲理論專著,後人錄出單印,名《李笠翁曲話》或《笠翁劇論》。《詞曲部》論戲曲創作,含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六項;《演習部》論戲曲表演。李漁在編劇技巧方面作了系統、豐富而精到的論述。他十分重視戲曲作為一種舞台表演藝術的特徵,強調“填詞之設,專為登場”,要求編劇之時,“手則握筆,口卻登場,全以身代梨園,復以神魂四繞,考其關目,試其聲音,好則直書,否則擱筆”。他充分認識到戲劇結構在劇本創作中的重要性,聲稱“填詞首重音律,而予獨先結構”,並就結構問題提出了“立主腦”、“密針線”、“減頭緒”等具體方法。他強調賓白的個性化,即所謂“語求肖似”,“欲代此一人立言,先以代此一人立心”,“務使心曲隱微,隨口唾出,說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又提齣戲曲之格局要求“小收煞”處,須“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結果”,最後的“大收煞”既要使重要角色“大團圓”,又要注意“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最忌無因而至、突如其來,與勉強生情、拉成一處”,諸如此類,都堪稱卓見。
李漁的戲曲理論亦有糟粕,如強調維繫封建教化、“務存忠厚之心”、點綴“太平”景象等等。但就對編劇技巧的探索而言,則在繼承王驥德等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新經驗,把中國古代戲曲理論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

作者簡介


李漁(1611~約1679),明末清初戲曲作家、戲曲理論家。字笠鴻,一字謫凡。號湖上笠翁。浙江蘭溪人,生於雉皋(今江蘇如皋)。在明代考取過秀才,入清后未曾應試做官。出身富有之家,園亭羅綺在本邑號稱第一。清兵入浙后,家道衰落,遂移居杭州,又遷南京。從事著述,並開芥子園書鋪,刻售圖書。又組織以姬妾為主要演員的家庭劇團,北抵燕秦,南行浙閩,在達官貴人府邸演出自編自導的戲曲。在此期間,與戲曲家吳偉業、尤侗結交。后因擔任主演的喬、王二姬相繼病亡,本人亦已年老,境況較前困窘,再度遷居杭州,終老死去。李漁在當時很有聲名,但毀譽不一。
平生著作有劇本《笠翁十種曲》即《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憐香伴》、《風箏誤》、《慎鸞交》、《巧團圓》、《凰求鳳》、《意中緣》、《玉搔頭》,另有《偷甲記》、《四元記》、《雙錘記》、《魚籃記》、《萬全記》、《十醋記》、《補天記》、《雙瑞記》等 8種是否出自他的手筆,尚未有定論;小說《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合錦迴文傳》、《肉蒲團》等;雜著《閑情偶寄》和詩文集《笠翁一家言》等。
李漁
李漁
《無聲戲》有初集、二集之分,初集收小說十二篇,二集已佚。出版后很受歡迎,李漁友人杜濬加以篩選,編成《無聲戲合集》,又稱《無聲戲合選》,共收作品十二篇,其中七篇選自《無聲戲初集》,另五篇當出自《無聲戲二集》,並將回目由原來的單句改為對偶的雙句。后因張縉彥案而受牽連,《無聲戲》被封殺。李漁隨即將《無聲戲合集》改名為《連城璧》,並將《無聲戲初集》中剩下的 五篇加上新作的一篇作品合為《連城璧外編》,與《連城璧》合稱為《連城璧全集》,共收小說十八篇。後來上海古籍出版社將《連城璧》《十二樓》編入了“十大古典白話短篇小說”叢書系列,所以市面上應該不難找到。《連城璧》計有12卷,又有《連城璧外編》6卷,每卷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