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次生林
天然次生林
天然次生林是指天然森林被砍伐后,樹根生出來幼樹組成森林,針對原生林,稱之為次生林;也就是最初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壞后,再次自然生長繁衍所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就是說它不是人工的,而是大自然生命體的一種自我修復。
除原始林外,天然林可按其退化程度分為:天然過伐林與天然次生林,可以統稱為天然次生林。天然過伐林是原始林經過強度擇伐后殘餘的林分。
原始森林經過多次不合理採伐和嚴重破壞以後自然形成的森林。與原始林一起同屬天然林,但它是在不合理的採伐、樵採、火災、墾殖和過度放牧后,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環境,為各種次生群落所代替;人工林採伐跡地上栽培樹種的萌生林與入侵樹種形成的混交林也屬次生林範疇。分佈範圍廣,種類繁多,不僅是木材、薪炭材和林副產品的重要基地,而且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和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中國次生林約佔全國森林面積的46.2%,約佔全國森林總蓄積量的23.3%。
天然次生林與杉木人工林比較
1)天然次生林土壤總有機碳、易氧化有機碳、水溶性有機碳和輕組有機質含量均高於杉木人工林, 與人工杉木林相比, 增幅分別為19.0%–32.6%、0.8%–30.3%、3.8%–54.1%和6.3%–38.6%, 且在0–10和10–20 cm土層差異顯著(p < 0.05) (水溶性有機碳僅在0–10 cm土層差異顯著);
2)杉木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機碳與易氧化碳佔總有機碳的比率均高於天然次生林;
3)兩個林分土壤水溶性有機碳、易氧化碳和輕組有機質與總有機碳含量均呈現極顯著相關, 且天然次生林土壤易氧化碳、輕組有機質與總有機碳的相關係數均大於杉木人工林;
4)土壤有機碳、水溶性有機碳、易氧化碳和輕組有機質與土壤養分(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鉀、速效鈣和速效鎂)的相關性均達到顯著(p < 0.05)或極顯著(p < 0.01)水平。
次生林由於人為或自然的長期反覆干擾,林內光照增強,溫差加大,蒸發加速,多年積累的死地被物迅速分解,地表徑流增加,腐殖質層變薄或消失,氣候、土壤條件趨向乾旱;隨之而來的是植物種類和群落類型的旱生化,如苔蘚層衰退或消失,原始植被中較耐蔭或中性的種類逐漸被陽性和速生的類型所代替。次生森林類型多數萌芽力強,耐樵採,具有結實量多、傳播力強、發芽迅速和有抗逆性等特點,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並形成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常呈現相同的發展趨向(主要是旱生化),從而形成次生群落的人為趨同;又因干擾因素作用的時間和程度不同,使同一立地條件下出現不同的次生群落,即人為分異。當干擾停止,群落通過恢復演替,必然又出現自然分異和自然趨同。這種群落的人為趨同和分異及其相對應的自然分異和趨同在一個次生林區內往往同時並存,從而形成次生林區不同地類和不同群落類型的交替鑲嵌。越接近居民點和交通線,這一特點越明顯。次生林屬於不穩定性演替階段,大多起源於無性繁殖。初期生長迅速,但成熟早,壽命短,不宜培育大徑材。如喜光的先鋒群落繼續受到人為破壞,將發生逆向演替而退化為灌叢、稀樹草地,甚至荒地,如人為干擾停止,隨著進展演替的進程不斷發生樹種更替,原始群落中的主要種類開始出現,次生林就由不穩定演替向著更加穩定的類型發展。次生林的病害,主要是乾材心腐。病腐率隨林齡增長,喜光性強的闊葉樹害蟲在種類和數量上佔優勢,多為害嫩枝、芽和葉。
次生林可按經營的需要劃分類型:①按發生的時間可分為早期次生林、中期次生林和晚期次生林。一般用以區別大範圍內次生林的性質及恢復速度,供經營規劃時參考。②按發生的地區可分為遠山次生林和近山次生林。一般反映人為活動的強弱,經營次生林與農業的關係。③按森林自然特徵分類的方法較多,有按優勢樹種和樹種組成劃分的,有以生態因子劃分的,有以地形作為主導因子進行劃分的,還有以立地條件和優勢樹種劃分的。④按經營措施可分為撫育型、改造型、利用型和封護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