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公辦的二級學院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是1998年學校院系調整中,由原法律系憲法與行政法教研室、刑法教研室、訴訟法教研室、原刑事司法系部分教師組建而成,原名法學三系,2002年改為法學院。目前,學院下設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司法制度四個教研室,擁有刑法和訴訟法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位點。是西南政法大學師資力量最雄厚、科研教學成果最豐碩、學生層次最為完備的學院級單位。現任院長為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唐力教授。法學院現有教職工68名,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32人,獲得博士學位的14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14人。不論是教師中教授的人數、博士生、碩士生導師的人數,教師中已經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均位居全校各院系之首。

學院共有專職教師9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3人,碩士生導師66人;有正高職稱的26人,副高職稱的37人,50歲以下專職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除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著名高等院校的法學博士外,還有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韓國等海外法學博士。

學院簡介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全院共有教職工92人,下設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司法文書等四個教研室,承擔全校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司法文書等21門本科必修、選修課的教學工作,現有全日制本科生2121人。建院以來,學院注意以本科教學為中心,促進學院各方面工作的開展,院屬學科均順利通過省部級重點學科驗收,訴訟法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學院所承擔的主幹課程均為省部級精品課程,其中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級教學團隊,先後有田平安等10餘名教授獲得全國名師、重慶市名師等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20餘項教學、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學院共有專職教師96人
博士生導師23人
碩士生導師66人
有正高職稱的26人
副高職稱的37人
在專職教師中,先後有孫長永教授、唐力教授、梅傳強教授、石經海教授、陳偉教授、王杏飛教授、張吉喜教授、段文波教授、李昌盛教授、袁林教授等獲得全國十大中青年法學家、重慶市教學名師、重慶市教書育人楷模、重慶市十大青年法學家等稱號;入選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重慶英才、巴渝學者特聘教授、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等各類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項目18人次;擔任中國刑事訴訟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事訴訟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副會長等國家一級學會副會長4人次。 
此外,學院還聘請了近200名來自全國各級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實務部門的專家做兼職教師和實務導師,共同參與學院的實務教學工作,以滿足高級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需要。

學科體系

刑法學科
【歷史傳承】西南政法大學刑法學科源於1950年成立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學政法系和1953年成立的西南政法學院刑法教研室(學校直轄的八個教研室之一),於1979年開始招收刑法學碩士研究生(是我國最早招收刑法碩士生的學科之一),於1995年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學科,於2000年獲得博士學位授權點,於2004年開始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員。趙念非教授、伍柳村教授、黃觀效教授、鄧又天教授、董鑫教授、高紹先教授、趙長青教授、陳忠林教授、李培澤教授、朱啟昌教授、邱興隆教授、張紹彥教授等為刑法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1977年學校復辦后,鄧又天教授、趙長青教授、陳忠林教授、梅傳強教授和石經海教授先後擔任學科帶頭人(負責人)。
【師資力量】學科現有專任教師38人,具有良好的學歷、職稱、年齡和學緣結構。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35人;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22人;50歲以下29人;分別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等。梅傳強教授為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重慶市第二屆中青年骨幹教師、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教書育人楷模;王利榮教授為中國刑罰執行法學會副會長,重慶市第一屆中青年骨幹教師;袁林教授為中國犯罪學學會副會長;石經海教授為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重慶市第二屆十大中青年法學家、全國法律碩士優秀教師、重慶市第四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物、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陳偉教授為教育部2018年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首席專家、首屆全國“最具影響力人文社科青年學者”、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重慶市第八批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現任博士生導師為梅傳強、石經海、李永升、朱建華、王利榮、高維儉、袁林、陳偉、姜敏、徐立(兼)等十人。
【特色發展】學科在毒品犯罪與治理對策、犯罪心理學、刑事執行法學、量刑等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刑法基礎理論的某些方面居全國領先地位:
(1)毒品犯罪與治理對策研究。隨著新中國毒品問題的猖獗,趙長青、陳忠林、梅傳強、劉建宏、王利榮等教授領銜的毒品犯罪與對策研究團隊,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致力於研究毒品犯罪問題,基於1997年成立的“西南政法大學毒品犯罪與對策研究中心”等平台,於1998年版編撰出版的《禁毒全書》(上下)(趙長青等主編),集中彙編、全面反映了九十年代中後期之前我國毒品犯罪的研究成果,曾作為我國贈送聯合國禁毒署的禮品 ;於2014年編著出版的《新禁毒全書》(全六冊)(劉建宏主編),對全球化視角下的毒品問題、中國毒品犯罪及反制、中國吸毒違法行為的預防及矯治、中國和外國禁毒法律等進行了全面梳理,為我國新時代“堅決打贏新時代禁毒人民戰爭”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持;近年來,梅傳強教授、王利榮教授等關於毒品治理刑事政策、毒品治理模式、司法疑難問題等的諸多著述,對豐富毒品問題理論研究和推進毒品問題治理,作出了重要理論貢獻。如今,“毒品犯罪與對策研究中心”已分別於2003年和2017年建設成為重慶市首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國家禁毒委、最高人民法院與西南政法大學聯合建設的“國家毒品問題治理研究中心”。
(2)犯罪心理學研究。梅傳強教授領銜的犯罪心理學研究團隊,編著的《犯罪心理學》教材,是國家“十二五”(全國兩本之一)和“十三五”(全國唯一一本)規劃的國家級教材。梅傳強主編的《犯罪心理學》榮獲重慶市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4年);西南政法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19年)。
(3)刑事執行法學研究。王利榮、張紹彥教授等領銜的刑事執行法學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推動自由刑執行一體化、特殊人群強制處遇的合理構架與運行、特別沒收制度跟進方案的研究,相關科研成果分獲司法部科研成果一等獎、重慶市科研成果二等獎。
(4)量刑研究。朱建華教授、王利榮教授、石經海教授領銜、以譚淦、駱多、陳榮飛、王登輝等為核心成員的量刑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量刑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對豐富量刑理論、改善“重定罪輕量刑”現象、推動量刑規範化改革的科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貴州省安順市中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也分別於2013年和2014年聯合本團隊所建設的“量刑研究中心”召開“量刑規範化改革的問題與進路”全國學術研討會和“規範量刑理論與實踐”全國研討會。團隊於2010年出版的《量刑個別化的基本原理》先後獲第三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重慶市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和中國刑法學研究會首屆“全國刑法學優秀學術著作獎(1984-2014)”一等獎。團隊還自2012始為法學本科生和法律碩士研究生中開設《量刑法學》和《量刑專題》課程,從而在全國率先開啟了將量刑理論研究向教學轉化的先河。
(5)刑法基礎理論研究。陳忠林教授以人性的特殊性為基礎,對包括刑事法治在內的現代法治的前提、基礎以及“自由、人權、法治”等基本範疇作出了全新的解讀,提出了現代法治是“人性之治”,“良心之治”,“常識、常理、常情之治”的法治觀和法學教育觀;以重構的刑法調整對象和行為概念為價值、技術基礎,對傳統刑法理論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改造,對刑法的基本性質、調整對象、基本原則、刑法解釋的基本原理、犯罪的本質及本質特徵、犯罪構成理論、犯罪形態及刑罰的目的等刑法基本範疇,都做出獨樹一幟的解讀。朱建華教授、李永升教授、梅傳強教授、盧有學教授等對犯罪論體系、犯罪構成理論等進行了深入研究。陳偉教授在教育刑、民生刑法觀、生態法益等方面作出了深入研究。袁林教授、高維儉教授、張武舉副教授等對刑法解釋進行了多維繫統研究。姜敏教授、劉沛諝副教授等對刑事和解、刑事政策等進行了深入系統研究。陳世偉副教授、任海濤副教授、丁勝明副教授等對共同犯罪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研究。
【研究基地】學科現建有“毒品犯罪與對策研究中心”(1997年設立,2003年為重慶市首批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017年與國家禁毒委、最高人民法院聯合組建為“國家毒品問題治理研究中心”)、“有組織犯罪研究中心”(2010年設立,校級研究中心)、“量刑研究中心”(2011年設立,校級研究中心) 、“特殊群體權利保護與犯罪預防研究中心”(2013年設立,校級研究中心)、“少年法學研究中心”(2011年設立,校級研究中心)、“金融刑法研究中心”(2015年設立,校級研究中心)、“外國與比較刑法研究中心”(2016年設立,校級研究中心)。這些研究基地,通過凝聚相關研究力量,成為支撐學科特色方向發展的重要平台。
【人才培養】學科一貫堅持嚴謹務實的學風,秉承理論與實際結合的理念,繼承與創新並重的治學精神,培養了諸多知名校友。李少平副院長、熊選國副部長、胡云騰專委、陳忠林教授、吳大華教授、向朝陽教授、邱興隆教授、魏東教授、曾粵興教授、聞長智院長等都是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畢業於本學科。另外,著名刑法學家陳澤憲教授、齊文遠教授、阮齊林教授、孫國祥教授、馮亞東教授也是本校知名校友。當前,刑法學科每年招收刑法專業學術性碩士研究生80餘人、博士研究生10餘人、刑事法實務方向法律碩士研究生100餘人。學科所屬《刑法學》課程是重慶市精品課程(2004)、重慶市研究生優質課程(2008)、重慶市精品資源共享課(2012)、重慶市精品視頻公開課(2014);學科所屬《犯罪學》《中國刑法總論》課程是重慶市研究生優質課程(2013年和2015年);學科所屬刑法學教學團隊是重慶市優秀教學團隊(2008)。
學科於2014年開始探索和實踐的“三師同堂”研討式沙龍式的學術型研究生《刑法學總論》《刑法學分論》教學改革,已成為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的範本,在2019年5月召開的“法學研究生教學改革”全國研討會上,受到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和華東政法大學等28所院校代表的高度評價。學科已在全國實務部門建有90多個相應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和從全國司法系統聘請了30多名資深實務專家做實務導師,共同打造兼有深厚專業知識與實務能力的高層次法治人才。如今,學科又聯合校刑事訴訟法學科,積極探索與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和重慶市檢察院第五分院聯合培養法律碩士研究生的高端實務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從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法律碩士新生中遴選30人,於第一學年工作日的白天在法院或檢察院實習(承擔體系化的助理工作),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回校上課,以解決法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實習時間不足、實習與學習時間衝突、研究生期間學習方式與本科雷同、教學理論與實務相脫節、實務能力不足、職業倫理不強等突出問題。 
刑事訴訟法學科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刑事訴訟法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5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全國第二批訴訟法學博士點、本校第一個法學博士點),先後為國家培養了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近2000人、法學博士240餘人,其中很多畢業生後來成長為全國著名的法學家、法律實務專家或者其他領域的領軍人才。刑事訴訟法學科現有專職教師2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博士研究生導師7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0人(含可招收碩士生的博士生導師)。另有校外兼職博士研究生導師1人、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十餘人。專職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24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學經歷的9人,形成了良好的學源結構;73%以上的教師為50周歲以下的中青年學者,具有較強的後續發展潛力。
本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優良傳統,教學成果曾多次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2004年,本科核心課程《刑事訴訟法》被評為重慶市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課程;2007和2010年,刑事訴訟法教學團隊先後被評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市級教學團隊和國家級教學團隊;2016年,《刑事訴訟法》被評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017年,多師同堂、碩博貫通的研究生專業必修課《中國刑事訴訟法總論》被評為重慶市立項建設的研究生教育優質課程。
訴訟法學科設有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南政法大學訴訟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最高人民檢察院刑事檢察研究基地——西南政法大學刑事檢察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依託這些平台,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刑事訴訟法學科近年來承辦了“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年會”、“刑事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高端論壇”、“第五屆刑事司法論壇”、“法學研究生教學改革研討會”等全國性學術會議,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及各地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等機構開展了良好的合作。學科專職教師代表學校參加了第十三屆聯合國犯罪預防和刑事司法大會、第二十屆國際比較法大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普遍定期審議會、中美第八屆司法與人權論壇、中德人權論壇等國際重要學術會議以及國內多個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活動活躍。
本學科一向重視科研工作。2016年以來,刑事訴訟法學科專職教師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國家級項目8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等省部級項目29項,縱向科研經費288.2萬元;橫向合作項目16項,到賬經費325.9萬元。師均科研經費23.62萬元,其中博士生導師人均科研經費51.26萬元,碩士生導師人均科研經費30.5萬元。先後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校定B刊發表學術論文5篇,在《中外法學》《法學》等校定C刊發表學術論文40篇,其中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學術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等全文轉載。教學科研成果榮獲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獎10項,包括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獎、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重慶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第四屆中青年刑事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獎著作類一等獎、中國法學會首屆董必武青年法學學術成果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等。 
民事訴訟法學科
民事訴訟法學科為法學類國家級重點學科,也是我國最早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和較早享有法學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學科之一,學科於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5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學科人才輩出,上世紀以來,在常怡教授、田平安教授、唐力教授幾位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學科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9年民事訴訟法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民事訴訟法學科擁有一支高學歷、高業務水平、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學科現有專職教師2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講師11人,全部具有法學博士學位,其中10人具有海外訪學經歷,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合理,師資力量雄厚。常怡教授是新中國第一代民事訴訟法學者,也是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的奠基人之一;田平安教授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民事訴訟法學碩士研究生,於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唐力教授2012年榮獲“重慶市教學名師”稱號;2014年成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巴渝學者特聘教授”;2019年入選“重慶市學術帶頭人”。他們不僅自身著作等身、成就顯著,而且都為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學科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民事訴訟法課程成為全國性優質課程,2006年民事訴訟法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2012年民事訴訟法學課程獲得“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立項,2013年民事訴訟法學課程又獲得“國家級訴訟法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立項;2016年民事訴訟法學課程被評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019年被評為“重慶市高校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學科除了注重與我國司法實務部門的日常合作外,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日本廣島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台灣地區東吳大學等著名高校簽訂了交流協議,相互派遣學生與教師進行學習、交流。在特色研究基地建設方面,學科於2014年與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建立“人民法庭研究中心”,至今已召開兩次全國人民法庭論壇,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重大影響。
如今西南政法大學民事訴訟法學科已經形成了整體實力雄厚、梯隊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成為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和較大影響力的法學學科。
主要機構
法學院下設刑法教研室、刑事訴訟法教研室、民事訴訟法教研室、毒品犯罪及對策研究中心、南方刑事法律研究中心、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比較民事訴訟法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機構。是全校唯一的所屬全部學科均為省部級重點學科,都是全國第一批碩士授權單位和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的學院。
著名教授
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名師薈萃、群體性人才輩出,是法學院各專業學科的特色。我國著名訴訟法學家王錫三教授(全國法律院系復辦時,全國唯一的民事訴訟法教授)、王洪俊教授、廖俊常教授、孫潔冰教授;全國著名刑法學家鄧又天教授、伍柳村教授、董鑫教授等在全國享有極高聲譽的法學前輩,在創立新中國法學理論大廈的同時,也用濃墨重彩為我校法學院各學科的發展抹上了一筆筆令全國法學界矚目的輝煌。
我校第一個博士點及全國第一批訴訟法博士生導師,全國著名訴訟法學家常怡教授、中國訴訟法學會副會長徐靜村教授;西南政法大學前校長、全國民事訴訟法專業委員會主任田平安教授;全國傑出的中青年訴訟法學家,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龍宗智教授;全國傑出的中青年訴訟法學者,重慶市學術帶頭人孫長永教授;我校唯一的兩名霍英東基金獎獲得者李永升教授、梅傳強教授;美國福特基金獲得者、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廖中洪教授教學效果獲得全體學生一致好評的法學博士李祖軍教授、李龍副教授以及李健副教授、何澤宏副教授、肖洪老師......,正是這一大批在各自領域享有全國性聲譽的著名法學家、傑出中青年學者的辛勤耕耘,奠定了法學院各所屬學科在全國相關領域舉足重輕的地位。通過中青年專業教師博士化、選派中青年骨幹教師到國外著名大學留學進修,加強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學者教學科研交流等強化中青年教師的外語以及專業知識,一支知識、年齡、學歷、學位、職稱結構合理的教學和科研梯隊已經形成。
精品專業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科研成果數量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學院師資水平最基本的標誌。重視學科建設,努力激發全院教職工的科研積極性始終是法學院工作的重點。經過各專業學科的長期努力,院屬刑法、訴訟法,毒品犯罪與對策研究中心均省部級重點學科或省部級科研基地法學院,是全校唯一所屬的學科均是全國第一批法學碩士點授權單位,都是司法部或重慶市省部級重點學科和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授權點的院級單位。

主辦刊物


《司法改革論評》
《司法改革論評》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從2002年創刊,至今已出刊28輯,執行主編是唐力教授。本刊以“立足我國國情、借鑒外國經驗、推進司法改革”為宗旨,分設民事法律專論、刑事法律前沿、司法制度研究、執行法論壇、憲法與行政法論壇、比較法研究與經濟法論壇七個欄目,致力於研究司法改革前沿問題與司法實務疑難問題。
《量刑研究》
《量刑研究》先後由法律出版社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第四卷開始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自2014年創刊至今已出版5卷,主編為石經海教授。《量刑研究》是西南政法大學量刑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刊物,旨在搭建理論界、實務界關於量刑問題研究的交流平台,推動量刑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全書設改革檢討、基礎理論、專題研究、改革實踐、理論精萃等多個板塊,內容豐富,角度多樣,既有對量刑理論的研討和探究,又有對量刑實務的總結和反思,將量刑理論與實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集為一體。《量刑研究》可謂國內第一種全面關注量刑問題的學術出版物,適用於法學科研工作者、法律實務工作者研讀。
《證據法學論叢》
《證據法學論叢》由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從2012年創刊,至今共出版了六卷,主編是潘金貴教授。《證據法學論叢》分設證據法理、前沿聚焦、實證研究、異域法苑四個欄目,既有刑事訴訟法證據的探討,也有民事行政訴訟證據的研究,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著眼於證據法學領域,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國當前證據法學的相關規則。
《刑事司法論叢》
《刑事司法論叢》由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從2013年創刊,至今共出版了六卷,第1卷至第3卷的主編是孫長永教授,第4卷至第6卷的主編是李昌盛教授。《刑事司法論叢》分設專題研究、前沿聚焦、司法實踐、調研報告、域外法制、案例分析等欄目,重點關注刑事司法的實證研究和比較研究,收錄的文章既有理論探討,也有實務分析,既關注國內實際,也放眼域外借鑒。 
詞條圖冊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黨委書記張亞 、周文茂
院長梅傳強
副院長張吉喜

科學研究


科研成就

以雄厚的師資力量為基礎,法學院各專業均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先後承擔完成國內外國家級社會基金項目2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近50項,專、譯著、200餘部,各類科研論文2000餘篇。無論是主持、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的總數,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優秀科研成果獎的總數,完成科研工作量的總數,學校科研科業績突出獎獲得者的總數,基本上都相當於全校其他院系的總合。在趙常青教授主持下完成的《禁毒全書》,曾被國家有關機構作為贈送給聯合國有關機構的禮物;…….我校有13名現職教師的科研成果被收入校慶50周年的《西南政法大學學子文庫》,屬於法學院現職教師的就有7名。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學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也是法學院最基本的任務。
法學院教師擔任全校的法學前沿,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證據學、公證與律師制度學等20多門本科、雙學位、碩士、博士課程學位課教學工作。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全院教師通過互動式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法庭、網路教學等措施,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克服了以往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脫節,高分低能的弊端,形成了教學相長、師生良性互動的教學局面。

獲得榮譽


精品課程

全院教師的孜孜努力,不斷結出教學研究的累累碩果。早在90年我院民事訴訟法學的教學成果就先後獲兩次全國二等獎,2002年刑事訴訟法學學科教材教學法又榮獲全國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年刑事訴訟法被評為全國精品課程;刑法學科研究生互動式教學法2002年獲重慶市一等獎;刑法學科研究生互動式教學法2002年獲重慶市一等獎。2001年,刑事訴訟法成為重慶市重點課程,2002年刑法學成為重慶市重點課程,2003年民事訴訟法學成為重慶市第一批精品課程,2004年刑法、刑事訴訟法成為重慶市精品課程。刑法學、刑事訴訟法是全校唯一且多次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關,所屬學科均榮獲省部級一等以上教學成果獎,所屬主幹課程均為全國或省部級精品課程、重點課程的學院。
全院教師傾心付出,培養出了一大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有責任意識和獨立人格的現代法律人才。到目前為止,我校所有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的作者,三分之二的第一屆重慶市優秀碩士論文的作者,均為我院培養的研究生。

集體個人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法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分團委通過學習提高,不斷以新的精神面貌提高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把更多的對學生人文關懷,對社會文化的關注,融入到學生活動中來。全校師生確立了“務實、高效、創新”的威信和形象,學生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99級趙凡同學獲第八屆全國推新人大賽“全興杯”重慶賽區“影視表演,廣告模特”雙十佳稱號,00級景軼、萬春燕同學代表我校參加第八屆全國名校辯論賽獲冠軍,景軼同學獲“優秀辯手”稱號;2001年獲得愛心家教服務隊“愛心家教”先進單位稱號,第二屆西南政大學“天倫杯”辯論賽冠軍,01級賴映嫻同學《我們堅信,這裡生生不息》獲2002年度重慶市高校校報好新聞二等獎,在重慶市第五屆大學生游泳比賽中01級劉麗同學獲女子甲組50米蝶泳第一名、01級何彬毓同學獲男子50米自由泳第一名,2003年法學院分團委獲共青團重慶市委授予“五四紅旗團委”稱號,01級漆艷同學獲2003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
過去的輝煌,今天已成為鞭策的動力。有學校的統一領導,有全院師生銳意進取,法學院明天的前程必將更加燦爛,無限光明。
法學院
二00四年元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