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墨畫
中國畫技法名
中國畫技法名。相傳唐代王洽,以墨潑紙素,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石、為雲、為水,應手隨意,圖出雲霞,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視不見其墨污之跡(見《唐朝名畫錄》)。明代李日華《竹嬾畫媵》:“潑墨者用墨微妙,不見筆跡,如潑出耳。”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墨曰潑墨,山色曰潑翠,草色曰潑綠,潑之為用,最足發畫中氣韻。”後世指筆酣墨飽,或點或刷,水墨淋漓,氣勢磅礴,皆謂之“潑墨”。現代中琳潑墨畫亦有以彩色為主的縱筆豪放的畫法稱為“潑彩”。
合併圖冊
“潑墨”作為中國畫創作的一種墨法,古已有之。據傳唐王洽師事鄭虔、項容。虔對水墨向來“用心”,荊浩評論項容“用墨獨得玄門”,這對王洽影響很大,所以王洽在繪畫上以“潑墨取勝”是有師承的關係。相傳王洽瘋顛酒狂,醉后,往往“以頭髻取墨,抵於絹素”。朱景玄說,王洽“凡欲畫圖障,先飲醺酣之後,即以墨潑”,“或揮或掃,或淡或濃,隨其形狀,為山為石,為云為水,應手隨意,倏若造化,圖出雲霧,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視不見其墨污之跡。”
二米的山水畫,屬水墨大寫意,是以潑墨法來畫的,並參以積墨潑墨,其緊要處,又常以焦墨提其神。青藤的潑墨芭蕉、葡萄,潘天壽先生大幅潑墨荷花,黃賓虹、陸儼少先生山水畫的潑水、潑墨,把水墨畫傳統技法,又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影響極大。
潑墨法是用極濕墨,即大筆蘸上飽和之水墨,下筆要快,慢則下筆墨水滲開,不見點畫,等干或將干之後,再用濃墨潑。即在較淡墨上,加上較濃之筆,使這一塊淡墨中,增加層次。也有乘淡墨未乾時,即用濃墨潑,隨水滲開,可見韻致。或者筆頭蘸了淡墨之後,再在筆尖稍蘸濃墨,錯落點去,一氣呵成,即見濃淡墨痕。一幅之中都用潑墨即平,所以間以惜墨法,就是再用干墨或燥墨勾出物象,稍加皴擦即可。潑墨得法,還須見筆,淋漓爛漫,有骨有肉。在干筆淡墨之中,鑲上幾塊墨氣淋漓的潑墨,可使畫幅神氣飽滿,畫面不平有層次,增強幹濕對比的節奏感。古人所說:“王洽潑墨,李成惜墨,兩家相合,乃成畫訣”是也。
潑墨畫
潑墨與潑水也可同時進行,把一碗墨和一碗水同時向紙上潑灑,隨即用手塗抹,間或用大筆揮運,自然而有表現力地使水墨滲化融合起來,干後有“元氣淋漓障猶濕”之感。
無論是大畫、小畫,大潑、小潑,一次潑,反覆潑,潑墨有時應是輔助性的,主要還是靠物象的“骨法用筆”線條的皴擦點染而渾然天成。
潑墨用水的探索,在當今中國畫創作中已廣泛應用,畫家們在實踐中創造各種手法,目的是為了釋放自我,追求個性鮮明,展示有現代效果的水墨畫新風格。
葫蘆藤(白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