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南府

荊南府

南宋初期荊湖北路治所,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改江陵府為荊南府,淳熙中(公元1176年)復改江陵府。

名字由來


為荊湖北路下轄州府,荊南府下轄八縣:江陵縣枝江縣當陽縣、長林縣、石首縣、松滋縣、公安縣、荊門縣。治所在江陵縣(今屬湖北省)。轄境約當今湖北省枝江市以東,潛江市以西,荊門、當陽二市以南地區。

歷史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分郢置南郡。秦末楚漢相爭項羽立其部將共敖為臨江王,都於江陵。敖死,其子尉嗣。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使將軍劉賈及太尉盧綰擊殺共尉,臨江國除,復於江陵置南郡,分江陵縣,置郢縣。漢景帝時,先後封其子閼及榮於江陵為臨江王,閼、榮死,國除,復為南郡王莽改制時,更南郡名南順,江陵縣名江陸縣,郢縣為郢亭,但不久即恢復江陵本稱。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章帝徙其弟鉅鹿王恭為江陵王。元和二年(85年),江陵乃復為南郡。
三國時江陵為吳荊州治所。晉平吳,復於此置南郡、江陵縣,轄屬荊州刺史。東晉元帝南渡(318年),曾在江陵境內設雲中、九原、定襄、宕渠、廣牧、新豐6個僑縣,並設新興郡統轄。
東晉時荊州刺史治所,初猶遷徙不定,太元十四年(389年),刺史王忱治江陵,從此不復遷徒,江陵城由此又稱荊州城。
南北朝時期,齊中興元年(501年)3月,齊和帝蕭寶融在江陵建都,自立為帝,史稱西齊。552年11月梁元帝蕭繹即帝位於江陵,554年11月西魏發兵入江陵,元帝降而被殺,梁都江陵3年而國除。后梁宣帝大定元年/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正月,在江陵稱帝,改元大定,史稱後梁,西魏設江陵總管府監督。同年在江陵境內今白鷺湖一帶置華陵縣;后又在華陵縣南置鄀州,同時置雲澤縣屬之。後周時改華陵縣為紫陵縣。
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588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廢新興郡;十一年(592年),省安興縣入廣牧縣。仁壽初復稱安興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將後梁所置鄀州及雲澤縣併入紫陵,又省定襄併入安興。唐武德四年(621年),蕭銑降唐。
唐、五代、宋屬江陵府。唐初,廢紫陵縣入江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省安興縣入江陵。至此,東晉以來僑置郡縣及南北朝時析江陵增置州縣均歸入江陵。上元元年(760年)升荊州為江陵府,建為南都。同年析江陵置長寧縣。次年,省枝江併入長寧。大曆六年(771年)省長寧復置枝江縣。五代十國時,江陵為荊南國都(或稱南平國)。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改江陵府為荊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