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傳寺

別傳寺

丹霞山中層風景區以別傳寺古剎為中心。該寺為愛國高僧澹歸禪師於清康熙初年創建其師天然和尚曾說法於此。寺院建築玲瓏莊嚴,曾住眾千人,其規模之大,堪與韶關南華寺、雲門寺媲美。

別傳寺簡介


別傳寺
別傳寺
丹霞山原名長老寨。位於廣東省仁化縣城南4.5公里(新山門),向以“奇、雄、險、秀、幽、古、廣”著稱,是廣東省四大名山之首,2004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因山岩由紅砂石構成“色渥如丹,燦若明霞”,故名稱丹霞。
別傳寺
別傳寺
丹霞山山勢綿亘、峰林陡峭、紅岩丹壁。秀麗的綿江縈繞山麓。遠看山峰聳立,如出天表蜿蜒變化,似船。由龍尾登山,寶珠峰峙其左,海螺峰居中,長老峰倚前。海螺峰為諸峰之首,凌霄摩天,百峰俱優。全山風景分上 中下三層,各具特色,是觀光、遊覽、度假、避暑的勝地,自古迄今吸引無數遊人墨客,在中國有
“桂林山水甲天下,尚有廣東一丹霞”之美稱。
人間凈土—別傳寺
乾隆及民國年間曾兩次被焚,焚后相繼重修,民國時期廣東省省長李漢魂先生曾撥款重修並立有重修碑文。
澹歸,俗名金堡,浙江仁和人。明崇禎十二年(1639)進士。當時,他對明朝的腐敗、橫徵暴斂極為不滿。明亡之後,深懷失國之痛,不久即入廣州海幢寺為僧。於康熙元年(1662)49歲時到丹霞山營建別傳寺,住持十多年,逝於浙江平湖,終年67歲。門徒將其骨殖帶回丹霞山,葬於海螺峰海螺岩下,立有別傳寺開山澹歸和尚墓塔。澹歸禪師道風高邁,愛國情深,著有《編行堂正集》等書。
十年浩劫,使別傳寺損毀殆盡,只有殘存於山門石壁上刻的大字“丹霞”、“至此心隱心”、“法海慈航”、“誕先登岸”、“禪林第一”、“紅塵不到”、“赤城千仞”等(見3、4圖)。1980年後,年逾古稀的本煥老和尚(現任廣州光孝寺主持、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來到野草叢生的別傳寺,面對一片殘牆斷壁,不覺潸然淚下,於是立下誓言,主持修復。經過多年努力,先後修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禪堂、僧舍、客房等。90年代末,仁化縣政府將丹霞山半山萬餘平方米土地和旅遊設施移交給別傳寺,使別傳寺佛事活動場所進一步行擴大1982年,別傳寺本煥禪師主持重建.現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鐘樓、鼓樓、菩提精舍等,並得建了“別傳寺開山澹歸老和尚塔”。
別傳寺
別傳寺
現在的別傳寺紅牆碧瓦,斗拱飛檐,古樸而莊嚴。全寺背靠懸崖(見5圖),面對雲海、姐妹峰、童子拜觀音、茶壺峰、朝天龍,諸峰時隱時現,令人有飄飄欲仙之感。寺院附近有水清如鏡的“玉池倒影”;兩樹相連為一體的“鴛鴦樹”;青蔥悅目的“龍盤翠竹”;花香迷人的“雙池碧荷”,還有觀摩台、天然岩洞等名勝,確是一處人間仙境。

別傳寺佛事


別傳寺現住有僧人近百人。他們在進行正常的佛事活動的同時,每天都要主持接待世界各地前來觀光、遊覽、拜佛的遊人和香客,香火鼎盛,對丹霞山旅遊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別傳寺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丹霞山上,始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是曹洞宗重要道場,由澹歸禪師開山。百年來,嘗與乳源雲門、曹溪南華並稱。文革后恢復宗教政策,本煥長老任方丈。1986年3月,趙朴初會長來寺院視察,寫下了一首詩:丹霞山寺贈本煥和上群峰 羅立似兒孫,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經桑海換,叢林尚有典型存。一爐柏子參禪味,七盌松濤覓夢痕。未得遍行堂集看,願將半偈鎮山門。註:丹霞山寺一名別傳寺,澹歸禪師創建。十年動亂中殿堂經像幾盡毀,今重修建。澹歸《遍行堂集》,清初版被焚毀,數十年前有人見抄本。寺存有木刻澹歸手書“雲生錦水更藏山”半聯。
頓林大和尚接任方丈后,在別傳寺建了禪堂、藏經樓、齋堂、客堂等輝煌的建築群。新近又新建了大雄寶殿,寺院面貌變化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