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靖璽

任靖璽

1952年,任靖璽出生於山西運城,家庭成份是富農,因此中學畢業之後只能回家務農。但他不是一個甘於底層命運的人,按照他的話來說:“自由市場上的所有東西我都賣過。”任靖璽說,他的命運完全由於“讀書”改變:雖然成份不好,自己還是得到了一份助學金,因此能夠順利讀完中學;1

任靖璽其人


1970年,他在一個小包工隊打工,閑暇時坐在工地上讀《紅樓夢》,被局長發現,一下子被提升成了“包工頭”。他說,這些都是多年以後他從事教育投資的最初動因。改革開放之後,任通過煤炭生意成為山西省第一個百萬富翁。在1993年從事教育產業之前,任靖璽當過記者,辦過報紙,投資過房地產,同時保留了自己的煤炭實業。“任靖璽是一個有非凡魅力的人。”採訪過他的記者都這樣說,在“南洋”內部,任甚至有些被神化。據熟悉任靖璽的人說,年過半百的他還有非常性情的一面:酷愛速度,在高速公路上跑一百五六十邁和人飆車是家常便飯。任靖璽和記者相約長談兩次,除了談他的自述和“南洋教育”,大部分時間裡,他都在傾訴自己的憂國憂民之思,和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在現實壁壘中的困境。

十年“南洋”


任靖璽開始涉足教育行業是1993年,此時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有能力出資數千萬元平地而起一所學校。他的第一所學校是位於太原的山西南洋國際學校。發展最高峰時期,“南洋”一共擁有12所學校。任靖璽掌舵期間,以平均每年一所的驚人速度擴張。這12所學校中,10所是15年一貫制綜合學校,兩所大學,分佈於全國各地。任靖璽告訴記者,自己最終下定決心投身教育界,是在1995年:“當時的產業空間很大。做教育形象好,是善舉,產品和現金流都很穩定,當時的利潤率也比較高。我記得那時候一個學生收學費三千到四千塊錢,已經有很高的利潤。雖然當時不能分配利潤,我們可以用解決住房等方法進行。”最重要的是,“我當時對形勢的判斷很樂觀”,任靖璽對記者回憶說,“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朱鎔基總理曾經說窮國辦教育,不走多種形式辦學的路子,別無選擇。這下我以為教育是沒有問題了,一下子關掉其他產業的所有公司,只保留教育和科技。”大致與此同時,“南洋”已經成為國內民辦教育的老大。時至今日,“南洋”旗下的學生超過10000人,教師2000餘人,共佔地1800畝,其總資產被評估價值13億元。“任靖璽掌舵期間,‘南洋’在全國範圍內高起點高投入地高速擴張,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教育學者張鐵明對記者如此評價。張是廣州現代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曾經細緻研究“南洋”集團化的教育管理模式。2003年12月25日,中亞財富投資有限公司入主“南洋”,成為佔70%股份的控股方。任靖璽只保留18%的股份。2004年7月15日,任靖璽將手中18%的股份贈與部分南洋高層管理人員。9月15日,任靖璽在山西南洋學校召開了最後一次年度校長會議。此後,他徹底離開了辛苦耕耘十年的“南洋”。一個月之後,蘊含了任靖璽十年心血的《教育煉獄十年》撰寫完畢。他在文中解釋離開“南洋”的原因:“理想的幻滅”。

教育理想的現實困境


任靖璽曾表示反對使用“民辦教育”這個稱呼,認為應該確定“私立學校”概念。在他的理念中,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理應是國民教育的兩極,前者解決教育的公平問題,後者解決教育的差異化需求。他把目前中國教育的問題之源歸結為,壟斷導致短缺和腐敗。而高考,就是獲取壟斷利潤的利劍。促使他最終退出教育行業的,是《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他自認為是一個“失敗者”。“我敗給了教育制度。”任靖璽在《教育煉獄十年》中,將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民辦教育發展列為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應運而生,意氣風發;90年代,層層設卡,層層突破;21世紀初,哀鴻遍野。現階段的“哀鴻遍野”,恰恰發生在《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之後,中國的民辦教育受到法制“促進”的時候。任參加了《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整個制定過程,並多次參加人大召開的討論,也曾為這部法律的最終出台激動不已。“當《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細則》和《關於規範並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隨後出台時,我的心一下子就冷透了。這兩個文件,把辛辛苦苦制訂出來的‘促進法’變成了‘促退法’和‘破產法’。我知道,原有的真正的民辦教育完了。”任靖璽對記者說,這使他選擇最終離開“南洋”和教育事業。在任靖璽看來,根據這兩份文件,公立學校以“名校辦民校”和“獨立學院”的方式進入民辦教育市場得到了法律的保證,對原有的民辦學校殺傷力極大,也因此導致了“哀鴻遍野”的現狀。所謂“名校辦民校”,指的是公立重點中小學開辦私有的“民校”,因此形成了“校中校”或“校外校”。這種學校既能享受公辦學校多年積累起來的巨大無形資產,又能堂而皇之地以民辦學校的價格向消費者收費,卻可免除民辦學校的風險和公辦學校的義務。《中國新聞周刊》於今年9月17日曾經調查揚州“名校辦民校”的狀況。在全國各地,據估計這類“名校”所辦的“民校”已經達到上千所。“獨立學院”,指的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截至今年,這類“獨立學院”已逾300所。任靖璽說,在這些蓬勃發展的“民校”邊,是老民校的累累屍骨。任靖璽的話,可以為十年來的民辦教育聊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