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王蓮
大型浮葉草本
亞馬遜王蓮(學名:Victoriaamazonica(Poepp.) J.C. Sowerby):是睡蓮科王蓮屬多年生或一年生大型浮葉草本植物。有直立的根狀短莖和發達的不定鬚根,白色。初生葉呈針狀,6-10片葉呈橢圓形至圓形,11片葉後葉緣上翹呈盤狀,葉面綠色略帶微紅,有皺褶,背面紫紅色,具刺,葉脈為放射網狀。花單生,常伸出水面開放,花大且美,第一天白色,有白蘭花香氣,第二天花瓣變為淡紅色至深紅色。花果期7-9月。
要求在高溫、高濕、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發育。原產南美洲熱帶水域,自生於河灣、湖畔水域。主產區在亞馬遜河流域。是蓋亞那的國花。
亞馬遜王蓮是現代園林水景中必不可少的觀賞植物,又能凈化水體,若與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搭配布置,將形成一個完美、獨特的水體景觀。種子大小如蓮子,富含澱粉,可食用。
亞徠馬遜王蓮的歷史記錄始於維多利亞時代的植物學家。1837年10月,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的第一年,由英國政府雇傭的羅伯特·肖伯格(Robert Schomburgk)在南美洲的一個新的英國殖民地英屬蓋亞那發現了亞馬遜王蓮(Victoria amazonica)。這種植物被描述為每小時生長2.5厘米,其花周長為30厘米。它被約翰·林德利(John Lindley)鑒定為一個新的屬,以新登基的英國女王的名字命名為維多利亞王蓮(Victoria Regia)。它是新君主制的象徵,英帝國的雄偉統治著世界各地的許多領域。在維多利亞時代,蒸汽和鐵路佔主導地位,培育這種花的追求吸引了大英帝國全境和世界。
1837年10月約翰·林德利根據羅伯特·肖伯格從英屬蓋亞那帶回的這種植物的標本首次發表了對該屬的描述。林德利以新登基的維多利亞女王命名了這個屬,而在前一個月即1837年9月出版的《雅典娜》中,肖姆伯格的描述中的拼法被稱為維多利亞王蓮(Victoria Regina)。儘管倫敦植物學會(Botanical Society of London)採納了這個拼法作為該物種的新標誌,但林德利的拼法是19世紀才通用的。
林德利收到了保存下來的植物及其花的標本后,出版了一本由25頁組成的獨家對開本,其中包括1837年他的亞馬遜王蓮的作品。亞馬遜王蓮的故事吸引了科學界和公眾。這種植物的外形和睡蓮有幾分相似,但它的葉片渾圓、碩大,直徑可達到兩米以上,而且負重能力驚人。
多年來,人們曾多次嘗試將亞馬遜王蓮的種子帶回英國,並將其帶到克佑區(Kew倫敦西部;英國皇家植物園所在地),希望能將它培育成一種開花的睡蓮。1846-1848年,人們使用了不同的包裝種子的旅行方法,但都以失敗告終。這些種子是四批貨物中的第一批,是在清潔的水中運輸的,並於1849年2月運抵。到3月底,英國皇家植物園已經有了6株植物,到了夏天,它們已經擁有了50株。但第一朵在英國開花的亞馬遜王蓮是在查茨沃斯莊園,園丁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為養植這些王蓮,在大溫室里建造了一個加熱水箱。1849年11月,在這裡,它們終於開花了,第一朵花被送給了同名的維多利亞女王。第二年,也就是1850年6月,英國皇家植物園的亞馬遜王蓮第一次開花了,並一直持續到那年的聖誕節。
這種著名的亞馬遜王蓮越來越受歡迎。設計師的靈感來自於亞馬遜王蓮獨特的形狀,用它來裝飾和塑造壁爐架、枝形吊燈和許多其他家用配件。據說,1851年在倫敦舉行的大型展覽會上,亞馬遜王蓮啟發了水晶宮的設計。亞馬遜王蓮的加入,加上新的從城市乘坐的舒適的公共汽車和人們對新鮮空氣的渴望,意味著1851年進入英國克佑區的人數增加到240000人;這是從1844年的15000名遊客每年顯著增加。
英國皇家美術館館長威廉·胡克爵士(Sir William Hooker)是幾位對亞馬遜王蓮有興趣的作家之一。1847年,他將柯蒂斯(Curtis)當年的《植物學》雜誌的第一期全部獻給了這種植物,1851年,他出版了一本關於《王蓮石版畫》的小書,展示了亞馬遜王蓮開花的所有階段,並提供了最權威的亞馬遜王蓮歷史。
亞馬遜王蓮是多年生或一年生大型浮葉草本植物。根狀莖直立塊狀,具粗壯發達的不定根,白色,質地軟而脆。初生葉呈針狀,2-3片葉呈矛狀,4-5片葉呈戟形,6-10片葉呈橢圓形至圓形,11片葉後葉緣上翹呈盤狀,直立,高7-10厘米;葉面綠色略帶微紅,有皺褶,無刺;背面紫紅色,具刺,葉脈為突起的放射網狀,脈上具2-3厘米長的銳刺;葉子浮於水面,葉直徑1-3米。葉柄綠色,密被粗刺,葉梗長1-3米。葉片伸展開的覆蓋面約達6-10平方米。葉盤具有數十千克的負重能力,並且能夠長期保持展開的狀態,這些特徵是與其內部的構造有著緊密的關係。緊密的關係。在其葉片和葉脈中,有著許多充滿氣體的空腔,能夠大大增加葉片的浮力。在葉片的背面,一條條粗壯的、交錯隆起的葉脈,如同相互拼插的木板,形成了一個個方形的小盒。這種結構能夠有效保持葉面的穩定性,使葉子保持舒展。
夏季開花,花單生,常伸出水面開放,花大且美。萼片4片,卵狀三角形,綠褐色,外面全被刺;花瓣多數,倒卵形,長10-22厘米,第一天白色,有白蘭花香氣,第二天花瓣變為淡紅色至深紅色。壯觀的花朵相對短暫,僅持續48小時左右。雄蕊多數,花絲扁平,長8-10毫米;子房下位密被粗刺。漿果球形,種子黑色。花果期7-9月(在溫室可延續至12月)。
亞馬遜王蓮要求在高溫、高濕、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發育。如幼苗期需要12小時以上的光照。生長適宜的溫度為25-35℃,對水溫十分敏感,以21-24℃最為適宜,生長迅速,3-5天出現新葉1片,當水溫略高於氣溫時,對該物種生長更為有利。亞馬遜王蓮作為典型的熱帶植物,耐寒力極差,氣溫下降到20℃時,生長停滯;氣溫下降到14℃左右時有冷害,氣溫下降到8℃左右,受寒死亡。
原產南美洲熱帶水域,自生於河灣、湖畔水域。在中國,195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園首次引種在溫室內栽培並開花,之後亞馬遜王蓮在南京、北京、上海、鄭州、廣州等多處植物園栽培。
亞馬遜王蓮通過種子繁殖,花謝后,果實墜入水中,成熟的王蓮果實含有種子300-400顆,多的可達700顆。當年冬春播種的亞馬遜王蓮,春季就能下水定植,夏季就可以開花。種子在10月中旬成熟,採集后洗凈並用清水貯藏。4月份低溫恆溫培養箱內進行催芽,溫度保持在25-28℃,種子放在培養皿中,加水深2.5-3厘米,每天換水一次。種子發芽后待長出第2幼葉的芽時即可移人盛有淤泥的培養皿中,待長出2片葉,移栽到花盆中。
引進亞馬遜王蓮種苗的葉片直徑最好在20厘米以上。擁有較大葉片的種苗光合作用能強,能快速適應新環境,從而縮短緩苗過程,儘快成苗。一般5月下旬,氣溫達25℃左右,即可進行定植。王蓮的小苗長至3-5片戟狀葉,或出現一片浮葉時即可直接定植於室內的觀賞池中;為了景觀的效果,也可在室外池中進行定植,當其浮葉長至5-6片,直徑達1米左右,再移入溫室內的觀賞池。觀賞池面積:約100平方米,池深1.3米;種植池面積:直徑2.2米,高0.66米。定植前,先清理觀賞池,並用王酮進行消毒,保證池內清潔,無病菌繁殖。
基質
以肥沃的塘泥為主,每個種植池加20千克左右雞屎肥和10千克花生麩肥作為基肥;再加用於土壤消毒的呋喃丹2-3千克,為防止呋喃丹遇水馬上融化,可用稀泥將其包裹住做成泥球,放入池中。
栽種
在種植池中心挖一個較亞馬遜王蓮種植盆的高深一些的泥坑,將亞馬遜王蓮根系與原有泥土一起從盆中取出,直接放入泥坑,並用較細的塘泥填平坑面,不可埋沒生長點。養護首先要控制水深。剛引種過來的葉片直徑20厘米左右的王蓮,栽植地水深要控制在25-30厘米之間。當葉片直徑達到40厘米時,開始慢慢增加水的深度,最多不超過60厘米。
水質
自來水或者山泉水,剛好沒過種植池即可。水溫在28℃-30℃,直接用水溫加熱器:空氣源熱泵熱水機組,制熱量:40千瓦,即能保證水的循環流動,又能根據水溫的變化感應,確保加溫。水的溫度不能低於25℃,否則將對王蓮生長產生影響。另外,剛引進的種苗,葉片背面有可能攜帶蟲害,於定植地的水中加入少量殺菌劑如敵敵畏等,可起到良好效果。
光照
在100平方米的池邊安裝9個400瓦的鈉燈,從八月份開始室內補光,根據氣溫和光照的變化,調節補光時間如下:11月下旬,室外的平均氣溫已經下降到19.8℃,最低9.1℃,露地栽培的亞馬遜王蓮已經枯萎退冬,而室內經過加溫補光措施的王蓮生長良好,葉茂花繁,生長更為迅速。
施肥
亞馬遜王蓮的栽植台必須有1立方米,土壤肥沃,栽前施足基肥。幼苗定植后逐步加深水面,7-9月葉片生長旺盛期,追肥1-2次,並不斷去除老葉,經常換水,保持水質清潔,使水面上保持8-9片完好葉。11月初葉片枯萎死亡,採用貯藏室內越冬。要講究少量多次,勤施少施。在定植初期,可以施用農家肥,如餅肥等有機肥。經過一段時間,苗木已經適應了當地環境,再追施複合肥。
容器
亞馬遜王蓮種苗長到葉片直徑40厘米時,要及時更換栽培容器,容器口徑最少60厘米,越大越對其生長越有利。此時,也可將亞馬遜王蓮移到水塘中生長。
亞馬遜王蓮的主要蟲害有斜紋夜蛾和蚜蟲。斜紋夜蛾的防治可用90%敵百蟲原葯800倍液噴灑。而蚜蟲則用50%來蚜松乳油1000倍液噴灑防治。亞馬遜王蓮幼苗定植期要預防魚類啃食。
亞馬遜王蓮已是現代園林水景中必不可少的觀賞植物,又能凈化水體,在園林水景中成為水生花卉之王。也是城市花卉展覽中必備的珍貴花卉,具很有高的觀賞價值。若與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搭配布置,將形成一個完美、獨特的水體景觀。大型單株具多個葉盤,孤植於小水體效果好。在大型水體多株形成群體,氣勢恢弘。
種子大小如蓮子,富含澱粉,可食用,當地人稱之為“水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