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河
山西省陽泉市溫河大峽谷
溫河大峽谷位於陽泉市郊區北部的溫河灌區,距市區25km,溫河由烏玉河、秀水河、香河、里會河、石店河、蔭山河、下羅河等七條河流匯流而成。灌區所在地依山傍水,遠離鬧市,環境清幽,上有100萬立方米的油瓮水庫,水域面積達13萬平方米。水庫四面環山,深山峽谷,水平如鏡,山倒影於水中,天光雲影,碧水藍天,一幅天作的山水畫卷。庫區周圍是天然林場,萬木蔥蘢,蔭天蔽日,茫茫蒼蒼。
溫河
是一項引、蓄、提相結合的小(1)型水利樞紐工程。本工程於1971年11月開工,1981年10月竣工。主體工程由油瓮水庫、兩岔河高灌站、干支渠組成。被專家譽為山西的“紅旗渠”。山西的“紅旗渠”---溫河灌區是郊區七十年代興建的一項骨幹水利工程,是全區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豐碩成果。灌區建成后,曾解決了郊區北部原6個鄉(鎮)76個村莊10萬餘人口和13個企業的生產、生活用水,以及1.2萬畝農田的灌溉用水,為郊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山西的“紅旗渠”---溫河灌區共建有南、北、總乾渠3條,其中總乾渠為從盂縣溫池導流壩至分水閘,總長9.02km,設計過水能力3立方米/秒;南乾渠為從分水閘至郊區自來水公司,總長17.87km,設計過水能力2立方米/秒;北乾渠為從分水閘至西南舁鄉龍江水池,總長7.59km,設計過水能力1立方米/秒。建有支渠11條,總長31.23km。溫河滔滔直貫東西,寨山在旁矗立,頂上有一座3萬立方米的水池,山南麓是層層梯田,北坡是懸崖峭壁,配之溫河渠系蜿蜒於群山之腰,其險峻雄偉足可與河南紅旗渠媲美,更有國內罕見的垂直豎井式倒虹吸宛如蒼龍橫卧,直伸於寨山腰腹,天然美景和人工建築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景觀。
溫河自然風景區位於山西省陽泉市郊區河底鎮武家莊村,北臨本區五架山村,西靠山底村,東接大河北村,南連盂縣北溝村;溫河因源於盂縣溫池而得名。它自西北向東南,由盂縣流經本區入平定縣在磨河灘與桃河相匯,成綿河而入海河。溫河是季節性河流,在境內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27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770萬立方米,年輸沙量22.53萬立方米,主要支流有山底河、葦泊河、蔭營河、張山峪河等。景區佔地面積約8平方公里,距陽泉市中心約30公里,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開發價值。
溫河瀑布——位於溫河高灌站東側懸崖。由灌區瀉洪洞噴涌而出,一瀉而下,形成落差40米的瀑布景觀。瀑布由上而下分為四迭,每迭約10米,第一迭由洞中流出,遠看如懸崖仙洞:第二迭一分為二,如“人”字形自然分流;第三迭順岩鋪開,蕩氣迴腸;第四迭直落峽谷,如猴群跳躍,如潮水奔騰;第四迭下又有石崖,瀑布瀉下,形成天然“水簾洞”,萬千細流,匯於洞下,湧入河床。整個瀑布由一洞生出,一分為二,造出百態,生出千萬,氣勢磅礴,巍蔚壯觀。
秀女湖——位於溫河大壩以北。湖水由北向南,隨溫河峽谷,或窄或寬,俯視如豐腴少女,豐乳肥臀,故稱為秀女湖。又因大壩前有一深潭,形如油瓮,俗稱油瓮水庫。秀女湖全長約2000米,最寬約200米,最深20米。湖面寬闊,湖水清澈,微風襲來,綠波蕩漾,山影落水,婀娜多姿,好一派湖光山色。
桃花源部落——位於小河自然村西部,是天然林場。這裡遠隔塵囂,是難得的凈土。現有索道軟橋相連,農家窯洞安居,百鳥鳴唱,雞犬相聞,綠水青山,朝輝夕映,如縮小的“仙境”,擴大的“盆景”,真一個絕版的現代“桃花源”。
溫河峽谷——溫河歷史悠久,地質變化複雜,自然形成高山大峽。秀女湖峽谷長約一公里,怪石嶙峋,神態各異,遊行其間,如穿行石林世界,住石屋,觀石獸,驚嘆自然造物的神奇。峽谷風情令人叫絕。
溫河灌區——溫河水利工程是自盂縣境內直接取水而解決郊區飲水困難的人工建築工程。總投資達796.88萬元。工程由陽泉市水利局勘察、設計。工程以自流引水為主、高灌站提水為輔,採用邊設計、邊施工、邊受益的方式進行,由導流壩、總乾渠、南乾渠、北乾渠、高灌提水站、支渠六大部分組成。全部工程分三期進行。工程建設實行專業隊伍與群眾運動相結合,動員了郊區所屬東村、河底、三郊、西南舁、白泉、蔭營、李家莊、楊家莊8個公社的100多村的民工參加。第一期工程1971年11月13日至1974年9月,修建油瓮水庫、高灌提水站;第二期工程從1974年9月至1977年,修築溫池導流壩,修建總乾渠,實現了引水自流。1978年3至1981年7月,又完成了南乾渠葦泊。三郊倒虹吸和北乾渠1號2號倒虹吸的改擴建工程。第三期工程因當時正處於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經山西省水利廳決定停建。整個工程穿山越嶺、規模宏大、有“山西紅旗渠”之稱。
陽泉市郊區溫河灌區位於郊區北部,距市區25Km,是一項引、蓄、提相結合的小(1)型水利樞紐工程。該工程於1971年11月開工,1981年l0月竣工。主體工程由油瓮水庫、兩岔河高灌站、干支渠組成。
溫河發源於盂縣方山,由烏玉河、秀水河、香河、里會河、石店河、蔭山河、下羅河等七條河流匯流而成。其幹流從南流村流入我區,至辛庄入平定縣境,在平定縣娘子關與桃河匯合稱為綿河,至河北省流入滹沱河,屬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屬季節性河流。油瓮水庫大壩以上流域面積為600平方公里,該地區屬無水文資料地區,但降水資料較多,故利用當地年降水資料,並借用相似地區年降水徑流關係推求本地區年徑流量。
經分析計算,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228萬立方米,控制流域輸沙模2372t/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1400萬噸。
油瓮水庫位於溫河主河道上,有效庫容8()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600平方公里。大壩壩型為漿砌石重力壩,壩底高程為803.00m,壩頂高程為821.75m,壩高18.75m,壩頂長60m。水庫設計標準為五十年一遇,校核標準為百年一遇。
兩岔河高灌站位於油瓮水庫下游約500m處,泵站機房採用分基型機房,一列式布置12SH-6型機泵兩組,設計泵流量為760立方米/t,配套電機300kw,鋪設中400壓力鑄鐵管道500米,總揚程86.7米。
溫河灌區共建有南、北、總乾渠3條,其中總乾渠為從盂縣溫池導流壩至分水閘,總長9.02km,設計過水能力3立方米/秒;南千渠為從分水閘至郊區自來水公司,總長l 7.87km,設計過水能力2立方米/秒;北乾渠為從分水閘至西南舁鄉龍江水池,總長7.59km,設計過水能力1 立方米/秒。建有支渠1 l條,總長27.44km。
工程總投資800萬元,總工期10年,投工150萬個(不包括群眾義務勞動),總工程量為70.6萬立方米。
溫河灌區是郊區七十年代興建的一項骨幹水利工程,是全區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豐碩成果。灌區建成后,曾解決了郊區北部原6個鄉(鎮)76個村莊10萬餘人口和13個企業的生產、生活用水,以及1.2萬畝農田的灌溉用水,為郊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於溫河水利工程是文革時期“邊設計,邊施工,邊受益”的三邊工程,工程運行后其後遺症逐漸暴露,加之多年運行,工程設施老化失修,遂先後於1988年和2001年進行了兩次大的維修改造。1988年維修改造於當年8月開工,1989年10月竣工,歷時l5個月,總投資208萬元。維修渠道11.89km,更新10kw高壓輸電線路606km,機泵兩組;增設和更新通訊線路38.71km。200 1年維修改造於2000年1()月開工,2001年11月竣工,歷時13個月,總投資444.57萬元,完成U型混凝土渠道改造20.48km,處理隧洞襯底及局部冒頂段3 8個,處理渡槽防滲8座,改造閘門l 3處,增設放水闡1 0個。灌區改造后,渠系水利用率達到了80%,有效灌溉面積擴大到了2萬畝。
郊區溫河水利工程———這條盤繞在懸崖陡壁上的“人造天河”,是廣大人民群眾智慧和力量的結晶。
溫河水利工程是我市解放以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的一項最大的工程。它包括全長120多華里的干、支渠,長達1000米的十個渡槽,全長20多華里的54個隧洞,19條倒虹吸,還有三座蓄水300多萬立方的水庫。全部工程竣工后,郊區8個公社受益,除解決人、畜用水外,還可澆地50000畝。
溫河,發源於盂縣方山,上游由七條支流匯聚而成,是我市北郊的第一條大河。在萬惡的舊社會,溫河兩岸的人們只能眼巴巴地望著溫河水從腳下流過,而山上卻是“荒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歲歲種莊稼,年年都歉收”。三郊公社火石岩大隊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大爺,給我們講述了解放前貧下中農的悲慘生活:1920年,火石岩連續八九十天沒下過一滴雨,水窖幹了,河水枯了。人們在乾旱的死亡線上掙扎。每天天還不亮,人們就擔起水桶,爬山越嶺到八里、十里、甚至十五里地以外去找水。擔回一擔水,足足需要半天時間。吃水都這樣困難,又哪裡有水澆地呢?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乾旱的威脅,逼得窮苦農民賣兒賣女,背井離鄉。那時的火石岩村只有一百七八十口人,光餓死和逃荒外出的就有三十六口,有二十多戶人家被迫賣掉了自己的親生骨肉。當時人們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溫河水呀彎又彎,兩岸人民真苦累;地主老財逼租債,吃水更比吃油難。窮苦人們無活路,賣兒賣女骨肉斷。”這就是當時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多少年來,溫河兩岸的人民多麼盼望著有朝一日“青龍”上山,解決人、畜吃水,灌溉萬畝良田。韓庄大隊有個老貧農,叫趙虎來,60多歲了。在舊社會,他給地主放了半輩子羊,一直奔波在溫河兩岸。他總是想,那一天才能引溫河水上山,讓莊稼不再受乾旱的擺布?每天放羊中,他讓羊在一邊吃草,自己就坐在一邊望著溫河動腦筋。終於他想出辦法來了:測量出一條引水線路,用牽牛鎮燒出的瓷缸,把底捅透,一個個套起來,把水引回韓庄。他背著乾糧來到了盂縣溫池,用放羊鞭作水平儀,一鞭桿一鞭桿地測回韓庄,測量出了一條引溫渠線。他沒有文化,更不懂繪圖原理,就僅用自己能看得懂的圖案畫出了一張引溫線路圖。這不是一張簡單的水利藍圖,它寄託著郊區十二萬人民盼水的強烈願望啊!
人民公社化以後,郊區人民曾多次作規劃、打報告要求把溫河水引來澆地,但由於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干擾和影響,加之,當時部分領導存在著等、靠、要的思想,工程一直沒有上馬,干早缺水的狀況一直沒有改變。
1970年北方地區農業會議以後,郊區廣大人民再次向區黨委提出了引溫河水澆地的要求。這麼大的工程,要投資,要技術,要材料,就憑我們能行嗎?大部分同志認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是毛主席的教導,是大寨精神,我們按這個方針辦事,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沒有過不了的火焰山。興修溫河水利工程可不能等、靠、要,要自力更生大幹快上。區黨委認真學習毛主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教導,狠狠批判“官辦水利”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一致通過決議,提出“一套寶書兩隻手,自力更生繪新圖。引進溫河水,澆地十萬畝,奮戰三五年,郊區變江南”的戰鬥口號,依靠全區廣大群眾完成溫河水利工程。
郊區黨委成立起溫河水利工程指揮部,原黨委書記、革委會副主任劉樹環親自帶領溫河工程設計人員,爬山涉水,進行了全面的認真的調查。經過一個多月的辛勤勞動,搞出了溫河工程的初步設計方案。
1971年11月,溫河水利工程就要開工了。這消息,像一聲春雷響徹雲天,震撼著奔騰的溫河水;這消息,像陣陣衝鋒號角,激勵著我們去參加這場氣壯山河的戰鬥。
一封封充滿革命豪情的決心書、請戰書像雪一樣飛向各級黨委。李家莊公社柳溝大隊有一位近60歲的老貧農叫李三小,他一聽說要興修溫河工程,連夜修好鐵杴,編好抬筐,準備上工地。當他聽說大隊讓他兒子上工地,就找到大隊幹部說:“把溫河水引回郊區,這是我多年的願望。我如今快60歲了,憋了幾十年的勁不使在溫河工地上,我死也不瞑目。”
初到工地,困難重重。沒有住房,西南舁公社連隊三百名指戰員擠在一個僅有八十多口人的村子里。
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石料,引水戰士就地取材,爬上幾十米高的山上開山取石。開始,一炮就能打幾塊石頭,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李家莊公社連隊排長梁玉鎖,敢想敢幹,採取放大膽爆破的辦法,在半山腰中挖了一個十幾米深的山洞,裝了七百公斤炸藥,一炮就崩下石料一千立方米。
在整個溫河水利工地上,到處都在迸發著群眾智慧的火花。在這裡,有比人工操作提高工效幾倍乃至幾十倍的各種各樣的土卷揚機,土起重機,高空運輸線;有群眾自己創造的簡便省力的爆破法,打眼法等。然而,最能體現群眾聰明智慧的,還是總乾渠上凌空飛架的渡槽。
西南舁公社連隊承擔的總乾渠二號渡槽,全長七十米,高三十米,雙曲拱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孔凈跨二十四米。建築這樣的渡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把五六噸重的大梁吊到十幾層樓房高的空中,並使它按設計聯結合龍,需要大型的起重設備,怎麼辦?工程指揮部負責人郭忠秀同志,深入到群眾中去,多次召開“諸葛亮”會,發動群眾想辦法。他細心琢磨著來自各方面的設想和建議。最後決定採用鋼絲繩吊裝法。他們先打了兩個地錨,把兩條鋼絲繩吊到十幾層上,做了幾組滑車,進行吊裝。但是由於地勢複雜,兩岸沒有一塊平坦的地方,加上大梁重,第一次吊裝地錨被拔壞了。他們不灰心,不氣餒,認真總結了這次失敗的原因,奮戰兩天,搶修好地錨,進行第二次吊裝。這次,他們採用了高空滑車吊裝與絞磨機、穩車起重相結合的方法,有電就用電起吊,沒有電就發動群眾人工起吊。終於把四根大梁平穩地安放在橋墩上。一座現代化的雙曲拱鋼筋混凝土渡槽橫跨在深山峽谷之中。
溫河流經的盂縣地帶,是連綿起伏,高聳入雲的群山。走在半山腰中的羊腸小路上,那真是膽顫心驚。抬頭看,只見一線藍天;低頭看,是百丈深淵。可是有誰曾知道,就在這高山峻岭中,引溫戰士為打通一條條隧洞,曾與岩石進行過多麼頑強的鬥爭!
總乾渠經過的一號洞,是全渠有名的重要工程,全長二百七十多米。它的艱難不僅在於長,而且地質結構全是本溪岩層,非常難打。在這裡擔負施工任務的蔭營公社連隊的廣大指戰員們,並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們在連長史利亭的領導下,一遍又一遍地學習毛主席“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偉大教導,堅定地表示說:“石老虎硬,沒有我們的骨頭硬,我們敢和石老虎碰一碰!”他們掄錘打釺向岩石展開了進攻。女青年張變英開始每天只能打十幾厘米,她在別人收工后,對準石頭上的一個固定點練、胳膊腫了繼續堅持,只用了四五天,就學會了掄錘打釺,現在她一連能打三四百下。女青年史愛英一人能捉兩根釺。一次,大鎚打著了她的手,鮮血直流,但她咬緊牙關不下火線。在這群勇猛的戰士面前,石老虎終於敗陣了。隧洞打進幾米后,新的困難又來了,本溪岩石經風吹后,很快風化,造成了嚴重的塌方,最大一次達到一百多方。淋頭水也如小雨似地落下來。引溫戰士描述洞里的情景時說: “進洞四下看,到處下‘炸彈’,選好立足點,爭分奪秒干。”儘管塌方嚴重,淋頭水大,指戰員們並沒有把困難放在眼裡,他們組織了一支二十多人的突擊隊,搭棚、支樁、砌旋。淋頭水從每個人的頭頂澆下來,全身上下無干處,但大家不叫苦不叫累,擰乾衣服再接著干。就這樣,他們在兩個月時間內,就保質保量地打通了一百二十米的山洞。
在一連串險峰的北端,是全渠有名的險要工程地帶,山上是白雲繚繞的懸崖絕壁,山下是日夜奔流的溫河水,要在這一百米高的半山腰劈出一條四五米寬,一米八高,長六百米的渠道,該是多麼艱險啊!
艱險錘鍊英雄,英雄征服艱險。河底公社連隊副連長任根銀說:“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學習林縣任羊成,越是艱險越向前。”他腰系大繩,手拿鐵鎚鋼釺,爬在半山腰中,懸空作業,打眼、放炮、崩山。當時正是數九隆冬,天寒地凍,刺骨的西北風卷著沙土打在他的臉上,針扎似地疼,手上也震出了道道血口子,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四個小時左右,打石在四方以上。“幹部敢下海,群眾敢擒龍”,第二天就有二十多個青年照著任根銀的做法,也要系大繩,爬到半山腰上打眼放炮。在兩個月內,他們就在高山峻岭中開出了一條六百米長的渠道。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四年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辛苦勞動,已動土石二十五萬多方,完成陰渠四十多華里,隧洞四十一個,渡槽四個,容水一百萬噸的水庫一座,倒虹吸六條。一幅“條條渠道繞山轉,座座水庫映藍天,溝溝建起高灌站,郊區變成小江南”的美麗宏圖,不久將會呈觀在人們眼前。目前,在毛主席的兩首詞和中央兩報一刊元旦社論以及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精神的鼓舞下,溫河水利工地的廣大指戰員正以“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蟹”的英雄氣概,高昂的戰鬥姿態,乘東風,鼓幹勁,備石料,打隧洞,努力實現三月份消冰水回蔭營,為三年實現大寨區,把郊區變成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鬥。 (本報第二十一期通訊員學習班學員、本報記者) (刊於1976年1月24日《陽泉報》,有刪節)
1971年11月,溫河水利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1981年10月,溫河水利工程正式竣工。
1999年9月至11月,灌區針對溫河上游污染嚴重,影響庫水水質的問題,投資73.71萬元,在油瓮水庫庫底鋪設了內徑為600mm的砼預製管1835米,進行蓄洪排污,做到了污水不進庫,解決了油瓮水庫長期存在的水源污染問題,使水庫水質大大提高。
1999年4月27日,原市委書記田霍卿到溫河灌區視察工作。
2000年5月17日,原市委書記程步雲到溫河灌區調研。
2001年6月19日,原市長郭良孝到溫河灌區視察改造工程進展情況。
2001年11月21日,原省水利廳廳長李英明到溫河灌區視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