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宣傳川陝革命蘇區革命文物和歷史的專題館。該館坐落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城南南龕山半坡上。

2016年12月,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發展歷史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是中國地方性專題博物館。位於當年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四川省巴中城南。1951年建。前身為巴中縣人民文化博物館,1958年改稱巴中縣革命博物館。1961年更名川陝革命根據地巴中紀念館,1979年改為現名。

館藏文物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收藏有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石刻的《中華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勞動法令》(草案)、中共川陝省第二次黨代會通過的《發展川陝反帝運動的決議草案》、川陝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的《目前政治形勢與川陝省蘇維埃的任務》等革命文物,以及歌頌紅軍的當代名人書畫,舉辦有1932~193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和四川、陝西人民,為創建全國第2大蘇區,開展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建設的基本陳列,系統地表現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領導川陝革命根據地軍民,進行土地革命鬥爭的歷史。
以“川陝革命根據地鬥爭史”為題的基本陳列。用大量文物、標本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32年月日2月結束了從鄂豫皖蘇區西征的戰略轉移。挺進川北,在川陝邊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經過與國民黨蔣介石、四川軍閥的浴血奮戰。總共斃傷敵官兵105000餘人。方面軍由入川時4個師15000餘人發展到5個軍80000餘眾。鞏固和發展了包括23個縣(市)革命政權。五百餘萬人口。
2019年度藏品數量11,578(件套),珍貴文物2,524(件套)。

歷史淵源


黨中央毛主席派出了以王維舟、余洪遠為正副團長的中央訪問團,訪問了南方革命老根據地。中央訪問團的來訪,給革命老區帶來了黨中央的關懷。中共巴中縣委責成文化部門,徵集革命文物和史料,於1958年成立了“巴中縣革命博物館”。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1961年,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報中央文化部備案,改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巴中紀念館”。1979年3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易為現名,鄧小平同志親筆題書館名。新館於1982年動工,1984年正式落成於巴中市城南南龕山,佔地面積1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27平方米。主體建築為陳列大樓,配套設施有紅軍石刻陳列園、文物庫房、辦公樓、觀光廊榭,整個建築雄偉壯觀,綠樹紅牆渾然一體。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資料2萬餘件。基本陳列《川陝革命根據地鬥爭史》分15個單元,以1000餘件文物,400餘幅照片組成,全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人民創建、鞏固和發展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業績。紅軍石刻園彙集了紅軍石刻標語文獻精品,是研究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歷史的實物見證。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在社會主義三大文明建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每年接待觀眾10萬餘人次,受到了中央和省內外領導及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1995年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1999年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展館背景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巴中,是革命的搖籃、紅軍的故鄉,具有厚重的紅軍文化底蘊。1932年,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人民在這裡建立了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當年巴中有12萬人參加紅軍,其中4萬多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至今全市還有6300多名老紅軍健在。該市有紅軍遺跡遺址350餘處、紅軍文物10萬多件。當年由紅軍自己修建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掩埋烈士兩萬餘人,成為全國紅軍陵園之最;川陝蘇區將帥碑林鐫刻十萬紅軍將士英名。
如今,“川陝蘇區將帥碑林”、“”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現有文物資料2萬餘件,全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人民為創建、鞏固和發展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業績。紅軍石刻園陳列的紅軍石刻文獻精品,是研究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歷史的實物見證。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參觀活動照片2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參觀活動照片2
博物館和碑林在使青少年牢記革命歷史,繼承革命遺志、弘揚紅軍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建設三大文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該館革命文物資料達2萬餘件,史料2000餘萬字,為研究宣傳蘇區歷史打下了堅實基礎。該館還復原了“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增強了革命傳統教育的氛圍。該館堅持天天開放,並組織工作人員深入學校、機關、工廠、農村動員觀眾上門參觀。對青少年、老年人、軍人和殘疾人實行免費參觀。將專題展覽搬上街頭、學校、鄉鎮巡迴展出,努力擴大宣傳教育面。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因人施講。每年觀眾在10萬人次以上。
1993年9月經省政府批准建立的將帥碑林,佔地113畝,主要由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紀念像園、碑林長廊、楹聯長廊、紀念館、紅軍陵園、奉獻碑、標誌碑、觀景台等十二大碑區構成。共嵌碑3980塊,刻紅軍英名10萬餘人。近幾年,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先後接待了全國各地4000多名紅軍將士及家屬,參觀人數達92萬多人次,成為中小學生入隊、入團、入黨宣誓,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思想教育的“活課堂”、“主基地”。目前,該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館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參觀活動照片1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參觀活動照片1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宣傳川陝蘇區革命文物和歷史的專題館。新館坐落在巴中市巴州區城南南龕山半坡上,佔地13000餘平方米。建築的陳列大樓、紅軍石刻陳列廊等共有建築面積3800餘平方米。陳列大樓上方是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十個紅色大字,閃閃發光。整個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雄偉壯麗、綠樹紅牆渾然一體。現有館藏文物20000餘件。辟有基本陳列廳和監時展覽廳。博物館以“川陝西革命根據地鬥爭史”為題的基本陳列。用大量文物、標本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第四方面軍1932年2月結束了從鄂豫皖蘇區西征的戰略轉移。挺進川北,在川陝邊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經過與國民黨蔣介石、四川軍閥的浴血奮戰。總共斃傷敵官兵105000餘人。
方面軍由入川時4個師115000餘人發展到5個軍80000餘眾。鞏固和發展了包括23個縣(市)革命政權。五百餘萬人口。四萬二千餘平方公里土地的川陝革命根據地,成為全國第二大蘇區,直至一九三五年六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方面軍留下小部武裝在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長達5年之久等戰鬥歷程和光輝業績。

代表藏品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是為了發展蘇區經濟,鞏固革命政權,調動一切力量保證紅軍供給需求,爭取戰事的勝利。1932年12月,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進入川陝地區后,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次年2月,成立川陝省蘇維埃工農民主政府,並設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陝省工農銀行。其製造、印發的革命根據地貨幣有銀、銅、布、紙4種質地、8種面額。如圖就是其中布幣的一種。這種布幣,一般由漂白細布、土白粗布及陰丹士林布製成。布幣的面額為二串、三串、五串、十串、一圓五種。
這枚布幣(見複印件),票面為15×7.7厘米,直式黑色油墨石印。正面的整個票面用12個陰文美術字組成,兩豎行即右為“增加工農生產”,左為“發展社會經濟”;正中交叉的鐮刀和鎚子圖案上為大五角星,星中心畫一拳頭;票面頂端從右向左為楷體“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11字,下弧形排列“川陝省蘇維埃政府”8字,再下橫排“工農銀行”4字;五角星下,有“叄串”兩個粗黑大字。票面下端印有“一九三三年”。背面的整個票面用12個陽文美術字組成,文字及排列與正面相同。票面正中為一個大齒輪,齒輪中間為粗體阿拉伯數字“3”,並蓋有一方紅色印章,印文為篆體“川陝省工農銀行印”。
川陝革命根據地貨幣的發行,為當時統一幣制,發揮了及其重要的歷史作用。在中國革命貨幣史上,有著光輝燦爛的一頁。

大事記


1951年4月20日,巴中縣人民文化博物館成立,王一任館長。
1958年12月19日,經巴中縣人民委員會批准,成立了巴中縣革命博物館,瞿仕義任副館長。
1961年12月,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國家文化部備案,將巴中縣革命博物館改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巴中紀念館。
1979年3月20日,四川省革命委員會以川革函(79)47號文批准,同意將“川陝革命根據地巴中紀念館”改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魏傳統給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書題館名和詩。
4月20日,“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印章正式啟用。
5月22日,中共達縣地委、達縣地區行政公署舉行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成立大會,四川省、陝西省社會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行的川陝革命根據地歷史研究會成立大會在巴中縣城隆重召開,來自鄂、豫、皖、川、陝和北京等省、市有關單位的代表及巴中各界代表1000餘人參加了成立大會。同日,還舉行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開館剪綵儀式。
5月30日,徐向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題詞和寫信。
6月24日,李先念為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題詞。
1980年4月21日,國務院秘書長杜星垣參觀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並題詞。
10月31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汪小川(老紅軍)一行三人來館檢查工作。
1981年10月29日,蘭州軍區顧問,原川陝省委第一書記袁克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題詞。
1982年5月1日,中共中央委員、四川省委書記譚啟龍視察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並題詞。
5月10日,中共巴中縣委同意成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黨支部,牟連榮任副書記。
6月?日,經中共巴中縣委決定,成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基建領導小組,帥忠德任組長,王超、李進忠、吳尚珏任副組長,苟廷一、張光前、何廷福、楊安政、趙澤鳳,苟先闊、牟聯榮為組員。
10月22日,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陳列大樓破土動工。
11月26日,四川省計劃委員會以川計委發(1982)勞622號文件,下達了“關於建修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計劃任務書的批複”,並下達了工程項目、投資金額及竣工時間。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1983年4月,達縣地委同意牟連榮任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副館長。1983年5月30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為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書題館名。
6月,中共中央委員、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張愛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題詞。
12月,經達縣地委同意,苟廷一任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館長。
1994年4月,經巴中縣委批准,杜中任副館長。
1984年7月1日,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新館落成,開館典禮在巴中縣城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徐向前發來賀電,全國政協委員陳其通出席開館典禮並題詞。
1985年1月9日,中共巴中縣直屬工委同意成立中共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支部委員會,苟廷一任書記。
1993年3月,中共達縣地委宣傳部任命賴萬林為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館長,陳以政、鄔宗強為副館長。
4月27日,中共巴中縣委宣傳部同意賴萬林任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黨支部書記,沈有成任副書記。
1994年1月6日,巴中地區編委批准,成立“巴中地區博物館”,與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為巴中地區文化體育局的正科級直屬事業單位。
4月7日,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由達縣地區正式移交巴中地區。
1995年4月,國家文物局一級革命文物鑒定小組一行8人來館鑒定文物,確認館藏一級革命文物10件。
10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6年7月31日,中共巴中地區直工委批准,賴萬林為改選后的新一屆黨支部書記
12月,經中共巴中地委批准,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升格為副縣級單位。
同月,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被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人事廳表彰為“四川省文化系統先進集體”。
1998年7月,巴中地區行政公署決定,賴萬林任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巴中地區博物館館長。
10月,中共巴中地委宣傳部同意,陳以政、沈有成、張學林任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巴中地區博物館副館長。
1999年12月,文物庫房破土動工。
2000年5月31日,文物庫房竣工並驗收合格。
9月,共青團中央命名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2001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來館參觀。
2002年4月,全國扶貧工作會在巴中召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呂飛傑來館參觀。
2003年3月4日,賴萬林被四川省人事廳、四川省文物局表彰為四川省文博系統先進工作者。
6-9月,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利用國家文物局下撥的“十五”期間維修經費,對館舍建築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閉館維修一期工程。
10月1日恢復展覽,對外開放。

所獲榮譽


2020年9月,入選第二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優秀活動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