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方式
認知方式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理解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認知方式
20世紀40年代末期,在知覺研究中強調知覺與人格結構、需要、興趣等的關係,因而開始了對認知方式的研究。近年來研究者們認為,認知方式有很多表現形式,如沉思性和衝動性、拉平和尖銳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是H.A.威特金提出的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特徵。
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特徵被看作是認知方式的最重要方面。具有場依存性特徵的人,傾向於以整體的方式看待事物,在知覺中表現為容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具有場獨立性特徵的人,傾向於以分析的態度接受外界刺激,在知覺中較少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以極端的場依存性和極端的場獨立性為端點,構成一個認知方式的連續體,每個人都將在這個連續體上佔有一定的位置。一些心理學家假定,認知方式的影響,不只局限於認知,也包括社會行為甚至涉及人的全部行為活動。
對於場依存性-獨立性特徵的確定,可以用被試獨立於周圍環境的影響而進行自主活動的能力作指標。最基本的方法是威特金的“棒框實驗”。這個實驗是在被試注視的條件下,在他面前呈現一個方框,方框中有一條傾斜的直線,讓他把這條傾斜的直線調整到垂直的方位。結果發現,當方框偏斜時,他對中間直線的方位判斷受到了方框偏斜的影響。凡視覺受框架影響大的人屬場依存性特徵;不受或很少受框架影響的人屬場獨立性特徵。使用紙筆式的“鑲嵌圖形測驗”,依據被試在短時間內從複雜圖形中發現並描繪出已知簡單圖形的難易程度,也可以區分出人在認知方式上的特點。認知方式與年齡有關,與學習也有密切關係。在學科興趣、學習策略和方法上,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的人都表現有明顯的差別。
40年代早期到80年代末,認知風格的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Riding和Cheema回顧了以往提出的30多種認知風格類型理論,通過分析每一種認知風格理論的基本描述、評價方法、對行為的影響以及風格類型之間的相關,認為過去提出的眾多認知風格理論是某些潛在的相同維度的不同名稱或標籤。並用因素分析法證實了這種假設的合理性。分析表明,已於德認知風格類型可以歸結為兩個基本的認知風格維度:整體-分析(Wholist-Analytic)維度和言語-表象(Verbal-Imagery)維度。也有人稱之為認知風格的兩個家族。整體-分析這一風格維度與個體在加工信息時是傾向於從整體上看,還是傾向於從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把握相聯繫;言語-表象維度與個體在表徵信息或思考時是傾向於以言語的形式,還是以表象的形式相聯繫。
這一術語是Allport在1937年首先使用的。對認知方式的研究始於20世紀40年代。在20世紀60年代非常盛行,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到達頂峰,以後逐漸趨向衰落。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認知方式研究再一次引起人們的重視,並從最初的心理學領域逐步擴展,成為教育、計算機編程、和信息科學等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整體-分析風格維度為特點的認知風格模型很好的體現了行為的關鍵作用。表現了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整體的或是分化的、分析的對心理發展和個體差異的影響。有五個認知類型很好的體現這一主題:場依存-場獨立、熟慮-衝動、聚合-發散思維、齊平化-尖銳化、整體-序列。可以發現這五個模型均很好地置於雙極主題上,於信息加工的知覺階段有關係,或更近一步的過程,包括外界刺激被感官登錄后被綜合,與更複雜的先前的知識發生聯繫,準備應用到更複雜的心理過程。
其中,場依存型者在認知加工信息中傾向於依據外在參照,自我與非自我的心裡分化程度低,對他人提供的社會線索敏感,優先注意自己所處的社會人際關係。
場獨立型者在認知加工信息中傾向於依據個人的內部參照,自我與非自我的心裡分化程度高,對他人提供的社會線索不敏感,行為是非社會定向的。
1、場依存與場獨立
2、衝動型與沉思型
3、輻合型與發散型
4、立法型、執法型與司法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