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所認識的桂子山中的一篇散文
《自序》出自寒拾於2014年推出的散文集《我所認識的桂子山》。
目錄
佛云:五百眸,換今擦肩。
言,眸喜,激蕩靈深份追求。今邂逅,孕育甜蜜痛苦憶,緣,皆系緣!
痴迷,曾落懊悔,甚懷歡愉頓傷。曾未今遇。識延決旦識;驅訴,切賦予義追求未,斷。,未邁征程,極短暫瞬,甚,假若瞬虛空寂,怕呀!
青春的優勢就在於它賦予我們無窮的選擇機會,可青春的劣勢也在於我們面對紛繁的世界稍不留意就把危險當作幸福來擁抱。我們生澀的外表給了他人很多錯誤的認識,內心的躁動卻不時欺騙了我們自己,面對汪洋大海竟不知道究竟該取哪一瓢飲。有些時候我們多麼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旦外界稍加一點火,我們就會奮力地向外“突圍”,直至耗盡最後的一點力氣,在徹底毀滅的前一瞬間仍作著催死的掙扎,而自己終究不會明白這掙扎的意義。
但較之於垂死的掙扎,一顆青春的心,最可怕的是被周遭的一切磨平掉,進而被同化,年輕人過早地向這個時代妥協是不對的,這是一種膽怯的行為。
我們太多的時候不敢正視自己內在的那份對於現實的不滿足感,一味地抱怨著周圍的一切,卻又選擇苟安在他人的殘羹冷炙當中。我們不敢反對權威,我們不敢挑戰約定俗成的傳統,我們在風雨面前如同無力的浮萍,……。
試想,這樣的青春還有怎樣的光彩啊?
可有誰敢於向著腐朽的過往投去不屑的眼神?又有誰敢於因為捍衛真理而不向權勢折腰?
在我們的民族所處的外部環境相對安全的狀況之下,其實我們很多人已經從精神上殘疾了,靈魂早已經淪為他人的奴隸。
喪失了對於真理的判別能力不可怕,愚昧可以藉助於教育和後天的學習得到彌補。然而,當看清了骯髒卻仍然為了一點點眼前的蠅頭小利就能勇敢地跳進去,這才是一個人的不幸和一個民族的可悲。
法則與法規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會規範一個群體的行為,另一方面卻會造成個體喪失自我,陷入到盲從的大潮流當中。久而久之,整個群體也會從骨子裡腐爛掉。
時間如一把刀,可以在幼稚的面龐上刻錄下塵世的滄桑與生活的無奈。離開美麗的桂子山已經不知不覺快半年的光陰了,蟄伏在一個小城裡,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校園裡,有時候真的很擔心自己也會被周圍安逸的氛圍所同化,進而消磨掉在桂子山時的滿腔熱血。
可是現實的掙扎並非那般的輕鬆,我們就像被繭束縛的小蛾,越是掙扎越是痛苦,可是再不掙扎也就變成了死繭。有時候感到自己真的很無助,在無可奈何的失落面前,徒留個人的感傷而已。
這時候,越發懷念桂子山了。在那裡在不斷的挫折面前仍有一些良知與愛心與我相伴,給予我足夠的勇氣與力量,受傷的心能得到及時的慰藉。這其中有很多關愛我的老師,還有一些真誠的朋友,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了我及時的支持與鼓勵。
《左傳》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想來母校立德一百一十載,育千萬學子立不世之功,立教育之良言於華夏。我等受此庇蔭,實乃今生之大幸。
學生著實慚愧,四年來率性而為,學業盡廢,集四年所感,以慰桂子山四年栽培之情,願母校人才輩出!
2013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