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艾凡赫的結果 展開
- 英國作家沃爾特·司各特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
- 新劫后英雄傳
艾凡赫
英國作家沃爾特·司各特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
《艾凡赫》是英國作家沃爾特·司各特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中國早在1905年就出版了林紓和魏易合譯的文言文譯本,舊譯名為《撒克遜劫后英雄略》。
小說主人公艾凡赫是撒克遜人,因違背父意與異族統治者交往,並參加了獅心王理查一世率領的十字東征軍,被逐出家門。回國后他藉助羅賓漢的幫助挫敗了理查一世的弟弟發動的政變圖謀。重新登上王位的理查一世成全了艾凡赫與貴族小姐羅文娜的婚姻。當時撒克遜人民同統治貴族之間的矛盾很尖銳。艾凡赫輔佐理查,調和衝突,緩解尖銳的民族矛盾,成為一個歷盡艱險、勇敢、忠誠、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在民族和社會矛盾的宏偉歷史畫面下,作者將目光從蘇格蘭的歷史轉向英國以至整個歐洲的歷史,巧妙地把個人命運與歷史重大事件結合在一起。
小說生動地再現了12世紀英國的民族矛盾、民族風尚和各階層的生活,讚揚國王理查,同情被征服的撒克遜貴族和撒克遜的自由農民,對傲慢、兇殘的諾曼貴族及圖謀篡位的約翰親王則予以貶斥。小說中描寫了俠盜羅賓漢及其夥伴們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國中古人民反抗封建秩序的鬥爭生活。
12世紀末英國的“獅心王”理查發起十字軍東征,班師途中被奧地利公爵捉獲,囚於城堡。其弟約翰親王陰謀篡奪王位。他親自主持盛大的比武會,試探人心向背。其時理查和他的忠心騎士艾凡赫已經回國。艾凡赫是撒克遜貴族塞得利克之子,武藝超群。比武的第一天,艾凡赫化名上場,打敗了以布里昂為首的5名諾曼騎士,奪得優勝考稱號。他挑選撒克遜貴族小姐羅文娜為比武會“皇后”。
第二天比武,艾凡赫在理查改扮的黑甲騎士的協助下,打敗了諾曼騎士們的圍攻,獲得全勝。但他身受重傷,多虧猶太人艾薩克及其女蕊貝卡精心療治,才脫離危險。第三天比賽箭術,著名的綠林好漢羅賓漢化名上場,表現了神奇的武藝。此時約翰得知理查回國的消息,內心惶恐,比武會草草收場。塞得利克和羅文娜回家途中遇艾薩克父女,結伴同行,被布里昂劫持到德·別夫城堡。“獅心王”理查得知,在羅賓漢的幫助下攻下城堡。布里昂又將蕊貝卡搶到聖殿騎士修道院。約翰探知理查下落,派人暗殺,羅賓漢救出理查。艾凡赫得知蕊員卡遇難,帶傷趕至聖殿騎士修道院和佑里昂比武,使蕊貝卡獲釋。理查宣布約翰及其追隨者為叛逆,重新登上了王位,獲得羅賓漢和撒克遜貴族的擁戴。理查王親自主持了艾凡赫和羅文娜的婚禮。蕊貝卡向他們祝福,后隨父離開英國。
歷史上的獅心王理查並非小說中那般仁政愛民,而是一個橫徵暴斂的國王。歷史上的羅賓漢也與小說中對獅心王理查忠心耿耿的羅賓漢大相徑庭,他是個果鶩不馴的草莽英雄,終生與諾曼王朝為敵,從未向君主效忠或妥協。
司各特與好友威廉·克拉克曾有過一次交談,克拉克提到當代英語辭彙受到盎格魯薩克遜古英語與諾曼語的雜揉影響,這引起了司各特的關注,成為他撰寫《艾凡赫》的最初動因。另外,19世紀英國興起了收藏中世紀兵器之風,司各特對此十分痴迷,早在19世紀20年代,他在阿博茨福德的家的門廊就用這些古兵器進行裝飾,他在這方而的愛好被用來解釋為創作《艾凡赫》的一個重要原因。
艾凡赫
在《艾凡赫》中,作者賦予了人公艾凡赫其中世紀英國傳統封建貴族所應該具備的一切優良品質,政治、威武、智慧、禮貌、勇氣、談吐不凡,甚至脫離了人的範疇,接近於神的品格。在那個時代,英國受到諾曼人的統治,經濟利益被諾曼人過分地侵犯,兩者間的關係處在尖銳對抗的時期。而這就需要一個中間人物來進行調節,以緩和這種矛盾。一方面來說艾凡赫是英國傳統貴族的代表人物,具備著一切優良品格,另一方面艾凡赫又與諾曼的國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樣一個人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將兩者之間的矛盾緩和了下來,衝突心理不再尖銳。
艾薩克
雖然還能夠讀到作者用略帶戲謔的筆調勾畫出的一個存在於基督徒傳統觀念中的猶太人形象—艾薩克,如他膽小而貪財,待人接物總是顯得誠惶誠恐。但是司各特並未循著醜化猶太人的文學老路走下去。在小說中艾薩克剛出場的時候,作者只使用了非常簡練的語言:“進來的是一個高高瘦瘦的老頭兒,不過因為老是哈著腰,顯不出他的身材究竟有多高。”可以想見,為了求得生存,作為猶太人的艾薩克不得不委曲求全,妄想以謙卑的身份換得主民們的一絲憐憫。更可怕的是,“長期處於這種被動地位,嚴重摧殘了他們的精神與感情。”可以這樣說,司各特對艾薩克的描繪很大程度上意在引導讀者感悟出造成其舉止卑瑣的社會原因。
艾薩克固然愛錢,但他敵犢情深,眷戀著自己的家;雖然膽小怕事,卻也能做到知恩圖報,幫助落難的基督徒。
蕊貝卡
在蕊貝卡身上,讀者能夠分明地看到一位扶危濟貧、善良博愛的全新猶太人形象。成長於充滿敵意的社會中的蕊貝卡並不像父親那樣卑躬屈膝地做人,而是堅定地捍衛著人的尊嚴,這主要表現在她作為一名女性對婚姻自由的追求以及作為一名猶太教徒對宗教迫害的勇敢抗爭兩個方面。
當父女二人與塞德利克一行人落人諾曼貴族魔爪的時候,蕊貝卡表現出的勇氣,是小說中任何一位人物所難以企及的。面對殘忍兇悍的基爾勃的強行求愛,她寧死不屈。此時作者也忍不住向讀者直接發出感慨:“蕊貝卡既有了崇高堅定的決心—這和她的花容玉貌是完全相稱的—當她說話的時候,她的神采更顯出肅穆莊嚴,簡直像是超凡入聖。”她勇敢的舉動不僅遏制了基爾勃進一步的無禮行為,還使他對蕊貝卡的態度大大轉變,使他由衷地欽佩這位被歧視民族的女子。為了贏得她的愛情,基爾勃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名譽和地位。蕊貝卡的抗爭與處在類似情況下的兩位薩克遜貴族小姐形成鮮明對照:羅文娜的漣漣淚水至多只能喚起綁架者的一絲同情;尤爾莉咖的貪生怕死竟使她作了殺死父兄的仇人的情婦。與蕊貝卡相比,這些貴族小姐的表現是如此的懦弱,而她們缺乏的正是前者為追求自由、榮譽的豪邁氣概。
蕊貝卡毫不猶豫地放棄了以改宗為代價的求生機會。其原因在於,一個民族的信仰是其精神支柱,代表著其民族精神。猶太民族失去構成民族歷史的最穩定、最持久的要素—地理疆域的情況下,仍能以民族共同體的形式頑強地生存下來,而且創造了流而不散的歷史文化奇迹,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宗教。對猶太人而言,改宗意味著其獨特精神傳統的失落和彼此之間心靈紐帶的缺失,是對他們的精神放逐。蕊貝卡的選擇表明她對本民族信仰及傳統的認同和尊重。因此,她寧作一名為維護本民族尊嚴而犧牲的殉道士,也決不願背叛自己的傳統,通過改宗使自己苟且偷生。她的決定絕不是出於對生命的漠視,而是因為她把生命和榮譽視為一體,不可分割。即使在極不公正的法律面前,她也沒有放棄最後的求生機會—請求比武決獄,為自己尋求一線生機。蕊貝卡的最終得救是她與社會偏見,與恃強凌弱的暴徒、與宗教陳腐觀念作鬥爭的勝利。
獅心王
司各特筆下的獅心王形象幾乎完全建立在傳說和民謠的基礎上,與歷史上的理查並不一致。司各特所需要的也正是這樣一個傳奇式人物,他在小說中前前後後用了幾章篇幅,著力渲染他的這一方面。在比武大會中,他是來無蹤去無影的俠客式人物,接著他又出現在教士的隱修室中喝酒唱歌,談笑風生;在托奎爾斯通城堡爭奪戰中,他又成了軍事指揮官和身先士卒的勇士,然後他又單槍匹馬奔走各地,一會兒與羅賓漢一伙人飲酒作樂,一會兒又來到了聖殿會堂主持正義。這樣,獅心王理查成了司各特所有小說中刻劃得較成功的形象之一。
羅賓漢
關於羅賓漢的出身和生平已無從查考,然而可以確定這是諾曼統治時期的一個人民反抗者,在蘇格蘭和英格蘭一帶流傳著他許多劫富濟貧、鋤強扶弱的故事,司各特也是在這些傳說的基礎上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據說他本來是一個自耕農,亦即自食其力的個體農業勞動者,他的部下也大多是自由農民和手藝人,他們都是在諾曼人的橫徵暴斂和土地兼井下走上破產的道路,因而淪為盜匪的。根據傳說,羅賓漢是一個出色的弓箭手,他的弓箭至今仍保存在約克郡的一個陳列室里。在小說中,他也是首先在阿什貝的比武場上以弓箭比賽的優勝者出現。他英勇機智,不畏強暴,作為剪徑的強人,也態度鮮明。在托奎爾斯通城堡的爭奪戰中,他是人民力量的組織者和領導人。
作品主題
小說《艾凡赫》的卓越成就,在於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十二世紀末英國封建主義全盛時期的歷史,比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中複雜的矛盾。自從一○六六年諾曼的威廉公爵征服英國后,英國的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受到異族的壓迫,廣大的農民淪為農奴,原薩克遜封建主也受到諾曼封建貴族的欺凌。當時的統治階級主要由兩個階層所組成:封建貴族和僧侶。封建貴族中還建立了各級騎士的食邑制度。在十二世紀末,封建主們經過一百多年的休養生息,在各自領地上的統治已比較鞏固,日趨驕橫自滿,有的相互兼并,有的公然反叛國王。他們為了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需求,不斷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迫使部分農民鋌而走險,例如本書中的羅賓漢和他手下的綠林豪傑們。當時的教會則自成一股勢力,直接歸羅馬教廷管轄,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一些有勢力的教派如本書中的聖殿騎士派,甚至敢於跟王室對抗。這些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在小說中都有生動的描寫和反映,如諾曼征服者統治集團內部以約翰親王為代表的諾曼封建貴族與國王理查一世之間爭奪王位的鬥爭,以塞得利克為代表的薩克遜貴族與以布里昂·德·波阿—基爾勃為代表的諾曼貴族之間的民族矛盾和紛爭,以及以羅賓漢為代表的被壓迫農民與弗朗·德·別夫等諾曼封建主之間的階級矛盾和鬥爭。
在《艾凡赫》中,小說還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塞德利克父子之間的矛盾衝突,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司各特對歷史生活進行如實再現的另一個角度就是家庭。塞德利克父子之間的衝突實質上是關於薩克遜古老的傳統和秩序是否要保存下來的矛盾,因此在這一家庭衝突中,那個時代的特徵被毫無遮攔地再現出來:種族衝突在家庭生活中若隱若現,而民族大融合時期的民族矛盾也在個人之間的恩怨中彰顯出來。
司各特作品錯綜複雜的矛盾還表現在:在統治階級的無情壓迫和剝削下,廣大底層人們被迫淪為強盜,與官府進行著殊死的搏鬥。讓人意外的是,塞德利克在強盜橫行的社會環境中竟然不怕走夜路。
塞德利克和阿澤爾斯坦隨著一對旅客走到一片森林的邊沿就要穿過林子時,行路的人開始擔心這個地方很危險,因為這裡群聚著很多鋌而走險的人,他們在政府的壓迫下淪為強盜。塞德利克和阿澤爾斯坦雖然看到天色已晚,但是卻依然決定走進這片森林,因為他們認為那些綠林人是不會擾害他們的。他們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薩克遜族的莊戶和農民佔據了那些綠林人中的絕大比例,他們過著這種流浪生活,成為亡命徒的罪魁禍首是政府嚴酷的森林保護法,通常情況下他們還是尊重本民族人的生命財產的。
文中將兩大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彰顯的很獨到。諾曼人從來都是以高姿態去看待其他民族的,一直對其他民族存有偏見。而雖然諾曼入侵者很傲慢,但是薩克遜人卻仍然堅持著本民族的特點,較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塞德利克雖然為自己兒子在比武上能戰勝諾曼人而高興,但是他覺得艾凡赫是“忤逆不孝”之輩;艾凡赫在戰鬥中不用本民族的“砍刀”,取而代之的是諾曼人的“長矛”,說明了他們民族的一些特質和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司各特一改以往文學作品中猶太人的反面形象,通過對猶太商人艾薩克及其女兒蕊貝卡一系列遭遇的描述,無情地揭露了盛行於歐洲社會近千年的反猶主義的罪惡,同時也表達出他對不同民族和信仰的社會成員之間和平共處的美好願望。從某種角度去看,《艾凡赫》就是一本講述猶太人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宗教上受迫害的血淚史。司各特是較早對反猶主義進行揭露的少數作家之一。在《艾凡赫》中他不但真實地再現了那個時代猶太人普遍面臨的困境,還通過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映襯出他對猶太人寬容、人道主義的態度。
《艾凡赫》中作者對猶太人的描述可以看作是他對猶太人態度的外化形式。司各特用飽蘸同情的筆墨不僅為讀者呈現了中世紀生活在英國的猶太人的生存困境,而且使讀者清楚地看到:造成猶太父女不幸的根源是反猶主義。就本質而言,反猶主義是一種非人道的、狹隘的種族主義,它不僅是對猶太人的歧視,還包涵了對其他膚色、其他信仰的民族的蔑視。正是基於這種心理,處於強勢地位的基督徒才不屑與所謂的異教徒往來,並對之迫害有加。這一題材在英國文學史上雖然已經得到過反映,但在對猶太人的刻畫上,司各特與以往作家有著明顯差異。他塑造的猶太人已擺脫了過去那種以惡抗惡的狹隘的復仇心理,他們都能或多或少地善待其他民族的人,體現出對民族、宗教和解的嚮往和追求,因此,司各特在刻畫猶太人的方面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從中可看到司各特堅定的人道主義立場和他對反猶思潮的無情揭露與批判。
從宏觀上講,小說展現了當時發生在諾曼人與撒克遜人之間的民族矛盾,諾曼統治集團成員間的內部矛盾,撒克遜貴族與農奴間的階級矛盾以及基督徒與猶太人的宗教矛盾。在這一矛盾綜合體中,始終有一條主線貫穿全文,即作者所倡導的調和社會矛盾、使社會成員能夠和平相處這一主題。作者對猶太人寬容的態度正是對這一主題的輝映。
藝術特色
作者在小說中再現中世紀英格蘭生活的時候,雖然描繪了一些富於浪漫色彩的比武、決鬥等場面,但並沒有把中世紀社會美化,而是用生動的文筆,揭露了封建貴族和僧侶們的腐化墮落,並在書中意味深長地指出:“小說書里的描述,還未將那一時代中黑暗悲慘的實況完全揭露出來。”
司各特是浪漫主義作家,具有傑出的講故事才能,他把不同線索有條不紊地交織在一起。像《艾凡赫》是以一對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經歷來聚合各種社會關係,將大大小小的事件,上至國王下至豬信的眾多人物,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這也正是沿用了騎士文學的創作方法。可以說,司各特在他的小說中,用淋漓酣暢的筆墨描繪了中世紀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在真實的歷史氛圍中為我們塑造了大量的俠客騎士形象,這些人物儘管多出自虛構,卻栩栩如生,真實地反映了歷史的進程。
司各特小說另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就是作者對於故事發生場景細緻而又真實的描述,通過詳細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小說人物心理變化的客觀背景,這樣就為小說中人物的行為提供了一個較為合理的動機,使得人物能夠擁有一個真實、觸手可及的歷史脈絡感。這樣一來,充滿真實感的環境背景描寫不僅僅完善了人物的真實性,而目為讀者提供了十分強烈的場景代入感,成為了作者表達自身主觀意圖的一種強有力的佐證。例如作者曾經這樣描述塞得利克的莊園:“一條深溝環繞在房屋的周圍,其中灌滿了從附近河道引入的水,深溝的內外兩邊都圍滿了籬牆,他們全部用尖頭的柱子組成,木材取自周圍的森林……”通過這樣細緻的描寫讀者可以十分自然地感受到獅心王弟弟統治時期的混亂,當時的英格蘭人需要隨時去面對有可能爆發的戰爭,因此在建造房屋時,採用這樣充滿防禦性質的田園結構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之處了,不僅如此,更多的是為小說的真實存在感提供了一份有例可循的現實依據。
《艾凡赫》中人物語言書卷氣很重,沒有太多的口語化現象,便於翻譯成其他文字。或許正因為,這部小說十分受歐洲及其他地區歡迎。《艾凡赫》不僅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廣泛發行,而且還被許多作家加以模仿,更有些國家把它改編成歌劇和戲劇上演。
出版時間 | 作品名稱 | 譯者 | |
---|---|---|---|
1913年 | 《撒克遜劫后英雄略》 | 林紓、魏易 | |
1978年 | 《艾凡赫》 | 劉尊棋、章益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4年 | 《艾凡赫》 | 王天明 | 譯林出版社 |
2007年 | 《艾凡赫》 | 徐菊 | 長江文藝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