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環保協會

美國環保協會

美國環保協會英文名稱為“Environmental Defense” ,是著名的美國非政府非贏利性環保組織,目前擁有超過40萬名會員。

協會簡介


美國環保協會自1967年成立以來,遵循創新、平等和高效的原則,凝聚科學、法律及經濟的思想,以及和各種部門建立起的新型合作關係,始終為最緊迫的環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美國環保協會
美國環保協會

協會成績


美國環保協會致力於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在和未來。涉及水、大氣、海洋、人體健康、食品安全以及生物多樣性等諸多領域。相比其他環保組織,美國環保協會擁有更多的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並且越來越多地與公司、政府、社區合作,尋找改善環境同時也能發展經濟的共贏之策。
美國環保協會曾經以有效的工作推動了廢除 DDT法令的頒布,從而開創了美國近代環保運動的先河;美國環保協會積極倡導市場手段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應用,例如臭氧層破壞、酸雨和城市光化學煙霧污染等。美國環保協會提出的 排污權交易概念成為《京都議定書》的核心思想;世界最大企業中的8個與美國環保協會合作,自願削減他們的溫室氣體排放;美國環保協會成功地說服了麥當勞停止使用泡沫塑料漢堡包盒子;減少動物食品中抗生素的使用;以及幫助聯邦快遞公司(FedEx)引入燃料利用率提高了50%以上的新型遞送卡車。這些成就展示了美國環保協會如何綜合利用科學、法律和經濟的手段推動環境保護思想的變革。
美國環保協會以科學研究為基礎深入探討環境領域中的重大課題,倡導得到廣泛持久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支持的解決方案。這得益於美國環保協會始終保持的非政治、有效和公正的立場。

協會追求


美國環保協會堅信,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必須以平等公正的經濟社會環境為前提。美國環保協會所致力追求的環境權益屬於全球所有人類,不分貧富也無論膚色種族。

中國項目


1997年以來,美國環保協會在中國開展了以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為代表的一系列項目,提倡環境管理中引入市場化的經濟手段,探索既有利於環境保護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的新方法。美國環保協會與國內政府和研究部門合作,開展了排污權交易在中國政策和立法方面的研究。
1999年4月,中國總理朱鎔基訪問美國期間,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解振華先生和美國環保署署長卡羅·布朗女士共同簽署了“在中國利用市場機制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的可行性研究”的合作意向書。1999年9月,美國環保協會與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簽署協議,在中美合作框架下開展總量控制與排污權交易的研究與試點工作,本溪和南通被確定為首批試點城市。
2001年9月,江蘇省南通市成功實現了中國首例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
2002年3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環辦函51號文,決定與美國環保協會一起,在山東省、山西省、江蘇省、河南省、上海市、天津市、柳州市以及中國華能集團公司開展“推動中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及排污交易政策實施的研究項目”(簡稱“4+3+1”項目)。各參與省市相繼完成總量分配、交易規則制定和案例試點。
2003年12月,國家環保總局聽取“4+3+1”項目工作總結報告。
2004年6月四省三市和華能公司的示範工作均通過國家環保總局驗收。
1999年11月和2004年5月,美國環保協會先後出版了《總量控制與排污權交易》、《中國酸雨控制戰略——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及排放權交易政策實施示範》書籍和光碟;與國家環保總局宣傳教育中心共同製作了《排污權交易在中國》電視片並於2004年10月在中央電視台成功播出。
2004年6月,美國環保協會與國內多個部門和研究機構在合作開展環保領域的政策研究基礎上,在杭州召開“區域環境合作高層國際論壇”,倡議打破行政區劃,開展區域環境合作。會議發表《區域環境合作,全局科學發展》藍皮書,蘇、浙、滬三地通過《長三角區域環境合作宣言》。
2004年9月,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杜丹德博士被中國政府授予中國對外國專家頒發的最高獎“友誼獎”。9月30日,杜丹德博士受到溫家寶總理的親切接見。
2004年12月,“中美國際環境問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空前規模的美國環保協會專家團來到中國,與中國專家在國際環境熱點領域展開全面對話與交流。並且與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簽署合作備忘錄,標誌著美國環保協會將與國內民間組織在更多的領域攜手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