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權謀的結果 展開
- 漢語詞語
- 克里斯-馬修斯創作的政治歷史作品
- 戰神之魂小說
- 權謀——諾貝爾科學獎的幕後
權謀
權謀——諾貝爾科學獎的幕後
《權謀——諾貝爾科學獎的幕後》一書,列五篇,十四章,包括:每一次頒獎都會引起無休止的爭端、難道瑞典科學院……對一切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渾然不知嗎、烏普薩拉的小教皇們、別殺彈鋼琴的,他正儘力而為、可恥的交易等內容。
書名:權謀——諾貝爾科學獎的幕後
作者:羅伯特·馬克·弗里德曼
出版社: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
羅伯特·馬克·弗里德曼(Robert Marc Fried-man,1949—),科學史家,首屈一指的諾貝爾科學史研究權威學者。自1980年開始,潛心研究諾貝爾檔案20餘年,通過發掘與 羅伯特·馬克·弗里德曼(Robert Marc Friedman,1949— ),科學史家,首屈一指的諾貝爾科學史研究權威學者。通過發掘與評獎當事人有關的大量書信、日記、評審報告等素材,撰著了《權謀》(又譯為《權謀:諾貝爾科學獎的幕後》)這部“將諾貝爾獎請下神壇”的驚世之作。評獎當事人有關的大量書信、日記、評審報告等素材,撰著了《權謀》這部“將諾貝爾獎請下神壇”的驚世之作。
中國人心目中的諾貝將是什麼樣子?為什麼只有諾貝爾和平獎給過中國人?諾貝爾獎是否會不斷引起人們對錢學森之問的思考?諾貝爾獎是否已經構成了中國人意識中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得過獎的領域很容易再次獲獎?中國人如果無人獲得諾貝爾獎,是否就無緣科技大國?
《權謀——諾貝爾科學獎的幕後》的作者羅伯特·馬克·弗里德曼,是挪威奧斯陸大學科學史教授,也是首屈一指的諾貝爾科學獎史研究權威學者。他在1980年被邀請參加新近開放的諾貝爾獎檔案的工作,此後潛心研究諾貝爾獎檔案20多年,通過發掘與評獎當事人有關的大量書信、日記、評審報告等素材,作者力圖打破這樣的一個幻象:諾貝爾獎公正而客觀地將桂冠加在物理學和化學界“最佳”的科學家頭上。在成書前,他的初步結果發表在英國科學雜誌《自然》上。
前言 v?
權謀——諾貝爾科學獎的幕後
引言 非凡的優異
1 諾貝爾獎和它的歷史
2 作為一種建制的科學
3 訪問外國:一個介紹
第一篇 每一次頒獎都會引起無休止的爭端
1897—1914年,諾貝爾獎的開始
第一章 我所能想得出來的使用一份遺產的最愚蠢方式
保持諾貝爾的理想
1.1 諾貝爾的遺產
1.2 幫助夢想者還是陰謀者?
1.3 把零星碎片拼起來
1.4 談判的遺產
1.5 誰在負責?
第二章 分崩離析?
不顧一切地追求化學上的共識
2.1 “團結就是力量”
2.2 擺平老前輩
2.3 “幹掉彼此的候選人”
第三章 與我自己專業密切相關者優先?
諾貝爾物理學獎中的偏見
3.1 物理學中的實驗主義偏見
3.2 “煩惱和悲傷”:一種鬥爭文化
第四章 每個諾貝爾獎都可比擬為一面瑞典國旗?
皇科院的特權——選優
4.1 “把標準降到……連我們自己的人……都能得獎”
4.2 “皇家瑞典的皇室”和“大排檔的國家”
第二篇 難道瑞典科學院……對一切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渾然不知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偏向的中立和諾貝爾夢想的終結
第五章 諾貝爾獎在戰時應該照常頒發嗎?
1914—1915年,中立之文化政治
5.1 1914年:利己的中立?
5.2 1915年:一個立場的選定
第六章 傷口仍在滴血的時候!
諾貝爾的激情:1916—1919年,保衛文化
6.1 確定諾貝爾的新角色
6.2 1917年:拭目以待
6.3 1918年:為戰後作準備
6.4 1919年:開始的終了
6.5 諾貝爾獎和皇科院蒙羞
第三篇 烏普薩拉的小教皇們?
1920?—1933年,傲慢和盤算:物理學獎
第七章 絕不能讓愛因斯坦得諾貝爾獎
讓物理學為瑞典保平安
7.1 前奏:兩次世界大戰間的物理學
7.2 世界舞台上的愛因斯坦
7.3 愛因斯坦與諾貝爾地方主義
7.4 愛因斯坦的勝利
第八章 坐在諾貝爾委員會上,猶如坐在流沙上
紀律和不滿
8.1 兩位求變的物理學家
8.2 1923年:從諾貝爾物理學中取消天體物理學
8.3 既省錢又救了西格班
8.4 反叛
第九章 皇科院中的喧囂?
接管委員會
9.1 反暴動行動
9.2 肆無忌憚的奧森
第四篇 別殺彈鋼琴的,他正儘力而為
1920—1940年,尋求諾貝爾化學獎的標準
第十章 十足心胸狹窄之人進入委員會
無知,無能:一個昏亂的化學委員會
10.1 克服阿倫尼烏斯:能斯特的奮鬥
10.2 尋找夠格的候選人
10.3 針鋒相對
10.4 外交和偏見
第十一章 三思而行?
委員會的更新與生物化學的偏見
11.1 斯維德貝里的成名
11.2 委員會的牛頭犬:馮·奧伊勒〖CD*2〗切爾平
11.3 另外的聲音,另外的選擇:界定化學的
挑戰
第五篇 可恥的交易
以科學之名義敗壞諾貝爾遺產
第十二章 讓人眩惑的方言
停止發獎,保留判斷
12.1 人各一所諾貝爾研究院
12.2 保密、信任和欺騙
第十三章 完全缺乏一個明晰而客觀的標準
大科學和低道德:獎的權威
13.1 世界回旋加速器工作者大團結
13.2 不讓邁特納得獎:瑞典的核賭注
第十四章 聖殿騎士們
進入諾貝爾“天才”和“優異”平庸的時代
14.1 非常時期中的例行公事
14.2 峰迴路轉?
結語 深入的反思
1 信念之根據
2 競爭的文化
3 拯救諾貝爾的遺產
附錄一 1901—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化學獎獲獎人
附錄二 1900—1951年委員會成員
附錄三 獎金金額
註釋
譯後記
多年以來,那來自斯德爾摩的電話、與瑞典皇室在一起的歡宴、金光閃閃的獎章……都已經化為中國人的一種想像、神話和情結。而最近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進推出的《權謀——諾貝爾科學獎的幕後》直擊諾獎內幕的核心,一定程度上揭開了蓋在諾獎上的神秘面紗,恢復了其本來面目。弗里德曼還在《中文版序》中對中國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我們特加標題轉載如下,以饗讀者。
近年來,中國已開始重新考慮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上的重要性。雖然沒有第一手的資料,但我感覺到中國科學已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在研究的優先問題和建立一個現代的研究文化上,科學界和政府部門已經展開了討論和爭辯。促進科學界更好地利用人力資源為中國社會謀幸福,推動普遍的知識進步,當然是一項很艱巨的使命。但是同樣重要的是:面對這個大好的發展機會時,中國科學家應當採取什麼樣的價值觀,如何看待和認識自己。
諾貝爾獎被認為與優異和國際榮譽同義,在有些人心目中,爭取得獎似乎就是一個研究工作者和國家科學界的最高目標。有些國家的官員在制定他們的科學政策時就以獲獎為目的。一些雄心勃勃的科學家將他們的工作計劃和夢想建立在一個期望上:有朝一日被邀請到斯德哥爾摩去,從瑞典國王手中接受一枚諾貝爾獎章。可是我們對諾貝爾獎究竟知道多少呢?對一位科學家或一個國家來說,獲得諾貝爾獎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對很多讀者來說,這本書也許充滿了驚奇,使他們耳目一新。在中國及其他地方,人們普遍有一種信念:諾貝爾獎用一種客觀、公正的方法來判定科學中絕對最好的成就,至少在它所認可的領域,如物理、化學和生理學/醫學內。在本書中,我利用已經公開的官方檔案資料,重新回顧了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和化學委員會從1901年到1950年的會議的議程。我的發現有助於我們了解諾貝爾獎的真實意義,讓我們能更正確地衡量人們對諾貝爾獎盲目崇拜是否明智。
人們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對諾貝爾金質獎章歡呼雀躍,到了今天仍然有增無減。直到最近,諾貝爾檔案才解密。長期以來,由於不知道誰提名諾貝爾獲獎人,誰評定獲獎人,認真探討諾貝爾獎是不可能的。本書詳細說明了為什麼諾貝爾獎章刻畫了人們的脆弱,為考慮諾貝爾獎對中國科學的意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獲獎從來就不是一個自動程序,不是已然達到神奇層次成就所帶來的回報。
本書顯示:瑞典委員們自身對科學的認識嚴重影響評審的結果。他們的判斷、偏好和興趣不可避免地摻入他們的工作。有些委員力求公正,也有一些試圖謀求私利。但即使當事人能超越偏見,選擇獲獎人仍然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工作。委員們偶爾也承認,有時候好幾位候選人都具有得獎資格。在本書中看到,我們沒有理由相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就是一群“最佳”的科學家。有些20世紀最偉大的智識成就,並沒有被斯德哥爾摩所認可。
那麼,為什麼人們如此崇拜諾貝爾獎呢?本書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指出,我們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從一開始就出現了一幫崇拜者,這與新聞媒體對它的高度關注不無關係,它激起了人們的興趣和幻想。這種崇拜並不是建立在獲獎者本身非凡的優異上,而多半是建立在由於諾貝爾獎所帶來的名聲、地位和許多連帶的利益上。各國科學界的帶頭人欣然加入這個行列,隨後各種與諾貝爾獎有利害關係的團體和機構更加擴大了這個群體。
也許當諾貝爾獎的神秘性降低后,我們可能對科學生活的真正意義有更好的了解。無論諾貝爾本人心中對“為人類造福”有什麼想法,他絕不願意看到他的獎被用來獲得狹隘的專業利益,或為研究機構和國家做廣告。難道科學的靈魂就是新發現的競賽嗎?科學所賦予人類社會的,比對諾貝爾獎的追求要豐富得多。
我希望中國的科學家們和政策制定者們仔細思考:一個以贏得諾貝爾獎為目的的政策有何意義?一個旨在達到所謂諾貝爾獎水平的研究的科學政策,如果是指建立能夠得到國際尊重的一流科學中心,應該是件好事。可是如果諾貝爾獎本身成為目標,我們就需要考慮一些其他的因素。諾貝爾獎不包括很多重要的科學領域,譬如環境科學、
權謀——諾貝爾科學獎的幕後
我們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中國在未來數十年中開展了一流的地震學研究;中國科學家在認識產生地震的力上作出了開創性的發現,為地震預報提供了非常先進的手段。這種成就無疑對中國人民有極大的價值,也會獲得世界各國的尊敬。這種成就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也為全人類造福,有利於科學發展,但是它不會贏得諾貝爾獎。地震學,更廣泛一點,地質學都不包括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範圍內。另外如海洋學、農業遺傳學和宇宙學也不屬於諾貝爾獎評定內。期望一位工作在中國的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如果相信它是一個國家表現科學技術高水平的唯一或最佳途徑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