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仁厚鎮的結果 展開
- 河北省唐縣仁厚鎮
-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玉州區轄鎮
仁厚鎮
河北省唐縣仁厚鎮
唐縣城(今縣城之仁厚鎮)早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8年)就是鮮虞白狄人所建治所。西漢初置唐縣,時縣城陽邑(亦稱唐、唐邑,今南北固城村),相傳亦是堯為唐侯時的治所。晉時始遷縣城於唐縣城。隋朝遷縣城於左人城(或稱左人邑,西漢為左人鄉,今周雹水、北雹水村)。唐代聖曆元年(公元698年),遷縣城於西城子里(今西城子村),五代因之。北宋又遷治於左人城,不久又還治於唐縣城(即今縣城)。金、元、明、清及民國,唐縣均在今唐縣城設治,俗稱唐縣城。2020年,常住人口為121133人。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曾整修城牆,築東、西、南三門城樓,建學廟。明隆慶三年(1569年),增築縣城東、西、南三門瓮城。崇禎七年(1634年),加厚牆體,增築垛口900個。清康熙元年(1662年),改東門瓮城由向東而向南。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唐縣城垣。嘉慶十五年(1810年)八月大修城垣后,城周圍720丈,高3丈,頂寬1.3丈,底寬2.3丈,石腳土身,垛、面、門、台皆磚。時東門曰環東,南門曰衛南,西門曰鎮西。城北有沙河道,右岸有護城石堤,城南有城澗河自西而南護衛,上圖為光緒三年縣城分布圖。
民國11年(公元1922年),唐縣城內更名為仁厚鎮,時城牆完好,方圓一華里。1945年9月3日,日本侵略軍被迫逃離唐縣城,淪陷8年的唐縣城宣告解放,9月24日唐縣抗日民主政府進駐唐縣城。縣政府仍駐舊衙署,11月將縣城東、西、南三面城牆拆除。
1956年大雨,因縣城內地域狹窄,不利發展,縣政府各機關開始外遷至舊城東北600米處今址,時建瓦房7排196間,同時建禮堂兼劇院一處。1958年7月,唐、望兩縣合併,仍稱唐縣,縣城遷至望都城關。1962年1月唐、望分縣,唐縣人民委員會又遷回仁厚鎮。1963年8月特大洪水后,舊城內瀝水上翻,後街北城根成為沼澤,縣委決定搬遷,整修城北河堤防,建幸福橋一座。1964年後,縣政府所屬大部分機關陸續遷出舊城,建成今縣城。
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仁厚鎮曾改稱“東風大隊”,1984年復稱唐縣城內。城關改稱仁厚鎮人民政府。
唐縣晚會
南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元年(479年)撤消唐縣併入安喜縣(今定州城東南),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復置唐縣,屬定州博陵郡。唐代屬河北道定州。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改唐縣為中山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復為唐縣。後晉(石敬瑭)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改唐縣為博陵縣,後漢(高祖劉知遠)乾祐元年(948 年)複名唐縣。宋屬河北西路中山府。今屬河北西路定州所轄。元代改屬保定路。明代隸屬京師省保定府。清初仍屬保定府所轄。
民國初沿清制,民國2年(1913年)撤銷府級建置,唐縣屬直隸省范陽觀察使所轄。民國3年(1914年)范陽道改稱保定道轄唐縣。民國17年(1928年)6月28日,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唐縣屬河北省直轄。民國26年3月唐縣屬河北省第一督察區所轄,是年“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爆發,9月18日國民黨唐縣政府逃亡於西安,唐縣城被日本侵略軍佔領。
民國26年(1937年)1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邊區開赴唐縣抗日。中旬在北店頭村建立了唐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西區所轄。民國28年(1939年)先屬冀西二專區,后屬四專區。民國31年(1942年)改屬北嶽區四專區。民國33年(1944年)改屬北嶽區三專區。民國34年(1945年)改屬冀晉三專區,是年9月3日,日本侵略軍撤出唐縣城,縣城解放,唐縣抗日民主政府遷駐唐縣城。民國35年(1946年)2月,唐縣屬冀晉行政公署所轄。
民國35年(1946年2月21日,逃亡的國民黨唐縣政府人員返回王京村(京漢鐵路清風店火車站),建立唐縣政府,妄圖接收勝利果實。民國36年(1947年)1月19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至此唐縣境內全部解放。是年唐縣屬晉察冀北嶽區五專區所轄。民國37年(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唐縣屬五專區。民國38年(1949年)1月改屬察哈爾省易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唐縣屬保定專區所轄,一直到1990年底,或稱保定專區,或稱保定市,或稱保定地區,唐縣依然屬之。
保定市所轄各縣的名稱大部分來源於該縣治所在地名稱或者是該縣的古地名,比如滿城縣(滿城鎮),清苑縣(清苑鎮),淶水縣(淶水鎮),阜平縣(阜平鎮),定興縣(定興鎮),高陽縣(高陽鎮),容城縣(容城鎮),淶源縣(淶源鎮),望都縣(望都鎮),安新縣(安新鎮)等等。而唐縣治所在地卻叫“仁厚鎮”。這一名稱傳說始於清末(《保定地名志》),距今已百餘年的歷史,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
清朝時期,有一個山西商人要到保定去做生意,途徑唐縣。時天氣炎熱,商人口渴難耐,正巧碰上有位老漢和他老伴在菜園裡澆菜,於是便上前要了些水喝,順便將裝有盤纏的包袱放在水井邊的大石頭上。由於急著趕路,喝完水后,商人便急匆匆上馬走了,到了保定后,才猛然間想起:“糟了!錢丟在路上了,應該是在唐縣喝水時丟的。”回去吧,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人家也不一定認賬,自認倒霉吧!商人心想。
幸虧在保定商人還有些同鄉,於是借了些錢,開始做生意。經過3年的苦心經營,終於賺了大錢,成為了一名腰纏萬貫的富翁,他也就逐漸地遺忘了這件事。
一天,商人山西家中來信,要其回家一趟。經過唐縣城關時,忽然想起了3年前丟失盤纏的這件事,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憑記憶找到了那個菜園,巧的是老漢和他老伴又在菜園裡澆水,於是便問他是否還記得3年前有一位商人在這裡喝水,將裝有錢的包袱丟在水井邊上的事。老漢仔細地打量了商人一番,然後拿起鐵鎬就往井邊刨,不一會兒,就刨出了一個包袱遞給商人,打開一看,銀子分文不少。商人大為感動,拿出一半銀子贈給老漢,老漢卻推辭道:“我若要你的銀子,還會等到今天嗎?我們唐縣人向來仁義厚道,不會取不義之財。”
眼看天黑了,商人提出在老漢家借宿一晚上。老漢說:“別說住一晚上,就是住幾天也行。”還吩咐老伴殺雞打酒,款待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晚上,商人和老漢拉起了家常,得知老漢沒有兒子后,商人說:“我有3個兒子,一定要給你們老倆一個伺候你們,為你們養老送終;”老漢推辭不過,只好答應了。商人回到山西家中,帶了三兒子來唐縣認了養父母。
由於家風良好,教育有方,後來商人的三兒子中了狀元到京城任職。臨走時,想起父親臨來時對他講過:唐縣城關人實在、厚道。於是提筆寫下了“仁義厚道”四個大字,城關鎮也改名稱作“仁厚鎮”,直到現在。
1958年建仁厚鎮公社,1966年改名東風公社,1984年建仁厚鎮,1996年初壇下鄉併入。1997年,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5.7萬,轄城內、西關、南關、東關、麻黃頭、曲庄、山南庄、縣北、北莊子、南莊子、大寺城澗、四城澗、南壇、園子、劉家莊、棗園、房庄、野牛、北野羊、南野羊、張盆、薛莊子、大馬庄、小馬庄、徐家莊、北馬辛、壇下屯、壇下辛、壇下史、壇下張、許王莊、黃家莊、孔家佐33個行政村。
代碼 130627100:~001東環路居委會 ~002南環居委會 ~003唐堯東路居委會 ~004唐堯西路居委會 ~005國防路居委會 ~006國防橋居委會 ~007向陽北街居委會 ~008光明路居委會 ~200園子村 ~201仁厚鎮村 ~202東關村 ~203劉家莊村 ~204張盆村 ~205野牛村 ~206南野羊村 ~207北野羊村 ~208南壇村 ~209南關村 ~210西關村 ~211四城澗村 ~212大寺城澗村 ~213麻黃頭村 ~214曲庄村 ~215縣北村 ~216山南庄村 ~217北莊子村 ~218南莊子村 ~219棗園村 ~220房庄村 ~221壇下辛村 ~222壇下史村 ~223壇下屯村 ~224壇下張村 ~225許王莊村 ~226黃家莊村 ~227孔家佐村 ~228薛莊子村 ~229徐家莊村 ~230大馬庄村 ~231小馬庄村 ~232北馬辛村
位於唐縣縣境中南部。國道324過境。轄9個村172個村民小組,轄區面積30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7026萬,人口自然增長率9‰,耕地面積1428公頃,糧食種植面積1216公頃。農機總動力1.23萬千瓦。有林面積1112公頃。地方特色產品有大蒜、花生、紅薯等。
仁厚鎮科研
仁厚鎮科研
仁厚鎮農田
仁厚鎮農田
2021年6月29日,唐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截至2020年仁厚鎮常住人口為1211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