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祖祠

旅遊景點

東山祖祠位於莆田市東岩山,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原系林龍江祖父林富建的“東山樵舍”,明代建為“麟峰書院”,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林龍江開始在東山樵舍講學,把樵舍改稱為“東山祠”。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林龍江逝世后,於萬曆三十年(1602年)門徒把它改建為麟山祖祠,俗叫東山祖祠,主祀三教先生林龍江。清宣統元年(1909年),再次改建,匾稱東山祖祠。

建築特色


祖祠山門系馬來西亞、吉隆坡三教堂全體門人和祖祠門人於1997年捐資修建。山門石刻楹聯“天地無私咸化育;聖賢立說序綱常”、“道炳乾坤扶萬古;學參天地貫三門”和東山祖祠匾額引人入勝。外廊兩側各奉天神地祗守門將軍。
祠內大殿前方左側磚坪上,有石埕群團狀似麒麟,故名麒麟石。拜亭前方石埕右側水井,井內系荒石湧出清泉,水質純凈可口,全年不枯,是天然礦泉水,祠后一株千年古樟,干圍長達成13.8米,一干3支,一支枝葉茂盛,兩支雖枯,出現再生奇迹,其樹世傳為三教合一象徵,至今有1600多年,是省文物保護之植物。可堪稱祖祠"三奇迹"。1993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東山祖祠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
祠宇坐北向南,由三門、石埕、拜亭、丹墀、宗孔堂及林龍江紀念館等組成建築群。三門正中懸橫匾"東山祖祠",旁列"真心超出三千界、妙法還從不二門",兩側各奉天神、地祗守門將軍。拜亭為24根石柱支架的簡殿,樸素大方,供瞻仰和休息之用。紀念館陳列著林龍江先生的生平事迹。
過丹墀是祖祠大殿,正中匾“宗孔堂”三個大字,1988年重修,五廂式,寬敞高大;宗孔堂內正中奉祀三一教主林龍江金身神像,上額“倡明三氏”,是1988年夏教中華台灣總會捐贈;教主神像左邊奉祀張三丰仙師金身神像;右邊奉祀卓晚春真人金身神像;正堂東西兩向列祀:“四配金身坐像”,即教主四大門徒;盧文輝先生、林貞明先生、朱逢時先生、張洪都先生。
東山祖祠
東山祖祠

主要景觀


千年古樟
東山祖祠內有千年古樟,高約15米,樹圍13.8米,至今有1700年樹齡,樹分三杈,其中二杈已枯萎,但有一杈仍枝繁葉茂,龍蟠虯舞。一株三椏長勢,相傳為三教合一的象徵,為文物保護之樹,號稱“八閩第一樟”。
據悉,該古樹植於晉朝懷帝年間,自上世紀50年代起就遭受白蟻危害。二十一世紀初,莆田市組織專家運用科學方法,消滅了3個白蟻品種、幾十個蟻巢、近千萬隻白蟻,又採用填入肥沃耕作土壤、分層撒施有機肥和複合肥、定期噴灑葉面肥等方法對古樟進行復活和複壯。經多年的精心護理,古樟衰枯的樹桿上長出了豆芽般的鬚根,成功復活。
現如今,復活后的千年古樟枝椏越長越茂盛。為防止古樟不堪重負而傾倒,東山祖祠管委會還特地澆灌了幾根水泥柱支撐在古樟枝椏之下。
復活、複壯、重量支撐,使得僅有的“八閩第一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林龍江紀念館
林龍江紀念館,於1991年由海內外信眾捐建,三層樓宇翅梁畫棟蔚為壯觀。館內陳列著林龍江先生的經典著作和生平事迹。紀念館的山門用花崗岩石砌建,仿古建築,與旭日相輝映。山門兩邊牆壁鑲嵌海內外名題詞詞,弘揚林龍江經典文化,學習林龍江愛國精神。

文化活動


東山祖祠是三一教發祥地,是三一教信徒、信眾及社會善男信女學道、傳道、朝聖的聖地,至今有近500年歷史,是三一教教務活動中心,現為莆田市三一教協會會址。現在,她將繼續成為聯繫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增進聯誼、學術交流傳龍江文化化的紐帶和搖籃。

領導調研


2012年元月三日,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在省民族宗教廳黨組成員、紀檢組長王志明及宋哩處長、莆田市民宗局張元坤局長等陪同下特地來市三一教協會、東山祖祠管委會視察並指導工作。
2015年1月26日下午2:00許,中共中央委員、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帶領中央統戰部研究室副主任夏畦、國家宗教事務局政法司副司長劉金光一行6人,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洪捷序、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廳長楊志英、中共福建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李家榮、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副廳長林致知、莆田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阮軍、莆田市民宗局局長張元坤等省市領導的陪同下,蒞臨莆田市三一教協會東山祖祠調研三一教工作,受到了莆田市三一教協會領導班子以及東山祖祠管委會的熱烈歡迎。
東山祖祠
東山祖祠

地理環境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東山巷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