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蘆溝橋的結果 展開

蘆溝橋

蘆溝橋

亦稱盧溝橋,位於中國北京城西南13公里,宛平縣城西門外,跨永定河(金代稱盧溝河)的聯拱石橋。

目錄

正文


這座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金代,盧溝河是出入京都的南北交通要津,也是軍事要地,因而建盧溝橋。橋全長212.2米,計入兩端橋堍共長約266.5米。全橋有11孔,各孔的凈跨徑和矢高均不相等,採用邊孔小、中孔逐漸增大的韻律設計,形成了優美的橋型。據近年實測,各孔凈跨徑如表:
蘆溝橋
蘆溝橋
各孔矢跨比約 1/3.5至 1/3.7,拱圈軸線為單心圓弧,拱圈寬 8.4米,拱圈厚度除東起第一、二孔為0.5米外,其餘各孔為0.88~1.00米。全橋有十個墩,其寬度為5.3米至7.25米不等。每墩上游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其尖頭部裝有一根三角形鐵柱,用以加強。基礎為木樁基。原橋面行車道寬7.6米,用石料鋪砌,橋面兩側築有石欄,石欄柱北側有140個,南側有141個,石欄柱間距約1.8~2.0米,柱高1.40米,各柱頭上刻有石獅,雕飾工巧,姿態各異,或蹲、或伏,或大撫小,或小抱大,頭數眾多,有“數之輒不盡”之說。據詳查記錄,石獅共有485頭。石柱間嵌石欄板,高85厘米,橋兩端各有華表、御碑亭、碑刻等,橋東端北側御碑亭的石碑上刻有清乾隆題字“盧溝曉月”。
蘆溝橋於元、明兩代曾經修繕,據記載:清康熙年間水溢、橋圮,東北十二丈重修,即今東起第一、第二兩孔是重修的,其餘各孔是金代原建。
蘆溝橋建成至今已790多年,主拱圈石料已有風化剝落和灰縫殘缺的現象,東起第五、第六孔尤為嚴重。拱上填料原為散體,經多年洪水淹沒,局部沖淘,多有空洞。但這座橋仍有較大的承載能力。1975年曾進行承載力的試驗,採用軸距為1.5米的15個軸的掛車,進行分級載入,每級均往返運行,最終載入至429噸,實測跨中瞬時最大撓度值在第五孔、第六孔分別為0.52毫米和0.49毫米,相當跨徑的1/25000,全橋各孔均變形甚微,受力處於彈性階段。1976年春,安全通過了載運特大型貨物的總重量為 400噸的平板車。現今蘆溝橋仍具有較大的承載能力。
蘆溝橋久已聞名中外。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著《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對這座橋有較詳細的記載。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變在此發生,又稱蘆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中國本部的開始,從此持續八年之久的抗日戰爭開始了,蘆溝橋因此成為有歷史意義的紀念性建築物。(見彩圖)
蘆溝橋
蘆溝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