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競爭力

產業競爭力

產業競爭力,亦稱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某國或某一地區的某個特定產業相對於他國或地區同一產業在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持續獲利等方面所體現的競爭能力。

介紹


競爭力實質上是一個比較的概念,因此,產業競爭力內涵涉及兩個基本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比較的內容,一個是比較的範圍。具體來說:產業競爭力比較的內容就是產業競爭優勢,而產業競爭優勢最終體現於產品、企業及產業的市場實現能力。因此,產業競爭力的實質是產業的比較生產力。所謂比較生產力,是指企業或產業能夠以比其他競爭對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續生產出消費者願意接受的產品,並由此獲得滿意的經濟收益的綜合能力。產業競爭力比較的範圍是國家或地區,產業競爭力是一個區域的概念。因此,產業競爭力分析應突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包括產業集聚、產業轉移、區位優勢等。

評價原則

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的廣泛性、系統性,以及產業競爭力評價本身的目的性、實用性等特徵,共同決定了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造及評價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在產業競爭力評價中,這一原則體現在對產業競爭力概念認識的正確性、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合理性、評價方法的邏輯嚴密性以及數據分析的準確性等方面。
(2)可行性原則。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的可行性主要是指指標體系的設置要盡量建立在波特鑽石理論基礎上,又要考慮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數據必須有現實的可達到的收集渠道,同時指標體系要簡繁適中,計算、評價方法簡便、明確、易於操作。
(3)過程指標和狀態指標相結合原則。過程指標是指那些反映產業競爭力提高過程的指標,而狀態指標指那些反映產業競爭能力或競爭結果的指標。由於產業競爭力具有明顯的動態性,只從靜態角度對其進行考察是不全面的。而只從靜態角度考察產業的發展規律,得到的評價結果又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因此,在評價產業競爭力時,既要有反映當前產業競爭力狀態的靜態指標,也要有能反映產業競爭力變化趨勢的動態指標。

評價指標體系

產業競爭力是個相比較的概念,它是通過選擇一定評價產業競爭力的指標體系進行比較分析的。產業競爭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基本出發點是,要能夠客觀準確地反映產業競爭力,儘可能利用現有統計資料提供的數據。指標體系的規模要適當,因為指標太少,雖然能夠減少評價的工作量,但是難以綜合反映評價對象的特徵。指標太多,雖然有利於把握評價對象的特徵,但是加大了評價的工作量,尤其是採用加性並和規則時,指標間的互補性會掩蓋評價對象之間的差異性。根據重點和準確相結合、科學性和可行性相結合、過程指標和狀態相結合的原則,從產業競爭力的構成出發,將指標體系設計如下,如下表所示。
顯性指標
1.產業產品的市場份額(市場佔有率)
2.產業盈利能力(產業平均資產利潤率)
隱性指標直接原因指標
與生產率有關的
各項指標
1.勞動生產率
2.成本
3.價格
4.企業規模
與市場營銷有關
的各項指標
1.品牌商標
2.廣告費用
3.分銷渠道
與企業組織管理
有關的各項指標
1.售後服務網店
2.全球質量保證體系
間接原因指標生產要素類指標
1.申請專利技術項目及其估價
2.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
比重
3.做出過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
的工程技術人員的數量及其
在專業人才中的比重
需求因素類指標
1.需求規模指標和需求增長速
度指標
2.產品系列化指標
相關產業因素
相關產業和供應商的工業產出
絕對額及其佔一國或一地區
工業總產出比重
企業戰略、結構
和競爭狀態因素
指標
1.行業平均工資水平
2.企業或行業債務率
3.企業的資本結構
4.行業的市場結構

研究方法和模型


研究方法

在產業競爭力研究上,具有一套專業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顯性指標,隱性指標,與市場營銷有關的各項指標,與企業組織管理有關的各項指標,間接原因指標,需求因素類指標,相關產業因素,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狀態因素指標等。

波特鑽石模型

波特教授認為,產業競爭優勢是由產業的生產要素、需求因素、相關和支持產業、企業的戰略和組織結構、政府、相關機會六個要素決定的。但從產業整體競爭力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產業是否有競爭力,主要是由技術革命和技術創新、經濟發展階段、產業資源、產業政策和市場規模五個因素決定。

技術革命的影響

技術革命決定了一個產業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興衰,它不因一國一地的特殊情況而改變其總的演變趨勢;一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這個國家那些產業存在比較優勢,容易產生有競爭力的企業,那些產業的企業要想成為有競爭力的企業條件還不具備;國家相關資源的餘缺決定了有潛力成為有競爭力產業的發展順序和發展路徑;產業政策能夠影響、促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某個產業有競爭力或喪失競爭力;而市場規模則決定了這個產業的最終競爭潛力。這五個因素共同決定了一個產業的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