紈絝子弟

漢語成語

紈絝子弟,漢語成語,拼音是wán kù zǐ dì,舊時指官僚、地主等有錢有勢人家成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子弟。出自《漢書·敘傳上》。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含貶義,常指為人。

成語介紹


注音:wán kù zǐ dì
釋義:舊指官僚、地主等有錢有勢人家成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子弟。紈:細絹;紈絝:細絹做的褲子。
用法: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膏粱子弟、花花公子、膏粱年少
紈絝子弟的代表——高衙內
紈絝子弟的代表——高衙內
反義詞:發奮圖強

成語示例


①錢正興在他眼底中,不過是一個紈絝子弟,同世界上一切紈絝子弟一樣的。(柔石《二月》六)
紈絝子弟-高衙內劇照
紈絝子弟-高衙內劇照
②他是一個紈絝子弟;整天吃喝玩樂;遊手好閒。
③清王朝覆滅后;八旗貴族斷了皇糧;不少只會吃喝嫖賭、百無一能的紈絝子弟淪為乞丐。

成語典故


《漢書·敘傳上》:“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褲之間,非其好也。”
紈絝子弟-高衙內解足球
紈絝子弟-高衙內解足球
《宋史·魯宗道傳》:“館閣育天下英才,豈紈絝子弟得以恩澤處耶?”

成語辨析


〖正音〗子,不能讀作“zì”。
紈絝子弟
紈絝子弟
〖辨形〗弟,不能寫作“第”。
〖辨義〗“紈絝子弟”和“花花公子”都指服飾華美;只會享受的富家子弟。“紈絝子弟”偏重在只知享受;不知勞動。“花花公子”偏重在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成語詩句


宋·虞儔《用韻賦歲暮田家嘆聞之者足以戒也》:催科里正莫頻頻,望麥登場更浹旬。紈絝向來無餓死,黃冠此去罷迎神。田間作苦誰憐汝,天上調元合有人。自嘆農家消底物,百金斗米便回春。
宋·蘇軾《贈李彥威秀才》:棄書捐劍學萬人,紈絝儒冠皆誤身。窮途政似不龜手,與世羞為西子顰。
元·楊維楨《七哀詩》:白頭灑慈淚,紅顏服嫠衰。借問送車人,共惜紈絝兒。
清·曹雪芹《西江月》: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