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陳敬賢的結果 展開

陳敬賢

愛國教育家

陳敬賢(1889年1月13日-1936年2月20日),男,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的胞弟,愛國實業家、教育家。

陳嘉庚1918年,親自督辦的集美師範、集美中學開學。他籌劃、督建了新教學樓群和配套設施,初步形成了集美學校宏大的規模。1937年1月,集美學校把禮堂改名為“敬賢堂”,該校尊稱陳敬賢為“二校主”。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坎坷幼年

1889年1月13日誕生於廈門集美。6歲時,進入私塾學習。8歲時,就讀於胞兄陳嘉庚創辦的惕齋家塾。10歲,其母孫太夫人疫亡,停柩家中,敬賢哀痛不已,苦伴棺旁逾半載,鄉人咸嘆異之,且感其孝道。其時父兄皆在南洋謀生,“家中僅有庶母操持家務,不愛撫之,孤苦伶仃,狀極凄惻,一日與其姐相邀自殺,姐半途折返,得不死,家人愈厭之。”

悲壯人生

1900年,隨胞兄陳嘉庚往新加坡依父親陳杞柏(字如松)先生。
1910年,與胞兄參加中國同盟會,在南洋鼓吹孫中山先生反對帝制、創建共和的革命主張。

興辦教育

陳敬賢事迹
陳敬賢事迹
1913年陳嘉庚為開發民智,改進社會,始創集美小學,遇到缺乏師資的困難,經過考察,發覺閩南小學師資同樣奇缺,陳嘉庚同胞弟陳敬賢反覆研討以後,認為:“以救國大計,端賴教育”。於是決心創辦師範學校和中學。
1916年10月陳敬賢返鄉籌辦,從新加坡攜帶校舍圖紙和承包建築人員回國,立即選擇校址開始籌建。
1917年5月,親赴直、魯、鄂、皖、蘇、浙、贛等省考察教育,聘請校長和教員,行前先發函閩南三十餘縣勤學所長,請代招學生。以後又在廈門地區親自招收學生。
1918年1月,主校舍居仁樓、尚勇樓落成。3月10日,集美師範、中學開學,學生196名。他親致開學詞。同時,與胞兄共定“誠毅”校訓,頒布校歌和教職員服務簡章等。學生膳宿費全免,被褥枕席,書籍用具也概由學校供給。5月,校長王績辭職,他再赴江浙考察教育,聘侯鴻鑒(葆三)為第二任校長。6月,“校主住宅”竣工,成為被師生、村民尊稱為校主的陳嘉庚、陳敬賢,輪流回鄉主持擴建學校、發展教育事業的住所。年底,校舍立功樓和大禮堂、大操場、電燈廠、自來水塔、浴室、貯藏室等一批公共建築落成,為師生的教學、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為了打破女子不得入學的封建枷鎖,陳敬賢夫婦深入家庭動員,解決少女入學的實際困難,
1917年2月,增設了集美女子小學,並開辦織布廠,使部分婦女得以就業,以利女紅。
1919年春,借用民房,積極創設集美幼稚園,重視學齡前的教育。
1919年4月,他南渡接理陳嘉庚公司重任。因操勞患病,1921年12月回國調養。
1922年5月至1923年2月到日本治病。返校后元氣漸復,繼續主持集美、廈大校務。
1925年5月,他支持胞兄陳嘉庚創辦集美農林學校,以富民強國為宗旨,先後與葉淵校長、建築部主任王卓生等,實地勘察,擇定天馬山麓為校址,購置附近久荒田地,籌建校舍、牧舍、試驗場等;1926年春季農林學校開學。
陳敬賢在僑居地經營實業時,也重視華僑教育。1919年至1921年,他當選為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董事會財政並擔任道南學校總理,為兩校作出了貢獻。這時,胞兄在桑梓倡設同安教育會,他即在新加坡發動同安僑胞認捐,自己帶頭捐款數萬元,用實際行動關心閩南教育事業。

經營實業

陳敬賢石像
陳敬賢石像
陳敬賢先生十五歲時,因父親企業收盤,胞兄陳嘉庚集資獨營,即隨兄習商。不久管理謙益米店財務和新利川菠蘿罐頭廠業務。他涉足商場僅兩年,經營才能初露鋒芒,出任謙益經理。1908年因商務繁雜,不幸患肺病,返故鄉調養。
1910年,他攜眷前往新加坡,參加同盟會,信仰孫中山革命道理。
1912年至1913年,他的胞兄回國籌辦集美小學期間,首次獨力承擔經營新加坡一切商務。
1919年5月,接任《陳嘉庚公司》職權與全盤業務后,實業才華與領導能力進一步發揮。
1920年至1921年,星馬經濟不景氣,公司主營樹膠業,因價格漲落不定,經營維艱。
1920年接胞兄函,改第一膠制廠為《陳嘉庚公司》樹膠熟品製造廠。他添購塗橋頭樹膠製造廠空地2萬m2,使該處面積增加到5.5萬m2,為公司宏圖大展創造了條件。
陳敬賢因承擔龐大的公司業務,在激烈競爭中,嘔心瀝血,日夜操勞,因而身患重病,不得不函告正在故鄉倡辦廈門大學的胞兄南來,交接任務。他返鄉后不久,前往日本治療。身體稍有好轉,復主持集美、廈大校務,兼監理《陳嘉庚公司》國內分行事宜。
為了擴大推銷《陳嘉庚公司》樹膠熟品製造廠出產的大量商品,他協助胞兄在國內外設立許多分支機構。如福州、廈門、廣州、汕頭、香港、上海、杭州、漳州、泉州、天津、漢口等分行。諸分行日常事務繁雜,他對省內分行的大事,力爭親臨解決;省外分行各端,均由函件聯絡處理,雖是忙碌,卻能勝任。
1925年10月至1927年1月,他第二次赴日本治病。回國后,在上海、杭州、廈門等處逗留,后移居禾山茂后社。
1930年,陳敬賢為了輔助社會發展商品生產與創造物資財富,他集資創辦禾山濟興農林公司,向院前、山仔前、茂后購買園地700餘畝,僱工開墾、種植各類樹木、水果、蔬菜、豆稻等500餘畝,並擬創設苗圃,以期十年之後,農林發達,利益地方,造福人民。不幸於1932年5月27日,該公司茂后一帶牌界被日本籍民林某創辦的廈南墾牧公司執事率工拔除凈盡。他據理抗爭,訴訟未果,預期目的未達。

積勞早逝

三十年代初期起,專心研究禪理,虔誦佛經,斷葷茹素,遍游名山古剎。最後居住杭州彌陀寺,因舊病複發,兼患唇毒疔瘡,治療無效,於1936年2月20日與世長辭,英年早逝。

後世紀念


敬賢亭

敬賢亭
敬賢亭
陳敬賢病逝后,集美學校師生、校友、村民和廈門各界人士十分哀慟。先後舉行了追悼大會,悼念他畢生奉獻給教育和社會的豐功偉績。
在集美學校舉行的追悼會上,收到各界輓聯題詞600餘件,其中有于右任先生的“哀聲騰徼外,遺惠溥華南”輓聯;有邵力子先生的墨跡:“國爾忘家,公爾忘私……”。集美學校還撰寫了“敬賢校主追悼歌”,並將陳敬賢生前督建的大禮堂,改署為“敬賢堂”,立碑紀念;編輯出版《陳敬賢先生紀念刊》。這些都是他身後的哀榮。
八十年代初,陳敬賢公子陳共存先生,在集美學村北側建造佛教墓塔一座。1990年3月14日,陳共存先生舉家將暫時寄存在南普陀的父母骨灰,護送回鄉,安放入墓塔,落葉歸根,德垂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