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貫鎮

侯貫鎮

侯貫鎮(Houguan Zhen)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華北平原南部,屬冀南低平原區,隸屬於河北省邢台市威縣,威縣東北部,距縣城25千米。鎮政府駐北侯貫村。區域總面積70.82平方千米,轄36個行政村。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西北距河北省會石家莊市145公里,北距北京市325公里,西至邢台市90公里,南距邯鄲市110公里,東至山東省會濟南市140公里,東北距天津港、黃驊港各270多公里。西距京深高速公路,京廣鐵路80公里,東距京九鐵路20公里。常住人口24720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侯貫鎮地處威縣行政區劃外延,北接南宮市東連清河縣。

明清時期,侯貫鎮境域分屬河北省南宮市、山東臨清市;1985年5月,由侯貫鄉改為侯貫鎮。截至2020年6月,侯貫鎮下轄3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北侯貫村光明路1號。

基本情況


經濟發展

棉紡織業
棉紡織業
侯貫鎮農業特色優勢明顯,鄉鎮企業有皮毛加工、橡膠製品、塑料加工、木器加工、造紙、建材、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等。農業主產棉花、小麥,盛產蘋果、梨、杏等。有郭固皮毛市場 ,該地區是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棉花是該地區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6.5萬畝,棉花總產達到3290萬斤,棉瓜、棉豆間作7000餘畝,素有“冀南棉海重鎮”之稱,現有高效種植大棚1200餘個,在養殖業上,豬雞養殖發展迅猛,豬存欄達到2萬頭,雞存欄達到30萬隻,初步形成了以大潘庄、中潘庄、小潘庄為主的蔬菜生產帶和以宮庄、南侯貫、南仕等養殖帶。侯貫鎮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以皮毛加工業為主,建有佔地5平方公里的皮 毛工業園區,現已初步形成以洗皮—燙染—深加工產業鏈,有皮毛加工攤點500個,規模較大的有威縣興輝皮業、誠信、廣茂、州達、佳威等10多家皮毛加工廠,主要產品有汽車靠背、手套、掛毯等10大系列300多個品種。主要農產品及深加工產品產銷北京、天津、山東、河南等全國各地。
同時,侯貫鎮是農村優秀人才輸出大鎮,每年有大批優秀學子跨入大中專院校的門檻走向全國各地,從事著各行各業,為祖國的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另一方面,該鎮也是農村勞動力輸出重鎮,每年全鎮農村剩餘勞動力輸出10萬餘人次,遍及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全國各地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侯貫鎮農業
侯貫鎮農業

自然狀況

“威縣侯貫鎮,地質水文氣象:威縣系河流沖積平原,屬近山和遠山河流沖積湖平原區,第四系地層遍及全縣,厚度500~600米。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高程為30米~35米。
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574.8,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8%。霜期,威縣平均霜凍日分別為10月25日和來年4月12日。地溫,平均地面溫度為15.5℃,6月最高為31.6℃,一月最低為-2.9℃。降水,威縣平均降水量為574.3毫米。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多且強度大。這裡偏南風為最多。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春秋兩季為南北風交替出現。地下水,威縣系河流沖積平原,地下水資源0.6004億米³;地下熱水,100米~1500米可打出50~60℃的地下熱水。”

區劃沿革

1958年建侯貫公社,1984年改鄉,1986年改鎮。轄北侯貫村、南侯貫村、西侯貫村、宮家莊、梁庄、南狼窩村、北狼窩村、大潘庄、中潘庄、西潘庄、小潘庄、楊長屯、劉家莊、北侯伶仕村、南侯伶仕村、北中侯村、南中侯村、西王村、前王村、后王村、焦里庄、大里庄、崔里庄、東董呂庄、西董呂庄、義合營、趙宋村、楊宋村、魏宋村、李宋村、孫家莊、馬橋村、前郭固村、秦郭固村、后郭固村、東郭固村36個行政村。
代碼130533103:~201 北候貫村 ~202 西候貫村 ~203 南候貫村 ~204 北中候村 ~205 南中候村 ~206 宮家莊村 ~207 梁庄村 ~208 南狼窩村 ~209 北狼窩村 ~210 前郭固村 ~211 秦郭固村 ~212 后郭固村 ~213 東郭固村 ~214 馬橋村 ~215 大潘庄村 ~216 中潘庄村 ~217 西潘庄村 ~218 小潘庄村 ~219 前王村 ~220 西王村 ~221 后王村 ~222 義和營村 ~223 趙宋村 ~224 楊宋村 ~225 魏宋村 ~226 李宋村 ~227 孫家莊村 ~228 焦里庄村 ~229 大里庄村 ~230 崔里庄村 ~231 東董呂庄村 ~232 西董呂庄村 ~233 楊長屯村 ~234 劉家莊村 ~235 北候伶仕村 ~236 南候伶仕村

人口數據


2011年末,侯貫鎮總人口3603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600人,城鎮化率12.3%;另有流動人口550人。總人口中,男性17586人,佔48.8%;女性18448人,佔51.2%;18歲以下9514人,佔26.4%;19—35歲9728人,佔27%;36—60歲11926人,佔33.1%;61歲以上4866人,佔13.5%;以漢族為主,達36033人,佔99.99%;滿族1人,佔0.01%。2011年,侯貫鎮人口出生率13.1‰,人口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長率6.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30人。
2017年末,侯貫鎮常住人口為34111人。
截至2018年末,侯貫鎮戶籍人口為39890人。
2021年6月,威縣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報,侯貫鎮常住人口24720人。
總人口34557
17435
17122
家庭戶戶數8460
家庭戶總人口(總)34127
家庭戶男17112
家庭戶女17015
0-14歲(總)8072
0-14歲男4170
0-14歲女3902
15-64歲(總)24287
15-64歲男12347
15-64歲女11940
65歲及以上(總)2198
65歲及以上男918
65歲及以上女128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3988

建置沿革


明清時期,分屬河北省南宮市、山東臨清市。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清江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劃歸威縣。
1949年,屬第十區。
1953年,建侯貫鄉,屬四區。
1958年8月,改為紅星公社;同年11月,更名為侯貫公社。
1984年1月,侯貫公社改為侯貫鄉。
1985年5月,由侯貫鄉改為侯貫鎮。
1996年1月,王村鄉併入侯貫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侯貫鎮下轄北侯貫、西侯貫、南侯貫、北中侯、南中侯、宮庄、梁庄、南狼窩、北狼窩、前郭固、秦郭固、后郭固、東郭固、馬橋、大潘庄、中潘庄、西潘庄、小潘庄、前王、西、后王、義合營、趙宋、楊宋、魏宋、李宋、孫家莊、焦里庄、大里庄、崔里庄、東庄、西庄、楊屯、劉庄、北仕、南仕36個行政村;下設20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侯貫鎮下轄36個行政村:北候貫村、西候貫村、南候貫村、北中候村、南中候村、宮家莊村、梁庄村、南狼窩村、北狼窩村、前郭固村、秦郭固村、后郭固村、東郭固村、馬橋村、大潘庄村、中潘庄村、西潘庄村、小潘庄村、前王村、西王村、后王村、義和營村、趙宋村、楊宋村、魏宋村、李宋村、孫家莊村、焦里庄村、大里庄村、崔里庄村、東董呂庄村、西董呂庄村、楊長屯村、劉家莊村、北候伶仕村、南候伶仕村,鎮人民政府駐北侯貫村光明路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侯貫鎮地處威縣東北部,東與常庄鄉為鄰,南與常屯鄉接壤,西與賀釗鄉毗鄰,北與南宮市吳村鄉相望,距威縣人民政府25.4千米,區域總面積70.8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侯貫鎮境內地處海河流域平原;系河流沖積平原,屬近山和遠山河流沖積湖平原區;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高程為30米—35米。
氣候
侯貫鎮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574.8,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8%;平均氣溫13.1℃,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7℃;最冷月為1月,均氣溫-3.2℃;年氣溫差為30.2℃;威縣平均霜凍日分別為10月25日和來年4月12日;平均地面溫度為15.5℃,6月最高為31.6℃,一月最低為-2.9℃。威縣平均降水量為574.3毫米;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多且強度大。該地偏南風為最多;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春秋兩季為南北風交替出現。
土壤
侯貫鎮土壤多為半清沙土,北部為紅黏質土壤。
自然災害
侯貫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雹災等。1988年6月26日,發生雹災,致使8000畝棉田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60萬元。2010年9月15日,發生連陰雨,境內48000畝棉田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440萬元。2010年8月16日,境內發生澇災,500畝棉田遭災,經濟損失35萬元。
自然資源
2011年,侯貫鎮有耕地面積7.5萬畝,人均2畝;林地面積270畝。

經濟


綜述
2011年,侯貫鎮財政總收入0.03億元,比2010年增長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01億元,比2010年增長6%,是1949年的8倍,比1978年增長4倍;人均財政收入88元,比2010年增長6%,是1949年的8倍,比1978年增長4倍。2011年,侯貫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976元。
2018年,侯貫鎮有工業企業628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8個。
農業
侯貫鎮農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0.02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0.2億元。2011年,侯貫鎮農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比2010年增長1%,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26%;農業以種植棉花為主。2011年,侯貫鎮棉花種植面積64065畝,產量5064噸,可向社會提供高質棉5000噸。蔬菜種植面積300畝,產量2510噸,主要品種是西紅柿,產量2500噸。侯貫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侯貫鎮生豬飼養量1.5萬頭,年末存欄1萬頭;羊飼養量1.6萬隻,年末存欄1.1萬隻;牛飼養量0.15萬頭,年末存欄0.14萬頭;家禽飼養量25萬羽,上市家禽17萬羽。2011年,侯貫鎮生產肉類1499噸,其中豬肉759噸,牛肉175噸,羊肉167噸,禽蛋2690噸;畜牧業總產值0.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1%。
工業
侯貫鎮初步形成了以皮毛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規劃了皮毛工業園區產業集群。侯貫鎮工業總產值為從1949年的0.01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0.2億元。2011年,侯貫鎮工業總產值達到4.2億元,比2010年增長32%,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57%。2011年,侯貫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0.4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3億元,比2010年增長41%,其中大中型有工業企業3家,職工2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3億元,比2010年增長210%;銷售收入達到1000萬以上的企業2家。
商貿
2011年末,侯貫鎮有商業網點340個,職工741人。2011年,侯貫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1億元,比2010年增長1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8億元,比2010年增長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侯貫鎮有幼兒園(所)6所,在園幼兒211人,專任教師12人;小學12所,在校生2860人,專任教師9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8%;初中2所,在校生1621人,專任教師12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5%,小升初升學率97%,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侯貫鎮有各類科技人才83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6人,經營管理人才80人,技能人才450人,農村實用人才295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侯貫鎮有電影放映單位2個,年放映360場次,觀眾達21600人次;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6人,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0.2%。2011年末,侯貫鎮有體育場地4處;5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1%。2011年末,侯貫鎮有線電視用戶數為數為0.3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0.1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侯貫鎮有衛生院2所,村衛生室41所;公立衛生機構床位37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張,固定資產總值0.02億元;專業衛生人員21人,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註冊護士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6人、執業(助理)醫師0.2人、註冊護士0.1人。2011年,侯貫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8萬人次,住院手術1081台次,出院病人0.6萬人次。侯貫鎮重點醫院有侯貫衛生院和村衛生院。2011年,侯貫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31/10萬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4萬人,參合率95%;孕產婦死亡率5/10萬人次,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1‰、1‰、1‰。

社會保障

2011年,侯貫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為437戶,人數546人,支出50.52萬元,比2010年增長1.9%,月人均77元,比2010年增長4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72人,支出14.6萬元,比2010年增長45%;農村醫療救助3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20人次,共支出4萬元,比2010年增長50%;農村臨時救濟550人次,支出5.5萬元,比2010年增長20%。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侯貫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50千米,投遞點36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0.1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0.1萬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0.02萬件,征訂報紙累計0.04萬份、期刊0.02萬冊,業務收入7.2萬元;有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18個;固定用戶比2010年增加5戶,比2010年提高0.1個百分點;移動用戶比2010年增加1500戶,移動用戶比2010年提高2個百分點;光纜線路總長達7千米,主幹電纜達5000對千米,網際網路埠總數0.2萬個,其中已佔用埠總數0.14萬個,寬頻接入用戶0.14萬戶,比2010年增加180戶。
● 道路
2011年末,侯貫鎮道路鋪裝面積78.2萬平方米;有橋樑4座,總長0.1千米。
● 給排水
2011年末,侯貫鎮有自來水廠2座,鋪設幹線水管30千米,生產能力1000噸/日,生活用水600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5噸;排水管道20千米。
● 供電
2011年末,侯貫鎮有3.5千伏變電站1座,有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16300兆伏安,有高壓輸電線路2條,總長22千米,用電負荷700千瓦。2011年,侯貫鎮售電量累計完成0.3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 燃氣
2011年末,侯貫鎮有液化氣居民用戶300戶,燃氣普及率為30%,月液化氣平均用量103立方米。

交通


侯貫鎮有大廣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3千米,雙向6車道。2011年末,侯貫鎮有縣鄉(鎮)級公路4條,總長33千米。
侯貫鎮地圖
侯貫鎮地圖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侯貫鎮因鎮政府駐北侯貫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