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泉
一種漢代錢幣
貨泉是最常見的一種漢代錢幣,它是王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貨幣改制的產物。貨泉從天鳳元年起一直流通 到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材質為青銅,尚見有鐵質和銅夾鐵者,錢文為懸針篆,泉中豎筆斷開,(貨泉餅者字紋多平夷,鑄造粗劣)。
版別有傳形,異書,異范,合背,合面,圓穿,橫划,星號,月紋,決紋,剪邊等近百種,一般徑2.2--2.4CM,重約2.8--3.6克,初期可達5克以上。傳世極豐。
王莽的幣制改革是失敗的,但莽錢製作精良,有“錢絕”之首,為後世所稱道。“貨幣”、“貨泉”堪稱是王莽後期鑄幣的代表作,是莽錢中較珍貴的品種,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所值和收藏價值。
貨泉
王莽篡奪劉漢天下后,在政治上進行殘暴統治的同時,在經濟上用改革幣制的辦法,鑄行高額而大幅度減重的錢幣搜刮人民財富。王莽制錢品種繁多,先後進行了四次貨幣改革,共發行了20多品貨幣。這些錢幣換算十分困難,每一品與其他各品之間比值、比價都極不合理。
貨泉
第一次是在居攝二年(7年)變漢制。他於五銖錢外更鑄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文曰“大泉五十”。又造鍥刀、錯刀,其形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鍥刀五百”;
第二次過了二年,即始建國元年(9年)鑄行“寶貨”,計五物(金、銀、龜、貝、銅)六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貨、貝貨、布貨)共二十八品。
第三次是王莽稱帝的第二年,即天鳳二年(15年)因“寶貨”極端複雜,被迫廢除,又繼續使用“小泉直”和“大泉五十”兩種錢,不久又廢除大小錢,改鑄“貨幣”“貨泉”兩種錢同時使用,以“貨布”為主幣,“貨泉”為輔幣。可謂之當時錢幣的孿生子。後來,由於“貨布”重二十五銖,“貨泉”重一銖,即一個“貨布”卻值二十五個“貨泉”,比值極不合理。
王莽政治的黑暗,幣制的混亂,私錢的充斥,加速了人民的破產。當時“富者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立”。米價高至每石一萬錢,甚至黃金一斤只能易豆五升。王莽從主觀出發,隨心所欲地改革幣制,濫發大錢,結果“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農商失業,食貨俱廢”。公元23年,王莽政權終於被農民起義所推翻,王莽自取滅亡。
天鳳元年(公元14年),更行貨布、貨泉。貨泉徑2.3厘米,重5銖,貨布重25銖,但一個貨布卻值25個貨泉,結果又引起盜鑄,許多人因犯法而淪為官奴婢。
貨泉
貨泉在王莽貨幣中,是發行量最大、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劉秀恢復帝位后,理應廢止貨泉。然而,劉秀非但不反對王莽興鑄的“貨泉”,反而在即位之後繼續使用王莽的貨泉達16年之久。當時的百姓們早已吃盡了王莽時期錢制混亂的苦頭,人心思漢。有民謠詠道:“黃牛白腹,五銖當復”。直到光武帝建光十六年(公元40年),劉秀才聽從馬援的建議復鑄五銖錢,是為建武五銖。
貨泉
貨泉
王莽疊鑄的特點是充分利用對稱性原理,在一塊范母上,面模與背模對稱排列,利用榫卯對稱相合,兩兩組成套盒,把許多套盒疊起來,形成規模性鑄造。
貨泉
該范的特點是碟式有耳,邊框頂面呈孤線形,有耳為便於執耳操作,頂面呈弧形使泥子范有一部分露出范框之外,減少接觸面,便於脫范,是一種便於操作的設計。
“貨泉”品類較多,鑄量大,出土的“貨泉”錢範也較多,但所見面背均是平面的,此種形狀甚為罕見,也未見於著錄。
貨泉
貨泉
貨泉
《晉書·食貨志》:“日中為市,總天下之隸,先諸布帛,繼以貨泉,貿遷有無,各得其所。”唐陸贄《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先王懼物之貴賤失平,而人之交易難准,又立貨泉之法,以節輕重之宜。”《遼史·食貨志下》:“遼之方盛,貨泉流衍,國用以殷。”清許光治《憑闌人》曲:“榆筴賒春驕貨泉,柳帶禁寒貪乞棉。”
唐元稹《授王播中書侍郎平章事兼鹽鐵使制》:“得非調陰陽撫夷夏者,不欲侵貨泉之任;而主會計校盈虛者,不得參邦國之重乎?子將兼之,允在能者。”《舊唐書·王彥威傳》:“彥威儒學雖優,亦勤吏事,然貨泉之柄,素非所長。”
2016年1月,韓國光州廣域市在修建道路時發現一堆2000年前中國貨泉。該貨泉首次在韓國發現,且成串兒出土也是首次。這些貨泉為貝幣。貨泉只在朝鮮半島榮山江流域、南海岸和濟州等地出土過,光州出土的貨泉是中國與朝鮮半島已實現貿易往來的證據。
2017年5月18日,日本兵庫縣南淡路島市教育委員會宣布,在該市的“入田稻荷前”遺跡中出土了三枚被稱為“貨泉”的青銅幣。據日本經濟新聞網5月19日報道,這種貨幣於公元14到40年間在中國鑄造,並於彌生時代(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後250年)傳至日本。報道稱,南淡路島市教委表示,包括本次在內,日本國內共發現179枚“貨泉”,但像本次這樣數枚錢幣呈重疊狀態被發現的情況極為罕見。南淡路島市教委負責人表示,“傳來古代中國貨幣,成為證明在彌生時代後期淡路島是海上貿易要衝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