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脊肌
位於棘突與肋角之間的溝內
豎脊肌(erector spinae)又名骶棘肌(sacrospinalis)被背淺層肌及上,下后鋸肌覆蓋,充填於棘突與肋角之間的深溝內。從骶骨直至枕骨,為一對強大的伸脊柱肌。
1、總束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後部及腰背筋膜。肌束向上,由內向外逐漸分為並列的三個縱行肌柱。外側為髂肋肌(分為腰髂肋肌、背髂肋肌、項髂肋肌);中部為最長肌(分為腰背最長肌、頸最長肌頭最長肌):內側為棘肌(分為胸棘肌、頸棘肌、頭棘肌)。分別止於肋骨肋角下緣,頸椎和胸椎橫突、顳骨乳突及頸椎和胸椎棘突。其中以最長肌最強大,棘肌最為薄弱。
2、下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頭和脊柱伸,髂肋肌還有降肋作用;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側屈。該肌受頸、胸、腰神經后支支配。在背部肌肉中,最容易受到傷害的是豎脊肌。它的作用是:牽引脊柱實現後仰。豎脊肌深部為短肌,有明顯的節段性,連於相鄰兩個椎骨或數個椎骨之間,能夠加強椎骨之間的連接和脊柱運動的靈活性。豎脊肌受全部脊神經后支支配。很多時候豎脊肌的受傷往往會造成神經劇烈疼痛。
3、豎脊肌在脊柱靜力學上(體姿)有很大作用。提拉杠鈴、負重體屈伸、俯卧臂腿上振等練習可發展該肌力量。
在身體姿勢有較大差異時,肌肉需要動用的肌纖維數量也不相同。腰部放鬆時,雖然背部肌肉被動牽拉,但程度較小,輕微的肌肉收縮足以維持脊柱的彎曲;而挺直位時,背部肌肉主動收縮幅度加大,肌電活動大於放鬆位。雙臂姿勢的改變對脊柱彎曲角度影響也較大,在伏案位比無支撐位和扶手位肌電的IEMG、RMS大,說明肌肉活動增強。腿部的動作對於脊柱的彎曲角度影響較小,肌肉活動情況改變不大,因此肌電圖無顯著性差異。腰部負荷和肌電圖結果分析證明,在各種坐姿不同坐姿下腰部負荷及豎脊肌活動的生物力學研究中,脊柱前傾角度越大,腰椎周圍的肌肉軟組織承受的載荷越大,越容易造成腰部尤其是背部軟組織疲勞甚至慢性損傷。因此,在坐時,應盡量保持較小的脊柱前傾角,以減小脊柱周圍肌肉及軟組織的負荷,延緩肌肉疲勞並預防腰部軟組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