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公園

濱水開放式片區級公園

文星公園位於惠州江南街道辦事處(下角三台石),東江南岸,合生大橋至惠州港碼頭之間,長約940米,規劃用地面積39220平方米。該公園已列入2012年城建計劃,以BT形式進行建設。古代文星塔有說為鎮江之用,也有為提倡人文、增科舉之說。

地理環境


文星公園定位為以恢復文星塔歷史遺跡為主的濱水開放式片區級公園,景區將被命名為“三台曉日”。主要功能是弘揚惠州歷史文化,為公眾提供遊覽、觀賞、休閑的場所,突出濱水景觀和游賞功能,同時不影響東江的防洪、泄洪。
文筆塔
文筆塔

建築特色


以惠州傳統文化為載體,以新技術、新手法、新材料為輔助,針對文星公園狹長開放式濱水空間的特點,將不同的空間沿江面展開,通過植物、景牆等造景元素組織空間,即豐富了空間的趣味性,又使各空間相互聯繫。結合場地歷史遺跡,使整個遊覽如重新踏訪惠州的歷史足跡,運用開敞空間為市民提供足夠的休閑、運動、娛樂空間,並與東江的浩瀚之勢交相呼應,引人懷古思源,增加場地厚重歷史氛圍的同時,向世人傳達惠州的文化特色與惠州人文的嶄新風貌。

功能分區


文星公園由東江攬勝、文星懷古、江城綠茵、綠岸聽瀾和古街新意五個不同的主題區組成,運用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手法重現了歷史上“三台曉日”的勝景和文星塔的優美姿態。
(一)芳塔尋蹤主題片區
本片區由“曲徑通幽”、“彩階吐蕊”、“泊岸聽濤”、“文星新塔”等主要景點構成,圍繞文星塔這一主題,塑造尋塔、觀塔、讀塔的詩意氛圍。
(二)懷古醒今主題片區
形成“登高”、“照影”兩處片區核心景觀,表現懷古望遠與照影自醒的主題,寓古今文化相承,遠近景觀相接,所見與所思相融之意。
(三)東江潮湧主題片區
本片區結合郊野遠景,主要通過“東江往事”、“桑田一隅”、“戲水群雕”等景點的設置,講述人與漁耕、人與自然的主題。
(四)古榕閑話主題片區
本片區通過休憩設施與古榕的搭配設置,塑造靜謐閑適的氛圍,構建“閑話”與“靜思”的主題。

文星塔歷史


文星塔是惠城三塔之一,又叫大江塔、三台塔、大紅塔。原址在下角回龍寺(今東江三台石原惠州國營糖廠),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丘一鶚、葉萼和葉夢熊妻子廖氏出資助等同眾興建。文星塔和泗州塔塔由一對師徒負責設計興建,模樣極為相似。
清同治六年(1867年)因風摧塔頂,同治七年(1868年)惠州府知府蔣立昂,郡人殷光昌、鄧延瑜等復建之。建文星塔有說為鎮江之用,也有為提倡人文,增科舉等說。明朝葉世任有《登文星塔》詩:清秋攬勝與雲平,紫氣氤氳憶舊京;岳色嶙峋常護欖,江濤呼吸欲浮城。高標鸛雀頻回顧,華落魚龍只自驚,指點中原今古事,煙波萬頃正含情。
文星塔最終毀於“文革”期間。文星塔因此被拆,大部分磚塊用來修建防空洞。
2010年9月8日惠州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公示了文星公園的三個修建性詳細規劃(草案)。
2012年12月25日,廣東惠州文星公園正式動工興建,總投資3800萬元。
2014年5月1日,文星塔正是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