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劑

理氣劑

《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也”。凡以理氣葯為主組成,具有行氣或降氣的作用,主治氣滯或氣逆病症的方劑,統稱為理氣劑(Formulae that Regulate the Qi )。理氣劑主要歸於中醫八法中的“消法”。分行氣劑、降氣劑等。

理氣劑,以辛溫香竄的理氣葯為主要組成,具有疏暢氣機,調整臟腑功能,用以治理氣證的一類方劑。主要治療肝膽、脾胃氣滯,胸脅脹痛,脘腹脹滿,噯氣吞酸,噁心食少,大便失常,或疝氣痛,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胃氣上逆、嘔吐、呃逆;肺氣上逆,咳喘等證。根據作用不同,理氣劑可分為補氣劑、行氣劑、降氣劑。

以理氣葯為主組成的方劑的統稱。有調理氣分,疏暢氣機,消除氣滯、氣逆等作用。用治氣滯、氣逆諸證。

簡介


● 英文名稱:Carminative Formula/Qi Regulating Formul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治郁者必先理氣,以氣行則郁行,氣阻則鬱結耳。(《成方便讀·和解之劑·越鞠丸》)

名詞解釋


● 以理氣葯為主配伍組成,具有行氣或降氣作用,治療氣滯或氣逆證方劑的統稱。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凡以理氣葯為主組成,具有行氣或降氣的作用,治療氣滯或氣逆病證的方劑統稱為理氣劑。其立法依據來源於《素問•至真要大論》和《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其中“逸者行之”“結者散之”與“木郁達之”概括了行氣的治法;“高者抑之”“驚者平之”概括了降氣的治法,屬於“八法”中的“消法”。

理氣劑的功效與主治

● 根據所治氣機紊亂機理的不同,一般將理氣劑分為行氣劑和降氣劑兩類。
● 行氣劑:具有行氣的作用,適用於氣機郁滯之證。臨床常見:
● ● 脾胃氣滯,如脘腹脹滿、噯氣反酸、食欲不振、大便不調等。
● ● 肝氣鬱滯,如胸悶、胸脅或少腹脹痛、情志抑鬱、月經不調等。
● 降氣劑:具有降氣平喘或降逆止嘔的作用,適用於氣機上逆之證。臨床常見:
● ● 肺氣上逆,主要表現為咳喘等。
● ● 胃氣上逆,如呃逆、嘔吐、噯氣等。

理氣劑常用藥物及代表方劑

● 行氣劑
● ● 治療脾胃氣滯,多選用陳皮、木香、枳殼、砂仁等疏理脾胃氣機之葯為主組方;治療肝氣鬱滯,常選用香附、川楝子、青皮、烏葯、鬱金等疏肝理氣之葯為主組方。
● ● 常用配伍有:①兼有瘀血者,配活血化瘀葯,如越鞠丸中的川芎,金鈴子散中的延胡索,啟膈散中的丹參等;②兼寒證者配溫里葯,如天台烏葯散中的高良姜、小茴香,暖肝煎中的肉桂、小茴香等;③氣鬱生火者配清熱葯,如越鞠丸中的梔子;④痰氣互結者配化痰葯,如半夏厚朴湯中的半夏,啟膈散中的貝母等;⑤疏肝行氣之劑常配滋陰養血葯,如柴胡疏肝散中的白芍,暖肝煎中的當歸、枸杞子等。
● ● 行氣劑的代表方有越鞠丸、柴胡疏肝散、枳實薤白桂枝湯、半夏厚朴湯、金鈴子散、天台烏葯散、加味烏葯湯等。
● 降氣劑
● ● 治療肺氣上逆,常選用蘇子、桑白皮、杏仁、厚朴、半夏、前胡、款冬花等降氣平喘、止咳祛痰葯為主組方;治療胃氣上逆,常選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竹茹、丁香、柿蒂等降逆和胃藥為主組方。
● ● 常用配伍有:①兼氣血不足者配補益葯,如蘇子降氣湯中的當歸,旋覆代赭湯中的人蔘、甘草、大棗,丁香柿蒂湯中的人蔘等;②兼腎不納氣者配溫腎納氣葯,如蘇子降氣湯中的肉桂等;③兼咳喘日久者配斂肺止咳藥,如定喘湯中的白果等。
● ● 降氣劑的代表方有蘇子降氣湯、旋覆代赭湯、定喘湯、橘皮竹茹湯、丁香柿蒂湯等。

理氣劑使用注意事項

● 使用理氣劑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應辨清病證的虛實和導致氣滯、氣逆的原因,對症入葯。
● 應注意方中行氣葯與降氣葯的比重。
● 理氣葯大多辛溫香燥,易耗氣傷津,使用時要適可而止,或適當配伍益氣滋潤之品調整其偏性。
● 年老體弱、氣虛陰虧或內熱較甚者慎用。
● 理氣葯多芳香走竄,孕婦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應慎用。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