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建於1935年,原名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以地質礦產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博物館,其前身是1913年成立於的中央地質地質調查所礦產陳列室,是中國地質科學的發源地,也是培養中國地質工作者的搖籃。
南京地質博物館隸屬於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由老館和新館組成,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展出面積達6000平方米,設地學搖籃、中國石文化、礦產資源、地質環境、行星地球、生命演化、恐龍世界7個展廳及臨時展廳、學術報告廳等,展出岩石、礦物、古生物等標本約5000件。博物館標識系統完備,配套設施齊全,展陳手段先進。除常年對外免費開放外,還在地球日、科普周、土地日、博物館日等深入社區進行宣傳。
民國四年(1916年),我國開始有組織的地質調查,同年,地質調查所在北京豐盛衚衕籌備陳列館,不久建立了岩石礦物、地層系統、煤礦礦產及金屬礦產4個展覽室。這是我國第一個以地質礦產為主要內容的專業陳列館。
民國九年至民國十五年(1921年—1927年),增設地層,古生物及非金屬礦產陳列室。
民國二十三年八月(1935年8月),由翁文灝籌劃、募捐贊助,在南京珠江路700號原珠江路942號)建築的大樓竣工,陳列館隨地質調查所從北京遷到南京。
民國二十三至民國二十五(1935年9月至1937)年初整理布置,正式開放展出。到抗戰前夕已建有:地質構造、礦物、岩石、礦產、燃料、土壤、地史古生物、北京猿人與史前文化、本館出版物等12個陳列室。
民國二十五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地質調查所於1937年11月由南京遷出,先遷湖南長沙,后輾轉至重慶北碚。
南京地質博物館風光
1952年,地質部成立,改名為地質部地質陳列館,陳列館工作仍以南京為中心稱總館,北京為分館。
1954年以後,地質工作中心北移,南京為分館。
1956年,國家決定在北京建立全國性的地質博物館,主要人員及部分標本隨之北上。
1957年,交華東地質管理局。
1958年,交江蘇省地質局。
1963年,交華東地質研究所。
南京地質博物館
2004年開始,江蘇省政府投資1.68億元,對南京地質博物館改造、擴建工程。
2006年10月和2009年12月,南京地質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先後完工。
2010年,南京地質博物館正式重新對外開放。
2021年8月16日,獲中國自然資源部、科學技術部更名為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
南京地質博物館平面及展廳路線圖
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
文物名稱 | 簡介 | 圖例 |
寶玉石和礦物 | ||
藍文石 | 產於中國四川省旺倉縣元,為中國四川省旺蒼縣獨有,產量稀少,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玉石。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紫水晶 | 紫水晶形成於億萬年前的地質生成時代。是十分難得的一種礦物。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石膏晶體標本 | 石膏晶是單斜晶系礦物,是主要化學成分為硫酸鈣(CaSO4)的水合物。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黃鐵礦標本 | 黃鐵礦因其淺黃銅色和明亮的金屬光澤,常被誤認為是黃金,故又稱為“愚人金”。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海藍寶石等寶石礦物聚合體標本 | 海藍寶石在礦物學中屬於綠柱石族礦物。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大型岫岩玉雕件 | 岫岩玉以產於遼寧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而得名,為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玉之一。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靈壁石 | 中國四大觀賞石之一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硅化木化石 | 被硅質物質石化的植物樹榦化石,生長在二疊紀—全新世時期。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海百合化石標本 | 幾億年前,生活在海洋里的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祖母綠寶石鑽戒 | 祖母綠鑲嵌的鑽石戒指,名貴的寶石。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古生物 | ||
中國獵龍 | 生活於白堊紀早期,肉食性恐龍。 中國獵龍化石全稱應該是“張氏中國獵龍”,為了紀念牽頭進行“熱河生物群綜合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張彌曼女士,而命名。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近蜥龍 | 近蜥龍生活於侏羅紀早期一種極為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腳類恐龍。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炳靈大夏巨龍頸部真骨 |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亞洲最大的恐龍:炳靈大夏巨龍,它身高8米、體長28米。頸部真骨化石。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炳靈大夏巨龍尾部部分真骨 |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亞洲最大的恐龍:炳靈大夏巨龍,它身高8米、體長28米。尾部真骨。 | 南京地質博物館 |
以上資料均來自。
科研人員侯江、詹庚申於2012年發表在《地質學刊》的學術論文《民國時期的地質礦產類博物館》;在古生物學方面發表的學術論文有《華東白堊紀鴨嘴龍類(Hadrosaurs)恐龍蛋化石的發現》,於2012年發表在《地質學刊》上,作者是錢邁平、章其華、姜楊、蔣嚴根等;於2012年發表在《地質學刊》的學術論文《浙江白堊紀恐龍化石.》作者是錢邁平、應軍、姜楊等
南京地質博物館在開展藏品科學研究的同時,通過對地學常識和地學博覽兩方面對觀眾進行地質方面知識的普及,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不僅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岩石、寶石、化石精品,陳列內容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而且大量採用數字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去認識地學空間。
南京地質博物館作為國內第一家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20多萬人次。本館現為全國和江蘇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南京市中小學課外科技教育基地、江蘇省國際旅遊定點單位,2002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舊址(即南京地質博物館老館)被命名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700號(近明故宮路)
周三至周五:9:30-16:30(16:00停止入場),周六、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場),周一、周二休息
1、公交馬標站(珠江路):6路、52路、59路、80路、91路
2、公交21世紀廣場站(龍蟠中路):40路、47路、58路、91路、93路、D8
3、公交小營站(珠江路):6路、47路、52路、68路、80路、91路、313路
4、公交小營站(龍蟠中路):17路、36路、40路、58路、59路、93路、115路、173路、190路、205路、D8
南京地質博物館現有藏品數量20034件,珍貴文物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