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橋鎮

梅林橋鎮

梅林橋鎮位於湘潭縣縣城南部,鎮址位於縣城玉蘭中路西側。1995年5月建鎮,總面積138.403平方公里,行政區轄34個村,545個村民小組,14834戶、49385人。有耕地面積57532.7畝,其中水田53344畝,旱土4188.7畝,糧食總產量42495噸,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5.39億元,其中,企業總產值3.65億元,農業總產值1.74億元;完成各項稅收695.4萬元。

簡介


鄉鎮公路
鄉鎮公路
梅林橋鎮位於湘潭縣易俗河鎮南,東與株洲縣接壤。該鎮綜治工作抓得好,位居全縣各鄉鎮之首位,被湘潭市評為綜治先進單位和安全文明鄉鎮。2002年10月,全市加強綜治維穩基礎工作現場會在該鎮召開。狠抓企業改制工作,招商引資,促企業發展。引進企業18個,引進資金368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入2356萬元。湘潭縣綜合化工工廠、京廣紙廠等15個企業進行技改、擴建。通過引資,盤活閑置資產,年新增產值3500萬元、利稅300萬元,新安排農村剩餘勞動力800餘人,發放職工工資500萬元。
縣綜合化工廠產高錳酸鉀1200噸,絕大部分產品銷往歐、美。金屬製品廠、麥子石水泥廠、紅月燈飾廠產銷兩旺。
抓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基礎地位。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題,著力調整產業結構。3年來,調出水田35500畝用於發展多種經營。
其中,種植湘蓮3000畝、蔬菜8000畝、薯類2500畝。種植花卉、果木的大戶有200戶。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的農戶有240戶,年出籠家禽1000羽以上的發展到100餘戶。有的養鹿、黑豚、牛蛙,植無花果、食用仙人掌等。
計劃生育工作成績顯著,曾榮獲中宣部、國家計生委授予的“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鄉鎮”榮譽稱號。

資源優勢


梅林橋鎮地理區位、交通優勢明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農業強勁,工業興旺,物暢其流。107國道、湘耒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縣鄉公路蛛網交織,京廣、湘黔鐵路擦邊而過,從黃花國際機場抵鎮俄傾而至。
境內南嶽七十二峰之白雲峰、尖崗山、雷祖殿、九龍山四峰聳立,涓水河、梅林河、向東渠三水長流。境內高純碳酸岩、石膏岩、優質瓷泥儲量豐富,極具開採價值,油茶、林業、茶業,湖養珍珠,連片種養;建材、化工、建築、造紙、印染、畜牧育種、食品加工七大行業初具規模,更有“金洲”牌高錳酸鉀,“雙肌臀”良種牲豬馳名中外。梅林橋鎮擁有湘潭縣公路工程公司、湖南金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湘潭金洲化工有限公司、湘潭縣梅林機構化施工公司、湘潭華豐印染廠、湘潭恆盛化工有限公司等14家骨幹企業,有私營企業34家,有個體工商企業699家,梅林橋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成立招商辦,2003年招商引資1060萬元,2004年至9月已招商引資4200萬元,其中,湖南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第一期投資3000萬元,開發填補國內空白的硅酸鹽系列產品即微晶玻璃磚和玻璃石,是一種高檔建築材料,年產值可達億元。由深圳實業家戴老闆獨資1000萬元創辦的烏龍茶科技示範園,已種植了近300畝優質烏龍茶,該項目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成為中國第二大烏龍茶生產基地,是集培植、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生產企業,特別是將引進新的品種,實施綠色無污染種植、加工,將帶動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預計幾年後年產值將達億元以上。農業生產以水稻種植為主,養殖業突出牲豬品改,以北農大為龍頭的牲豬原種場,帶動梅林橋鎮牲豬品改,成立了四新養豬協會,全年出欄牲豬10.6萬頭。同時有蝸牛、珍珠、牛蛙等特色養殖,市場前景廣闊。梅林橋鎮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政令暢通,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梅林橋鎮黨委、政府把發展非公經濟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了招商、安商、富商、親商力度,積極為非公經濟人士排憂解難,努力為非公企業發展營造優質環境。在努力謀發展,促發展的同時,梅林橋鎮黨委、政府廣泛動員非公經濟人士積極支持新農村建設,湧現了一批先進典型。如縣政協委員劉石明捐款10萬元,縣中明礦業有限公司經理聶中明捐款10萬元,縣政協委員、鎮商會會長余建華捐款5萬元等,一批非公經濟人士的大力支持,極大改善了梅林橋鎮域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加速推進了梅林橋鎮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梅林橋鎮黨委、政府把發展非公經濟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了招商、安商、富商、親商力度,積極為非公經濟人士排憂解難,努力為非公企業發展營造優質環境。在努力謀發展、促發展的同時,鎮黨委、政府廣泛動員非公經濟人士積極支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歷史沿革


梅林橋鎮
梅林橋鎮
梅林橋鎮是湘潭縣轄鎮。1950年置梅林鄉,同年併入易俗河鎮,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新設梅林公社,1984年改梅林橋鄉,1987年併入譚家山街道,1989年恢復梅林橋鄉,1995年建鎮。2014年由38個行政村合併34個行政村,2015年撤鎮與易俗河鎮合併。

下轄村


洪塘村梅林村划香村寶塔村友誼
谷豐村新虎村楊柳村城塘村
黃竹村飛龍橋村王家沖村鷓鴣村石梅村金盤洲村
梅市村白雲村新湖村新長村新堤村
谷塘鋪村塔龍合龍村鳧塘村郭家橋村荷佳村
京廣村萬利村千江村石壁村安營村聯營村
高橋村竹山村

特色農業


仙人掌
仙人掌
梅林橋鎮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城1公里,面積138.4平方公里,人口4.9萬。鎮政府駐三尺嶺。107國道經此。鄉鎮企業有制醬、化工、聯合加工、製糖、農機等廠,“珍珠牌”原汁醬油為名產。農業主產稻穀,兼產湘蓮、生豬。為縣出口豬飼養基地。梅林橋鎮地理區位、交通優勢明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農業強勁,工業興旺,物暢其流。107國道、湘耒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縣鄉公路蛛網交織,京廣、湘黔鐵路擦邊而過,從黃花國際機場抵鎮俄傾而至。
湘潭縣梅林橋鎮新堤村新洲組的片稻田裡,有一大片人工栽培的仙人掌高大茂盛,綠油油的一片。這就是湘潭市湘華園藝公司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的種植園。這片種植園佔地10餘畝,要是種水稻的話,產值最多不過萬餘元,而將這片田裡的仙人掌全部銷售出去,產值至少在40萬元以上,且投入的成本比種植水稻不會多多少。食用仙人掌是原產於墨西哥的一種綠色保健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各種微量元素,具有明顯的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它的食用方法也很簡單,可涼拌、熱炒、煲湯、做餡、還可榨成仙人掌汁或做成乾粉食用。食用仙人掌剛剛引入中國,中國各大中城市的賓館、酒店都有食用仙人掌菜肴,深受顧客歡迎。食用仙人掌是從農業部優質農產品開發中心引進的,除了當地種植的10餘畝外,他們還為長沙、岳陽、郴州武岡和湖北通城等地的農民提供了一批種苗,已發展到了40多畝,公司都與種植農戶簽訂了產品收購合同。公司和長沙的平和堂、家潤多等大型超市(或)商場簽訂了供貨合同,幾乎每天都要送貨過去。

基礎設施


交通

2006年梅林橋鎮加大工作力度,把鄉村道路暢通工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切入點、突破口。梅林橋鎮上下統一思想,形成修路濃厚氛圍。李古公路全長18千米,它東接107國道梅林橋鎮李樹鋪地段,西達河口鎮古塘橋管區潭花線交匯處,沿線15個村,10多家企業,受益村民3萬餘人,是構成梅林橋鎮一縱二橫交通網路的重要一環。根據預算,李古公路硬化工程除國家政策投入資金外,資金缺口達144萬元,任務十分艱巨。鎮黨委、政府制定方案,向社會廣發倡議,集各界力量,堅決在年底前完成這項實事工程,造福當地人民。

飲水工程

市領導、疾控中心、客運中心等後盾單位負責人來到梅林橋鎮,指導基層組織與新農村建設工作。梅林橋鎮07年農村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人民生活品質進一步提高,全年實現村民人均純收入4800元,同比增加900元。投資28萬元建設了人畜飲水工程,解決全村半數人的飲水問題。新建了村部,全面啟動洪門村小學建設。社會治安相對穩定,計劃生育率達100%。

水利建設

在梅林橋鎮京廣村支理組支理大塘工地上,73歲的周喜連和另外2位年近古稀的老人,連同十來名村民揮汗如雨,正忙著對多年未修的大塘進行加固整修。在水利建設中該組通過“一事一議”政策,畝平投入200元,籌資2.1萬元,對全組5口骨幹塘進行了加深和硬化。梅林橋鎮白雲村曾家組拿出組上積留款1.5萬元,全部用於該組4口山塘的硬化;寶塔村決定畝平投入100元,籌資9萬元,對全村未硬化的35口山塘全部硬化,已完工8處。梅林橋鎮籌集資金65萬元,已動工92處,完工27處,完成土方0.41萬方,勞動工日0.52萬個,砼418立方米。譚家山鎮已動工134處,完工36處,月塘、陳家壠等8個村已全面完成了水利建設任務,已兌付水利建設以獎代投資金4萬元。各有關部門要繼續宣傳發動,各級幹部尤其是水利部門的幹部職工、技術人員要深入基層,發動廣大群眾,通過“一事一議”等多種形式,搶抓晴好天氣,興修水利,通過以點帶面,迅速掀起全市冬修水利建設新高潮。

安全堡壘


四月起,我縣已進入防汛抗旱期。根據縣委、縣政府對防汛工作的部署和安排,梅林橋鎮高度重視防汛工作,認真謀划、嚴密部署,各部門積極部署各項防汛工作,全面進入防汛“臨戰”狀態,確保安全度汛。
我鎮成立了以鎮長為總指揮的防汛抗旱指揮部,要求全鎮上下做到“汛期不過,備汛不止”。鎮政府與轄區內38個村簽訂了防汛目標責任書,各村也成立了防汛工作領導小組,確保防汛工作落實到位。該鎮還制訂了嚴格的值班制度,做到平時有專人負責防汛工作,遇到大的汛情時將實行24小時值班制,保障通訊暢通。對沒有認真查漏補缺,導致洪水來襲時發生事故的,要嚴格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鎮村幹部深入一線,通過公告欄張貼、簡訊通報、召開村支部會議等方式傳達防汛精神,動員引導群眾收看天氣預報、觀察天象,作好防汛抗澇的準備。
我鎮現已成立常備防汛隊、應急搶險隊,共準備編織袋2萬餘只,排漬機5座,砂石料、樁木、電纜、應急燈等充足的防汛物資。同時,該鎮還將於近期內組織工作小組開展第二輪更加細緻的安全排查,本次重點突出道路、山體滑坡、民居等地點,逐區域、逐設施進行隱患排查,及早消除和處理,確保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