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育德
《儒林外史》中的經典人物之一
目錄
某義講,“虞育形塑造視”。杜卿足,虞育形淡,似淡節,非化近乎聖賢。首六專虞育“傳”,節深化“儒聖”形。虞博讀舉,舉喜訊范進那樣的瘋狂,對待“舉業”的態度也不像杜少卿那樣激進。杜少卿是通過一系列驚世駭俗的異舉達到了個性的升華,相比之下虞博士沒有奇言異行,他的生活環境並不比其他士人特殊,但是虞育德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詮釋著自己不平凡的觀念。“縱觀虞博士形象,在治國平天下方面無可道者,突出的是隱於朝市,以吸收容納了庄禪的理學作心理調節,求得人格上的自我完善,精神上的相對超脫,心理上的平寧和諧”。一個農人跳水輕生,虞博士忙叫船家將人救起,在得知了農人生存的艱難時,他並不是理想式的把自己身上的十二兩銀子傾囊相贈,而是坦誠地說明自己也需要銀子做盤纏,並送給農人四兩銀子。他並不是一毛不拔,但也沒有做無名英雄的意思。在虞博士的身上,充滿了中庸的節奏。他自然不是舉業人群那樣利欲熏心,但也不是像杜少卿那樣對惡俗的環境憤憤不平。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做泰伯祠主祭。虞育德進京會試中了進士,別人大多都虛報年齡以求重用,唯有他不在乎自己五十歲的“高齡”,據實上報,結果天子認為虞博士老邁,就給了他南京國子監博士的閑職。這就體現了虞育德棄虛返實的精神境界。對於賢人,他熱心相交;對於舉止不良的人,他也能寬容對待。他的本色就是真實平淡,這種真實使得他既能獨善其身又能兼濟天下。當然,虞育德雖然淡泊,卻同樣希望能夠成就一番事業。虞育德自然不是八股的擁護者,但也是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了仕途。他的社會責任並不是憑藉政治權力而實現,而是通過自身的言行去對他人進行感化,以“禮”在現實生活中有所作為。虞育德是賢人群體的領袖,標誌著賢人群體“銷磨四散”的“三門山賢人餞別”正是因為虞育德的離去。面對虞育德的離去,杜少卿發出“老叔已去,小侄從此無所歸依矣”的悲嘆。虞博士的泰然,固然可以獨善其身,可以引領賢人們做出一番事業,但終究無法打破時代的束縛,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是不可能徹底超越其時代的。